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法治”的起点是“人世”。“人世”是“人的世界”的简称,其基本范畴包括“人、世界,物质、精神、法治”五个。人世五大范畴排序凝聚了人类社会的最高智慧,寄托了人类社会的长远理想。原始宗教以传说的方式将人排在世界之先,确保人世能够以人为第一价值取向。宗教异化以后的神权宗教,后来的理性主义都违背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目标,将人排在其他范畴之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二战以后,人文主义与法治共和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1世纪将是人文主义继续勃兴,物文主义和其他非人文主义哲学、宗教彻底终结的法治共和世纪。  相似文献   

2.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将自然视为自然物,把一切现象“物本--物化--对象化”,寻求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途径和对自然的征服、开发和利用,坚守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则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解释一切现象,把一切现象“人本--人化--主体化”,形成从对客观世界的求索转向对人自身的体司,坚守价值理性、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整合途径是: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反思知识内涵,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统一;理解知识的发展与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一的历史过程;关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构新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3.
“文化”人之根,“法治”国之本。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道文化,诸子百家都根源于道家,儒家不过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体道训民的产物罢了。《道德经》第一章断句的错误偷换了道学的基本范畴,实际上,道学是“通无有”之学,推崇“实践”的“人文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同”或者“求同”;基本方法论是:肯定再肯定。这都与西方“辩证”的“物文主义”方法存在差别。历史必将证明:只有中华文明与“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才是世界文明真正复兴的时代,才是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而现在,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心向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文化回归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强化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必须清楚“人文”的涵义。尽管时至今日,国际国内尚无统一定义,但概略了解“人文”内涵及其意义还是必要的。“人文”原意是人的人性、人格、知识和才干的教育、培养和塑造。最先是针对神明天意,张扬人的聪明才智;后来又针对理性教条和决定论,宣扬人的个性和自由;当今是针对现代科技给人类和社会带来极其危险的负面效应(指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人文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推动力。当今倡导人文精神,给予人文关怀,乃是“人文”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文占文的教学要有效率、有效粜,要对语文的高考有效,还要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效,所以新课标中不仅相对应地规定了“能读懂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还规定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是杰出的古文运动倡导者,更是唐代辞赋大家,其于贬谪时期所创作的十篇骚体文极具特色,本文即是以这十篇骚体文为研究对象,先探讨柳宗元政治上的遭遇以作为深入骚体文内容的基石,继而深入地耙梳与探讨文体流变的现象,以呈现柳宗元发扬屈骚融铸而成骚体文的讽谕与教化精神。柳宗元骚体文的写作方法借物讽刺、借事讽刺;其骚体文的艺术特色与蕴涵的思想包括:命题之善;篇篇有警语;以散文作序,骚为正文;精于描写,形象生动鲜明;讽刺隐微,深寓教化。从十篇骚体文的内涵、作法、艺术特色、蕴涵的思想及其对後世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藉以了解柳宗元骚体文的创发之功;其“穷形尽相”、“结合散韵”、“善用隐喻”的书写风格,不仅体现了“导扬讽谕”的文学观也在辞赋史上获得了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理念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   《当代教育科学》2005,(17):12-15
认识论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传统认识论“客观性”知识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本质是测量,功能主要以社会导向为主,其着眼点是“知识”;现代认识论语境中的“文化性”知识观使得教学评价的本质定格为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能力导向为主的,相对应的客体由工具性的“知识”转变为对象性的“人”;在后现代认识论“情境化”知识观的视域中教学评价理念发生了更深刻的变革:要尊重差异是其本质特征,信息呈现是其功能,生活则是其基本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预防和蕴涵     
预设和蕴涵是指句子所表述的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句子自身的整体意义推导出来的另外的意义或另外的一些信息,研究它们是为了研究句子外面的某些信息对句子的影响。预设可表述为:如果从命题P和命题“非P”都可以推导出Q,那么Q就是P的预设。蕴涵可表述为:在所有情况下P为真Q也为真时,那么P蕴涵Q。预设和和蕴涵都与特定的句法成分且定的对应关系:预设大多由定语、主语,状语等成分充当,蕴涵大体与谓语部分相对应,预设,蕴涵与特定的语义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以及教育的目的已逐渐从过去单一的社会本位向兼顾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方向转变,当前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型已显得十分急迫。基于“经济人”人性假设的以科学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与基于“社会人”人性假设的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是两种主要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两种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模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于高校教学管理主体的两重性、对象的主客观性、内容的复杂性、流程的规范性,基于“复杂人”人性假设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科学人文主义应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型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人文”一词都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后者是指为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文艺复兴时期为反对中世纪教会权威的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和人性的禁锢,恢复了人本身的自然本性,诞生了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着眼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对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索。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  相似文献   

1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之上,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的教育观。这种观念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其一是矛盾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决定了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机整合;其二是价值论;按照价值选择中统一性与偏移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以科学主义教育为在点,实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13.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原道》篇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在这个“道—圣—文”的公式中,“圣”是“道”与“文”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作家、作者,所以《征圣》篇可视为作家论或作者论之纲,其观点贯穿于全书。圣,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唯其最有创造性,才有借鉴、教育、指导、师范、楷模的作用。以圣人为师,刘勰认为首先应像圣人那样“贵文”;要像圣人那样“识道”,这是“师乎圣”的根本;“识道”是“明道”的前提,先要有所“识”,才说得上有所“明”。刘勰认为,圣人“明道”之文的特点是“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明道”作文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但也要“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相似文献   

15.
文旅融合导向注入传统村落建设,旨在承续村落历史人文生态,实现文旅产业互勉互利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议题提供先行示范。从文旅融合内在逻辑出发,以广州市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观察对象,通过解释性序列混合研究方法,挖掘语言景观的时间元素特质,探究其如何参与和观照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内涵建构与价值实现。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蕴涵历史、怀旧和当代文化时间元素三种类型,其中怀旧文化时间元素的呈现方式多元复杂;2)三者在同一空间建构出四种内涵样式,即文化承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与文化变迁;3)文旅收入和消费者文旅体验对应着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不同时间元素在景观中的重新组合使得此类文旅体验契入消费者的身份转换和心理空间;4)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地方政府的价值预期、细致规划和建设驱动,以及语言景观在场域中所显现的时间元素搭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跨语际实践”包括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思想碰撞时的复杂思考、西方文本在中国本土语境中产生的新意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译介者本人的能动性。梅光迪追求的“真理”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有密切关联,但无法直接画等号。白璧德努力将新人文主义与宗教相区别,而梅光迪却径往“儒教”形态跃进。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二人面临不同的世界和困境,即白璧德着眼于世界文化,而梅光迪注重中国文化。作为学衡派舵手,梅光迪虽受惠于新人文主义,并借由“人文精神”横跨中西,使其理论具备“现代”和“国际”性质,但却蕴藏了超越新人文主义的潜能,沿着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性。这对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学思想,也极富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有优秀的人文传统,其核心是关注人。中国人文一词最早的出现不是针对宗教,而是对应天文。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人文主义,即面对人类社会和个体自身的。中国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重人”、“敬德”的观念。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把“知命”看得十分重要。中国人文传统十分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追求,并且将其与崇尚群体利益和谐地统一起来,十分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注重浸染、陶冶和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利 《教书育人》2008,(4):104-105
现代人们通常将数学学科作为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并列的三大学科之一,这种划分表明数学虽然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工具。但与自然学科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数学教育一直受到人文主义教育者的关爱。事实上,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人文价值。因此,数学教育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最佳通道。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里,认为"人文"与"天文"相对应;而在西方思想领域则认为"人文"与"科学"相对应,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观具有首要意义。自然科学注重的是"物",而人文科学注重的是"人",二者互补,但不能取代。人文主义倾心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主要通过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呈现出来。而自然科学成果可用于善,也可用于恶,因此,科学技术只有与人文主义有机结合才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科学心理学受其狭隘的科学观的影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缺乏“人性”的科学;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使“人性”这一主题重新回到心理学研究中来。心理学要结束危机,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必须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其唯科学主义的狭隘的科学观,重构一种与自身性质相符的新的大科学观——科学人文主义,以实现心理学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