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义和概念的关系“词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于现实中的事物、现象或事物、现象间的关系共同理解的词的内容。如果从逻辑的角度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或这些事物、现象间的关系,经过多次观察和体验,对它们的本质属性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对该事物、现象或关系的“概念”。这“概念”必须用词固定下来或表现出来。由此可知,所谓“词义”也就是指词(或词组)  相似文献   

2.
耳目之类     
“耳、目”这两个词的词义谁都明白。有意思的是,当它们组合成“耳目”时就产生了新的词义:“给人家刺探消息的人。”但细究起来,二者之间并非毫无联系,其一,刺探消息既离开不“耳”,又离不开“目”;其二,“给人家刺探消息的人”实际上就是“人家”的耳与目。这  相似文献   

3.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为哲学上的术语,现借用来说明英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中有些词可以“一分为二”地写成两个词.也可以“合二为一”地写成一个词。它们貌似神非。在读音上相同或相似,但在用法上有异,在词义上有别,给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少学生混淆不清.常叫苦不迭。现归纳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wish,hope,want,desire和expect这五个词都可以用来表达“希望、想要”的意义,但它们存在词义和搭配上的区别:1.wish一般指难以实现或实现的可能性极小的希望,说话人从主观  相似文献   

5.
对于现代汉语里的“谷”和“榖”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谷”只是一个读音和“榖”相同的“榖”的简化字,在词义上它们毫不相关。然而事实上它们在词义上是关联的。“谷”和“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简化字和被简化字的关系,“谷”除了读音和“榖”相同外,还具有“毅”的一系列词义和用法,在“榖”的词义和用法上它们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汉语知识》中指出,复指短语“是由两个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的,这两个词或短语同指一个事物,同作一个成分,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此定义不确,因为复指短语有许多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组成的。如:  相似文献   

7.
谈英语同、反义词教学中的“反教”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反教”现象, 就是说, 教师运用英语同义词或反义词教学法对学生的词汇学习有时会产生负效应, 因为大多数同义词或反义词之间不但具有共性, 同时又有许多区别。它们之间的共性增加两词之间的联想, 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又互相排斥和干扰, 这就使学生容易产生词义的交叉联想, 或者区别两词的难度增加了词汇学习的负担和难度。  相似文献   

8.
反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义现象,语义研究绝不可轻视它的存在。英语反义词不仅限于反义词对,也包括具有对比关系或对立关系的多项词词群。英语反义词必须具有共同的词义系统和概念系统、相同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能共同出现在某种语境中,形成对立或对比现象。根据逻辑原理,我们认为英语反义词之间只存在两种复杂关系:一种是两个概念语义上绝对相反,逻辑上相互排斥,之间可进行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推演的“矛盾”关系;一种是两个概念外延不同,相互排斥,但不能进行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推演的“反对”关系。  相似文献   

9.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古今汉语相同。但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却又是很常见的语言现象。训诂学家在注疏中,往往随文注明它在句中的语法关系。一些语法专著视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或称曰“实字活用例”、或称为“假借”,或称做“变性”。叫法虽异,其宗旨都是阐明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但是对这种现象的由来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则很少涉及。本文不打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言虚词的研究,古已有之。但以往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研究,过分注意了它们的分类,界定和兼类等问题,忽略了它们之间孳生和寄生的关系。其实,文言虚词大多由实词虚化而来。 一 文言实词虚化,是一个词义派生和变迁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诸多催变因素。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语义因素,即词义的孳生,也就是引申。当一个词有两个以上  相似文献   

11.
党元明 《高中生》2010,(2):36-36
and是英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最常见的用法是作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部分,表示平行或对称的关系,其基本词义是“和”“同”“与”等。但根据and前后不同的搭配关系,它还有几种不表示并列关系甑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2.
一、词义的性质是什么?词义是怎样变迁的?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声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词的意义就是词义。词义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社会性。词义是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共同理解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这就是词义的社会性。2.概括性。词义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  相似文献   

13.
德国学者特雷尔(J.Trier)的“语义场理论”(TheTheoryofSemanticFields)认为,词在语义上互相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这个系统很不稳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总是在不断地调整、变化的。既然如此,就只有通过分析、比较词与词的语义关系,才能确定词的真正涵义。词只有作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才有它自己的“词义”,即是说,词只有在“语义场”中才有“意义”。英语中的功能词when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when在上下文中充当疑问副词或关系副词的功能时,其词义均表示时间概念,译为“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4.
陈峰 《广东教育》2010,(12):7-7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实词中无处不在,要想对它们的词义进行准确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识字教学流派”、“识字教学法”和“识字教学方法”三个词并不是同一概念,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中,“识字教学法”涵盖的范围最广,但在实际中这三个词却被很多人混淆使用,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重新认识,明确三者的适用范围,理清它们的关系以利于识字教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雅疏证》以类比手法说明的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音义关系的情况,包括: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存在词义引申关系、一声之转关系、两个被释词音近则共用一个解释词的义同关系,以及类比词前后的被释词相同或属于同一义类则其解释词相同或义同义近、被释词音同音近则其解释词义同义近关系。  相似文献   

17.
嵇芳 《现代企业教育》2008,(16):182-183
文章通过对“ALL”与“都”在词性、词义、语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这两个词在互译时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这为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对于“都”字的用法使用有偏误的外国学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的对应关系 ,但并不是所有的词在对方的语言中能找到与之等值的对应词。英汉词义中的“貌合神离”、“文化冲突”和“貌离神合”现象 ,都充分说明了英汉词汇涵义的不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心理词汇特征和“浴缸效应”理论对个案进行分析,发现并解释在词汇记忆过程中词音、词形、词义的相互关系,并证明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但三者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准确理解词义是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因此,讲清词义是词语教学的重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又是进行词义教学的关键。 一、词义教学应首先分清词的本义,转义和比喻义 (一)词的本义或基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卵是词的最初义。词的基本义即是常用的派生义。如“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