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要重视和发挥大学生三自活动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杨向荣关键词:“三自”活动德育一、“三自”活动对增强德育效果,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有其特殊的作用“三自”活动的三个方面有其具体含义和辩证统一的关系。自我教育就是利用青年人主动性、进取性特...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学模式到底是圈养好还是放养好,一直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者在探讨和实践的问题。作为在高职院校有过十多年班主任和德语辅导员工作经历的我,也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学生德育工作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德育工作模式——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德育工作模式下"三自"能力习惯培养的高职班主任工作模式。文章具体阐述了以上德育工作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方式,再结合当代"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描述了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习惯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德育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基本教育能力。师范院校德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德”,还应培养学生的“育德”的能力。根据师范生的特点,加强对师范生德育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可以采用“1357培养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德育回归生活,是回归孩子的本真。鲁迅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鲁外”)以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为依据,提出了“适性教育”理念下的“三自”德育原则——自主管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期的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能力已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在分析加强学生“三自”能力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索加强学生“三自”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西江教育论丛》2005,(3):19-21
基础教育模式要适应社会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要完成新课程改革的任务,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必须改变原来的德育模式、教学模式、师生管理模式,必须构建新的教育模式。为此,我校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从2001年9月起,积极实践“三自教育”模式,分别从德育模式、教学模式、师生管理模式构建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初步形成自己的“三自教育德育模式”。本文重点对“三自教育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和谐兴国论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拉开了新时期“和谐兴国”的帷幕,和谐兴国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和谐交往,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交往意识和能力应该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德育应围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现代礼仪习惯、主体德育能力等方面,大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从而克服德育过程中的“弱化”和“虚化”等低效现象。  相似文献   

10.
“德育渗透说”之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人认为,德育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之中,智育中含有德育,体育中含有德育,美育中含有德育,简称德育渗透说。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本文就此略陈浅见。一、德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智育、体育、美育分别具有各自的质的规定性。智育是授予学生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真”;体育是改善学生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形成保健观的教育,其核心是“体”;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美”。  相似文献   

11.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师范院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院校承担着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具有较高的道德能力、从教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师资,必须实现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形成平等民主、师生互动、品德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采取加强环境影响,全方位、立体式、多样化的德育方式;选择生活化、层次化、现代化的天德育内容;构建动态、激励、发展、多元的德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德育的现代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陈志君 《江苏教育》2008,(17):36-38
新时期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新的特点,要解决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问题,必须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入手,通过培养“班级精神”,开展“感恩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隐性德育、主体德育、情感德育和生活德育,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自信、负责的品质,是提高高中阶段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德育思想全面而又系统地构建了生活化德育的合理本质与内核。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文章解释了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的本源与基础,在新课程的教材上体现了回归有意义的儿童生活的主题;“做中学”思想说明了“经验”和“活动”在生活化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形成儿童道德品性的重要教育方法;“儿童主体性原则”确立了德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儿童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情感。文章从杜威的思想联系德育实际探讨了生活德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情”与“理”分裂开了。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情”、“理”结合,提高政治教师的素质,培养学生调节情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志敏 《教育导刊》2004,(11):36-36
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之强。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这种教化和培养不应当是外在的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受教育的自觉接纳来实现。传统德育的方式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现代德育改革必须改变这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充实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内容,突出其社会性和职业性这个主题,探讨提高学生基本觉悟应注意“四个结合”,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应加强和改进“四种能力”。  相似文献   

18.
谈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必须以关注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为着眼点,帮助学生实现从“接受关怀”到“关怀自我”到“关怀他人”再到“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概念的建立.德育的内容应以关怀为核心,其中包括关怀知识的传递、关怀意识的形成和关怀能力的培养等.德育过程中应遵循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等原则,德育方法是树立榜样、进行对话、引导实践和给予认可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纷繁复杂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德育受教育者个体需要未得以满足和实现、德育目标“高大全”、忽视德育的个人享用性、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方法粗糙、德育方式简陋、德育评价扭曲等原因,高校德育实效性十分低下。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与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创新德育工作方法,走“主体育德”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弘扬人的主体性,既是培育和谐社会主体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明智选择。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主体之光在德育中闪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