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自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和尚学锋等人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问世以来,国内从事中西接受理论比较研究的学者一直翘首期待一部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接受文论史的产生。邓新华教授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下简称《接受诗学史》)出版,标志着本土接受诗学体系建构取得了崭新的进展。邓新华自始至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断力坚信,在文学接受论域,中西理论都有许多共同的思考结晶和相通的话语命题。在我看来,邓新华教授的这种学术努力,并没有陷入有人担忧的“以西套中”或“以西代中”的陷阱,恰恰相反,它为解决当下文论界颇感焦虑的“失语症”打开了一个有效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赵奎英教授的著作《中西语言诗学基本问题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从统观中西语言哲学的高度,对中西诗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内容宏富、体系完备,并且针对语言诗学中的盲区和难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诸多学术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提出了诸如广义的"语言诗学";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文学补天——读《印度古典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诗学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其任务是通过对世界各民族文论遗产的挖掘整理,比较分析,批判吸纳,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学理论。然而从我国比较诗学兴起至今已十数年,却一直是“天倾西北,地缺东南“。众所周知,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国、印度和希腊是文学大国,各自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是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和辐射,形成了西方文论,中国 (东亚)文论和印度(南亚)文论三大文艺理论体系。尽管由于历史原因西方文论在近百年占据了中心位置,但历史并非如此,将来也不能总如此。中国比较诗学应该打破欧洲中心论,但实际状况却令人失望。研究者对西方文论趋之若骛,而对东南文论则比较淡漠。所谓比较也限于中西之间,印度文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中国比较诗学(文艺理论)的文化转型,是一个巨大的世界性课题,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刘介民的《中国比较诗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在文学观念转变的历史洪流中,提出重建中国比较文学,并假设了一个理论体系,在中西诗学对话中发现他们深层的诗学内涵。正如曹顺庆教授指出的:“总观全书,体系周密,框架宏大,中间却又多有细致入微的诗学对话分析,确实是一部关于比较诗学的难得之作。”(序7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学科建制和一种研究范式,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和中西跨文明对话一直缺乏相应的理论地基。当代法国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一是探索了一种绕道中国而思的方法论策略,二是提出了一种居间哲学。“之间”不是实体,不是对象,它比实体和对象更本源。因此,居间哲学的确超越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是,在“之间”之中、之前、之上、之外,还有一个更本源性的层面,那就是“关系”。居间哲学如要获得彻底的本源性,就必然要演化为关系本体论。关系本体论发现了“关系的同一性”,从而超越了“同一/差异”“内部/外部”的逻辑悖论,为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和中西跨文明对话提供了真正的合法性理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张法先生的《互看的灵思》像一个精灵,带动着人们的心灵飞翔在东西方诗学与艺术的天堂。 该书第一章,作者用的是显微镜,凸显了中西诗学的本质差异。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当代学术界可谓多如牛毛,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但本书独辟蹊径,从诗学的一般的逻辑起点:内容与形式和阅读与效果两个方面出发,紧紧抓住中西方诗学最为本质的差异,追根溯源,加以精要的论述,从而显现出独特  相似文献   

7.
王志清的《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以下简称《德本诗学》)是一部对中国诗学溯源探本,为诗立则的锐意创新之作,体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高度结合。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作品丰赡。随着诗作的发展与提高,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国《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和美国《NBC Nightly News》两个晚间新闻节目进行内容分析,以实证的方式揭示了中西电视晚间新闻节目音频风格在包括声源类型、同期声的运用、声频片断长度、声源人数、音频切换频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基于此勾勒出了中西电视晚间新闻节目中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音频模型。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研究在当今美学界、文论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审美文化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聂振斌先生、滕守尧先生、章建刚先生合著的《艺术化生存》无疑在审美文化研究中是别开生面的。首先,作者运用中两审美文化比较的方法,显示了与其他研究者的不同之处。这种比较研究拓展了审美文化研究的视野,为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中西审美文化比较是指一种比较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不是比出孰高就低,谁前谁后。在作者看来,比较更像在“对话”,有了这个高度,审美文化比较可以看成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审美文化比较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散文作家林语堂,将中国古典名著翻译到国外,取得了较大成就。在他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探讨环境对林语堂文化观的影响及其具体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傅荣贤 《图书馆》2015,(1):21-27
书目分类既是对文献世界的整序,也是对文献背后知识本体的界定以及对知识结构的全面规划。近代书目分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在传统四部框架内容纳西学书籍,增补四部书目类别以统摄西书,西书独立编目,中西书籍分列于一编,以中学为主建构统一分类体系,以西学为主建构统一分类体系等变化;它们大致对应于"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中西异学"、"学无中西"、"西体中用"等学术理念。而总体上,中国近代书目的历史演进与对传统知识分类的逐步清算以及对知识体系的西方化重建相同步。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按下了“快进键”。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倒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霸权式冲击,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并没有带来对当下本土文艺实践的有效阐释,而是造成所谓文化批评的失语失范;另一方面还因为责任使然,此事体大,属文之大者,“我思故我在”,没有“思”,“我”焉何在?焉能与西方或他者对话?学术议程的“快进”蕴含着学界深沉的使命情怀和清醒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文论期刊因站在文化前沿,刊栽大量中西文论研究的优质论文与学术成果,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文论、文学先进的方向,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术品格,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权威阵地,推动着中国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在多元语境下,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置身其中的文论期刊生存境况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势.为更好地发挥文论期刊作用,应积极探寻其发展路径,使其走出低速的边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李淦 《新闻前哨》2011,(7):65-66
调查性报道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如今已经与客观报道一同成为西方新闻报道的主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第四权力"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登陆中国,迅速与中国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成为广受中国媒体青睐的报道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调查性报道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比较,探索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刘文飞新著《读与被读:世界文学名著十一讲》是一本外国文学通识课讲稿,与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同属一类,不只会对听课者产生语文方面的积极影响,还会在学生们心中播下“文学用美的形式唤起我们心底的善”的种子。批评的激情与理论的“冰冷”能否兼备?本文重点分析该书中隐含的“作家文论”元素,指出整个讲稿具有一个潜在的贯通性理论命题——“人身上的悖论”,如果把《读与被读》的副标题换成“世界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的悖论”,它就会成为有关人物塑造的诗学专论。本文作者切盼外国文学研究者用作家笔触丰满理论身躯,这类作家文论早该成为“理论化”“理论主义”之后现代文论的另一种样态,也切盼俄国文学研究者在诠释经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用作家文论引导年轻学者重视理论思维,以此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邵甜 《大观周刊》2011,(33):85-85,97
本文通过对中西广告创意的研究和对比,寻求出中西广告创意差异性的客观因素,从而找出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广告创意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对于解决中国广告创意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治中国古典学问者,都很清楚,我们当下的研究是在古今中西比较的复杂语境下展开的,研究对象是古代遗产,学科体系的建立却是参照了西方的结果,研究的基本范式与方法,也往往要借力于外来的资源.古今中西的比较语境,既为发现传统提供了不少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理论上、具体操作上的困惑与困难.第一个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古今中西的纵横坐标中,寻找到合适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具体实例的比较分析,对国家图书馆和CALIS联机编目中心的有关诗学文献的分类标引提出质疑和商榷。诗学在文学界是个高频词,CALIS及国图联合编目中心对这类文献的分类标引大多归类为诗歌理论或诗歌评论与研究:即I052或I106.2及I3/7.072。但是,许多文献题名中虽有"诗学"字眼,内容却与诗歌理论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而属于文艺理论或比较文学范畴,《中图法》归类应为I0、I01或I0-03。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具体实例的比较分析,对国家图书馆和CALIS联机编目中心的有关诗学文献的分类标引提出质疑和商榷。诗学在文学界是个高频词,CALIS及国图联合编目中心对这类文献的分类标引大多归类为诗歌理论或诗歌评论与研究:即1052或1106.2及13/7.072。但是,许多文献题名中虽有“诗学”字眼,内容却与诗歌理论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而属于文艺理论或比较文学范畴,《中图法》归类应为10、101或10-03。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书目》2022,(1):55-56
<正>中华美食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美食之一(另外两个是法国美食和意大利美食)。与其他国家的美食相比,中华美食有不少独具特色的优点。中国人的生活总是围绕着饮食展开。本书围绕着"餐桌"这个意象,从食物变迁、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餐饮方式、餐桌礼仪、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等角度,梳理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让读者通过中华饮食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图文并茂,是一本趣味性强、可读性强的饮食文化史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