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态下的阅读课第一课时往往存在教学内容生拼硬凑、教学流程死搬硬套等弊病。第一课时教学是整篇课文教学的基础,每个人都想让“良好的开端”成就“全部的成功”。可是为什么第一课时的教学探讨却举步维艰?细究其中原委,我们发现作为指导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评价依据的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的第一课时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语文教师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探究有效、活泼的第一课时教学。下面我就以《春联》为例,谈谈第一课时中的"词块教学"设计吧。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老师们在讲读课文第二课时前,都会进行复习,目的是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好铺垫。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复习环节,大多是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复述一遍。例如,以前我教学《童年的发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第二课时的“温故”环节,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相似文献   

4.
正"第一课时"通常指学生接触新课文,初读文本的第一堂课教学。它往往面对的是枯燥的字词识记、重复的朗读、课文梗概的理解,因而曾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但随着教师教学创新意识的加强,很多老师开始尝试各式各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实践,我发现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堂确实不好拿捏,为了求新、求变、求亮点,往往让第一课时太过早熟。其主要表现如下——一、蜻蜓点水,过快了"蜻蜓点水式"的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揭题导入,快  相似文献   

5.
张红梅 《考试周刊》2011,(79):48-49
近期有幸观摩了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在课堂教学比赛环节进行了同教材的第一课时教学,在赞叹上课老师声情并茂的精彩教学的同时,我不禁产生了诸多的困惑:第一课时可以这样上吗?第一课时能这样上吗?第一课时到底该怎样上呢?  相似文献   

6.
最近,学校的年轻老师“瞄”上了我,接二连三地来到我的课堂听常态课。这不,昨天听了《童年的发现》第一课时的课,今天又拎着凳子来听第二课时的教学了。  相似文献   

7.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区级赛课,内容是四年级上册《九色鹿》的第一课时。代表学校参赛,我心里没底:刚刚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上有点开窍,在忐忑中接受了任务,谁知参赛的是第一课时。这第一课时到底该怎么上呢?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听课时,我发现老师在靼一课时教学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大多不愿意使用方程。这个司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打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的实乐需求灵活运用教材来设计教学呢?于是我调整了教材原有的教学编排顺序.在第一课时就直接进行稍复杂的方程的教学(即用方程解两步计算应用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片段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 ,人们研究得最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不管是哪一级的观摩课、研究课 ,大家上的几乎都是第二课时 ,即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笔者在平时听课中发现 ,多数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学习效率低 ;除了学习掌握生字新词以外 ,不知做什么 ;不少观摩课、研究课还有“垫底”的现象。就讲读课文的教学来说 ,不但有全课的总目标 ,而且有每一课时的分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 ,每一课时的教学都同等重要。第一课时的教学是二、三课时教学的基础。第一课时的教学 ,同样应以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在忙碌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课时时常被人们忽略。不管是观摩课、竞赛课还是评优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教学研究人员、专家或学者也很少针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研究,很少对我们第一线的老师作  相似文献   

11.
从教以来,总是有一个教学上的难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如何让第一课时上得既有情趣又有新意棚5怎样的第一课时阅读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瞿菊艳 《成才之路》2010,(17):41-42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留心第一课时,你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13.
陈天侠 《成才之路》2010,(21):87-87
一、写成功与不足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的教学目的,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分析性地记录下来。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是物理的难点,备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变一课时为二课时。在课后的反思中我写到:本节课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相似文献   

14.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阅读观摩课、研讨课、评优课等,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教学,很少有人单独上第一课时。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一是不少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分分段落、写写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扫除障碍,课堂教学很难"出彩";二是有的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头绪繁多,涉及到导入、字词教学、划分段落、整体感知课文等环节,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模式容易僵化,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如何安排好第一课时?针对此问题,本期刊发了一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教学分析 《大气压力》是《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旨在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大气压力应用实例的观察,发现大气压力的存在。再在了解其存在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由于时间原因,我把大气压力的存在和应用分为两个课时分别研究(第一课时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第二课时认识大气压力的应用,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研讨课、交流课中,我们常常观摩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难觅踪影。偶尔听到,也是课时不分。在日常教学中,第一课时往往上得很单薄,而第二课时常常是"发胖式"的教学。有时教师为了教学的全面,面面俱到、逐词逐句地进行分析讲解,教学全无主线,流程相当混乱。我认为,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应当是互补的关系,好的教学,应当让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相得益彰。一、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教,却常常让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细细品读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公开课避开第一课时,只呈现第二课时的精彩。难道第一课时的教学只能匆匆而过,没有教研的价值?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和难以把握的问题。多年来,许多教师第一课时的教学只是教教生字、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扫清障碍,教法简单、学法机械,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度。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其实只要教者用心设计出独具  相似文献   

20.
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是我自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平时外出听课,听得比较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上第二课时比较容易出彩,也更能显示上课教师的功底和业务能力吧,而第一课时该怎么教,却成了探讨中的一个空白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