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领”与BOB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领”的来由,多少有些让人摸不清楚。其实它是取自“白领”“蓝领”的老例,不同之处在于“白领”“蓝领”是依据社会分工和职业来分划的,而“绿领”则更多强调一种生活心态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绿领”之绿,代表一种健康、自然和公益环保。  相似文献   

2.
悄然流行的"生态养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上网、上大学等时尚,也走进了老年人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近年来,一种全新的理念———“生态养老”开始在老年人中悄然流行。所谓“生态养老”,就是老年人通过亲近生态环境,享受自然之美,并在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实现生理、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已不再满足于离退休以后“提篮子、带孩子、绕着炉台子”的单调生活,纷纷走出家门,根据自身的爱好,用各种方式享受生活。旅游置换养老许多老年人随着季节的变迁,选择到更舒适的地方安排自己五彩缤纷的晚年生活。64岁的高怀林、仇惠芬夫…  相似文献   

3.
张扬 《湖北档案》2005,(3):36-36
我是“7“字头的,伴着温热的牛粪长大,兄弟一大堆,自然是“猪多没好糠,人多没好汤”,一件衣裳也是“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生活尚且捉襟见肘,就不奢谈什么藏书颇丰了。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5.
杨雨 《中国广播》2004,(7):54-56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东晋末年。他的生活主要是隐居躬耕,是个“赫赫有名的大隐”。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他曾写过二十首总题为《饮酒》的组诗,其中  相似文献   

6.
钱爱民 《声屏世界》2007,(12):43-43
作家林语堂说过:“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而有了幽默的滋润,人们就能笑对一切,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快和烦恼统统抛掉。比如,没有生病的时候人们常说“人是累不死的“,可当卧病在床才终于知道要珍惜身体,这反而是“因祸得福”,自然就毋须烦躁;又如,出了机械故障,当别人埋怨无法坐电梯时,你就想正好可以爬楼当锻炼,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了。所以,幽默滋润也是需要刻意而为的。在这一方面,新闻媒介应该多起“鼓与呼”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洁 《视听纵横》2005,(5):50-51
电视节目是一种“动”的艺术。人类的生活起居、探索自然、改朝换代,以及人类情感变化、善恶表露等等,无不体现一个“动”字。或自动、或互动,不动则就没有今大的世界。世界万物永恒的运动,又推动着宇宙的千变万化——包括人类的前进和发展、倒退与毁灭。作为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当然也就离不开一个“动”字。无“动”则无戏(艺术)。  相似文献   

8.
詹翠红 《大观周刊》2012,(8):171-171
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相似文献   

9.
当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像电视那样,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牵动着方方面面的生活,电视是对生活的放大,也是对生活的浓缩;电视是生活的艺术,更是艺术的生活。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反射到电视的屏幕上,就变得充满情趣。本来没有变化的自然,投射到电视的屏幕上,就显得活灵活现,电视是使“生活走向艺术”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李洪 《新闻前哨》2001,(4):24-25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难说还有它没有涉足的领域。因此,许许多多的社会新闻中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科技的成分。至于科技新闻,那自然是科技含量更高了。 按照丁世义编著的《中国杜会新闻选评》中的叙述,“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反映当前社会现象(和某些自然景象)、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人际关系)变化并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这类新闻因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广泛的社会性。” 而按照《科技新闻佳作选》中的定义,“科技新闻是传播科技信息的使者,…  相似文献   

11.
李亚新 《新闻知识》2004,(12):69-70
一张报纸要想征服读主要靠内容,所谓“内容为王”。纵观近几年的报纸竞争,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竞争形式:自然竞争和策划竞争。自然竞争就是顺其自然地非策划式竞争。这种方式对于记来说,就是社会生活中发生什么新闻,就报什么新闻,以突发事件为主,以群众的自然报料为主。记一般不需要做太多的思考,只要具有新闻性,  相似文献   

12.
“OUT DOOR—走出户外”是时下流行的一个时尚的或者说“酷”的名词,户外文化、户外生活、户外运动它不仅涉及到体育、旅游、文化。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它代表了现代人“自然、自由、自我、自信”的一种全新追求.可以说户外运动正成为中国人又一种新兴的、健康的时尚休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唤醒“祖先的记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方兴未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沂 《中国档案》2004,(6):50-50
民族舞蹈家杨丽萍最近编排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她对原生态歌舞的解释是:“所有的舞姿舞步全部来自生活,是这些民族对自然、对生活、对爱的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这台歌舞中她启用了大批来自民间的土生土长的非职业演员。杨丽萍说,她一直有一个理想,“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浅谈体验式新闻的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式新闻,是记者转换角色走入生活,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所见所闻的报道,带给读者真切、自然、鲜活的感觉,引领读者进入不熟悉的生活领域。这类报道确实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但是如何把握体验式新闻的“度”,这就要我们的编辑有极强的新闻策划能力。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媒体自打有限地进入市场之后。就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以往。躺在“皇粮”的怀抱里,自然可以心无旁骛地舆论导向。因此。也可以挺着腰杆做人。现在,随着传媒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承受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媒体要有尊严地活着。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23,(8):136-137
<正>本书从1949—1999年50年间的近200幅老照片中,提取若干社会生活史关键词并加以阐释,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农村政策、商业布局、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内容,将“历史地理”“民族志”和“大都市文化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些吉光片羽中,蕴含着所有中国人曾经的生活现场与私记忆。  相似文献   

17.
金曙 《视听界》2001,(1):46-47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晚会曾有一个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它讽刺了一位为追求“轰动”而摆拍,导演“英雄母亲”行为与动作的电视记,看了让人深思,反真实的摆拍,背离生活的作假,是新闻报道中对人格的不尊重,自然会抽害新闻的可信度和人物的直实性, 这种做法会把“真的也写假了,真的拍假了”。  相似文献   

18.
张秀玲 《大观周刊》2011,(23):248-24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袁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淡中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相似文献   

19.
最是英雄少年时——邹韬奋怎样编《生活》周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邹韬奋,自然就会想到《生活》周刊;谈到《生活》周刊,自然就会想到邹韬奋。不断“通变无方、与时俱进”地调整编辑方针,就像是船长掌握好了舵轮,渔翁抓住了鱼网的纲。  相似文献   

20.
很欣赏贾平凹先生提出的“大散文”概念,也即立足干“以生命体证天地自然”和“复归生活实感及人之性灵”,实际就是切近现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