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手的空间隐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性,我们对时间的认识也是借助于空间来进行的,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依据空间为基础.依据莱考夫的观点,空间的隐喻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体验,因为我们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一般是依据自己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进行判定.通过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事物处于不同的位置,如中心和边缘、上下、前后、左右、高低,来对事物进行认知.所以,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用"手"来隐喻空间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人类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认识其他事物的出发点,从自身躯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经验,以此来理解和衡量周围的事物。在汉语中,人体部位“手”也成了方位表达的一个基准。手的方所形式既可指示实际位置,还具有隐喻意义,其背后反映了人们的认知习惯和模式。我们运用意象图示和隐喻具体分析讨论了“手上”、“手下”、“手里”、“手中”、“手头”、“手边”意义表达上的异同,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王丹丹 《考试周刊》2011,(36):22-23
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大量的语料,主要从权势关系、亲疏关系两个方面来探讨英汉语中社会关系的空间化隐喻现象。我们发现,空间隐喻其实直接来源于人们的身体体验和共同的物质经验。人们将自己亲身体验的表示空间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表示社会关系的抽象事物中去,进行抽象化认知,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经验,总是从自身身体与外界事物的互动中获得经验,理解周围事物。在日语中,人体部位"手"投射到空间域,成为了方所表达的基准,其方所形式既可以表达实际位置,还具有隐喻意义。本文运用隐喻对日语"手"的方所形式加以研究,以此角度证明人类的认知模式和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作为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是一种修辞手段,后来许多语言学家都依据这一观点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全新的隐喻,他们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还认为,  相似文献   

6.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7.
谈UP和DOWN的意象图式及隐喻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它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UP和DOWN都是意象图式概念,勾勒的是动体沿纵坐标相对于陆标的运动或位置.从UP和DOWN的隐喻拓展中可以看出,在英语文化中,较好的事物通常被称为"上",而较不好的事物通常被视为"下".空间隐喻所蕴涵的丰富意义体现了英语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隐喻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认知性、个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学隐喻是"情、知"的统一体,教师通过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类比和认识教学问题,不但避免了逻辑抽象的枯燥和乏味,而且具有一种内在的亲切感。不同的教师往往以自身的经验,对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思考,这些思考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经验,总是从自身身体与外界事物的互动中获得经验,理解周围事物。在日语中,人体部位“手”投射到空间域,成为了方所表达的基准,其方所形式既可以表达实际位置,还具有隐喻意义。本文运用隐喻对日语“手”的方所形式加以研究,以此角度证明人类的认知模式和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幼儿的思维具有相对的具体性且是单向的,看不出物质运转中的可逆性。他们只从所处的位置来看待世界,总以自己为中心,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状态或某一细节,而不能注意到事物的变化和全面看待事物。为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我们采用的方法之一,是让幼儿认识事物的相对关系。世间的事物,有比较关系的无不具有相对关系。在学前计算教育内容中,就有物体量的不同程度的比较和空间位置的比较。相对关系的认识,是幼儿掌握物体量的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本文运用空间映射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探讨作者如何使用隐喻来建构语篇,以及读者如何根据语境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特征判断"白象"的隐喻意义,进而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2.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本文分析了英汉隐喻的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不同之处,以便使我们对英汉隐喻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刘珊珊 《文教资料》2012,(19):39-4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和工具。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本质就是根据一种事物或经验来说明或解释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文对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按照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与人体其他器官的组合隐喻及与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隐喻等进行分类,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各类隐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汉语中关于心得隐喻的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隐喻的灵魂,不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便无法解释两个不同事物如何在人的观念之中联系起来,也无法解释人们对隐喻理解的深层机制,形态与空间对引起相应的不知觉效应和认识过程,从而完成隐喻功能,而隐喻功能在空间中常以格式塔结构显示。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空间中进行的,因此,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本文通过丰富的英汉语料,对比分析英汉空间维度词"宽、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英汉空间维度词"宽、窄"可以投射到程度域、范围域和评价域。此外,汉语空间维度词"宽、窄"可以投射到声音域和经济域,而英语空间维度词"wide,narrow"却在这两种隐喻投射上出现了空缺。隐喻投射的共性源于英汉民族对物理空间的感知和体验大体相同,而隐喻投射的个性则是由文化、认知方式上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吴庆丰 《现代语文》2015,(1):138-140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人的思维模式,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产物,也只有认识了事物才能用语言来表达。汉语"在+处所"空间范畴反映事物发生和存在地点或位置,也体现了汉语对空间范畴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英、汉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空间认知系统和认知习惯,因此英语中对空间概念的表达也和汉语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汉语"在+处所"和英语介词"at、in、on"在表达空间范畴时差异的对比,研究了英汉两种语言对空间范畴表达的不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类身处在世界之中,我们通过各种身体器官去感知客观世界,建立抽象概念的意象图式,从而形成概念化的过程。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隐喻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研究运用体验哲学和L&J的隐喻观作为理论支撑,从"手"的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研究视角、主要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将来研究方向,对"手"的概念隐喻这一类的身体隐喻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和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是构成词汇多义性的重要理据。Lakoff & Johnson在其著名的隐喻理论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给隐喻下了这样的定义:隐喻是人们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越来越复杂,理解的概念也越来越抽象。这些抽象的概念常常需要人们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进行表达。这样,在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之间形成了一种投射。这种不同概念之间的映射正是隐喻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隐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和表达途径。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人们日常交流的概念系统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隐喻思维可以强化学习者对概念的内在表征,使学习者以具身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以熟悉概念来映射陌生概念,形成基于个体意象图式的隐喻理解。郑毓信教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手势和身体活动,以及隐喻、生活经验等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纯语言的范畴。隐喻的认知本质在于借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借以认识世界的工具。隐喻的认知功能以及它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启发了我们:通过隐喻认知进行英语教学必定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