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莫言《倒立》中的"倒立"动作是一个具有隐喻和象征意味的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照作品艺术世界、把握其意蕴的独特视角。在情节营构上,"倒立"又自有其情节发展的内在合理性,而成为作品格局的有力"支点",作品布局由此呈现出一个丁字形倒立的形态———这也是作家构思作品的匠心独运之处。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一生留下许多经典作品。在其作品《喧哗与骚动》、《下去 ,摩西》、《押沙龙 ,押沙龙 !》、《八月之光》等作品中都反映出基督教对福克纳的重要影响和他在创作中对基督教文化的浓厚兴趣。福克纳把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思想当作判断的标准和原则 ,大量运用基督教传说故事和《圣经》来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 ,这也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  相似文献   

3.
霍桑的所有作品中都反映出了一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自卑情结。这种自卑表现在作品的多个层面,能够解释其创作特点的形成。霍桑作品中的小说环境、题材、寓意、价值观都离不开他本人的心理。然而,对于这一自卑情结的产生,我们可以从其家庭历史、生理残疾、民族依附性这几个角度进行解读。霍桑作品中的自卑情结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下去。  相似文献   

4.
在西班牙语世界乃至全球文学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被公认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也是起源于二十世纪50年代左右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最具代表性和较年轻的一位作家。自从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这一奖项的第107位得主之后,巴尔加斯·略萨及其作品也被更多中国读者所熟知。其作品中如实展现了拉丁美洲、尤其是秘鲁的社会现实。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解析,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结构现实主义特征,进而对巴尔加斯·略萨与结构现实主义小说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匮乏的当代中国影坛,贾樟柯独特的电影风格给予了广大观众最真实的体验。本文将从贾樟柯与其电影作品的纪实风格、作品中的纪实美学特征以及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这三个方面,对其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萨蒂作品中对重复手法的运用非常有特色,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对这一手法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对理解、演奏、欣赏作品提供有用的帮助。而对其重复手法运用的基础的分析则是对这一手法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步。本文从传统重复手法的运用理念方面,以及在萨蒂所处时代,重复手法的创新方面入手,对萨蒂重复手法运用中的对传统的继承及对传统的突破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狄更斯是西方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塑造了无数的任务形象,而《远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波普的形象,保持了作者一贯的冷峻视角,但相对其他作品而言,却也有一些不同。《远大前程》是作者创作生涯后期的作品,是其更为成熟的思考。在作品中,波普前后有苦难善良、前程似锦以及最后的回归几个方面,本文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分析波普的人物形象,透析作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雅克和他的主人》(Jacques et son?ma?tre)是著名法籍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根据狄德罗(Denis Diderot)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Jacques le fataliste)而创作一出新编戏剧。这部作品被作者自己称为是一出向狄德罗致敬的三幕剧,同时也是一种对狄德罗的变奏。对该作品的研究者大多将侧重点放在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和不同点上,而较少涉及为什么昆德拉会选择《宿命论者雅克》进行改编这一问题,即使有所谈及也并没有将其作为文章的主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两位作者和作品的分析,并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来总结其相似点和共同点,从而论证昆德拉对《宿命论者雅克》进行改编的非偶然性。  相似文献   

9.
安妮宝贝是近十年来风头最健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喜欢。经过近十年的揣摩,她的写作风格也在慢慢地改变,从早期的诡异妖艳到如今的平和大方。本文从她居住并在作品中最常提到的的两个城市一一北京和上海着手,试论这两个城市对其写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的一生充满了孤独感、恐惧感,这在其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实际上,他的创作就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本文分析了卡夫卡这一性格产生的原因,探寻其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伦理的土壤,每种伦理理论的构建,不管有没有意识到,都必须建立在明确的人性论基石上。《新伦理学》虽然花了很多笔墨来阐述人性问题,但最终没有涉及到人性问题本身。这在于王海明对人性本身的隔膜,在于他认同了道德人性论传统。客观地看,理性和道德都属于认知判断或价值判断,而人性却是生命存在之内在事实。以此来看,人性客观地敞开为生命存在之自然本性和文化本性两个维度六个扇面,由此生成以“生-利-爱”为轴心,以性爱、血缘为基石,以求群、适群、合群为敞开平台,以“生己-利己-爱己”和“生他-利他-爱他”为两翼生存扇面的人性方阵。这一人性方阵的行动敞开朝向,就是懒馋贪与勤俭智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这一对立统一运动的人性朝向进程中,人的利益追求行动和生活是适度乃善,逾度则恶。  相似文献   

12.
文学即人学,人性变幻莫测,写出共同的人性,才是最高的文学。芥川龙之介和鲁迅两人是近代东方文学中最善于揭露人性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审视、剖析人性,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中,芥川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鲁迅也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芥川关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复杂的人性,鲁迅在对本民族的精神品质思考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以来,作者这一因素在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中逐渐受到轻视。研究者与评论者对作者的声音在作品中出现的必要性与作品完全独立的可能性产生了疑虑。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例,可以看到,主人公按照性格发展的逻辑体现出充分的自由性,但这种自由性仍然取决于作家对现实的把握;而对作者超然于作品之外的无我之境的赞美也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作品的驾驭之功。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作品大都以湘西为背景,用诗意的笔调描写奇异风景下淳朴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让人感到对生命的怜爱与赞叹。他的作品是一支支动听的牧歌,歌唱着人性的纯美与善良,背后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悲哀。  相似文献   

15.
童子形象在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愁容童子》中有三层含义:首先,童子象征着人类童年期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其次,童子形象代表着大江文学从民间神话传说中所汲取的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精神。此外,童子象征着肩负着重要使命——将未来日本建设成更加自由民主的国度的日本少年儿童。小说主人公长江古义人对于自身童子梦想的心路历程的探索体现了大江文学重新审视自我的精神。童子形象的解读对于把握大江文学的原点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和莫言的创作对中国现当代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两个极富个性又缺乏可比性的作家。但在他们建造的"湘西世界"与"高密东北乡"的小说神殿里有本质相同点--对人性自然自由的追求,对雄强生命力的推崇和张扬,以及站在民间价值立场上审视生活在故乡的生命。在文风上,两者各有千秋,沈从文抒情恬淡与莫言特有的铺排狂欢,在文学史上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著名短篇小说《彩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含义深刻的作品,作者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以一篇小说为载体,讲述了两个故事。探讨了人对传统的顺从,揭示了女性做出牺牲和长期受歧视的社会现实,更触及到人性最深处的原始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形成她悲剧创作色彩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在其作品中具体体现在:对婚姻、对扭曲的人性、对变态心理、对命运的不可抗拒、对"人性恶"等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20.
《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本细读,对蕴涵在《骆驼祥子》文本中的民间和启蒙的关系以及老舍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探讨。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有一个隐形的结构,即一个人的堕落之路,而在祥子与命运之网的搏斗中,虎妞和阮明先后充当了网上的诱惑;在作品显形层面上多层次地解读虎妞形象、祥子与阮明的关系,从民间形态和人性真实的意义上凸现了虎妞作为艺术典型的丰富内涵和不朽魅力。《骆驼祥子》后半部分在结构上留下了遗憾:老舍本身作为市民阶层的一员,在描述祥子对政治之网的冲击时超出了他的能力,尽管他对市民有着尖锐的批判,却不可能在精神上给以更高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