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后经作者修改为《半生缘》再次出版。本文重点分析《十八春》和《半生缘》两个版本在主题上的不同处理,力求从作品本身出发,挖掘出版本差异的原因和必然性。以期发现张爱玲前后复杂的心理变化轨迹,及导致这种变化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变迁,在文化角度上更宽容地理解作家的人生选择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进行多向对照和比较,从分析其表面的趋同入手,再探究其相异之处,从而揭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两部悲剧作品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的爱情表现以及文本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李立功 《科教文汇》2014,(31):113-114
“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屡有表现,具体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又各有其特点。本文试以《金驴记》(古罗马阿普列乌斯)、《促织》(中国蒲松龄)、《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犀牛》(法国尤奈斯库)和《疯狂的君子兰》(中国张辛欣)这五部作品为例,分析一下这些作品中“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这些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怎样的同与异,继而希望在这一同与异的揭示中展示关于文学、关于不同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五十年代中苏文学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静静的顿河》和《茫茫的草原》这两部作品的可比性,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却彰显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它们的异同来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学影响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屡有表现,具体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又各有其特点。本文试以《金驴记》(古罗马阿普列乌斯)、《促织》(中国蒲松龄)、《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犀牛》(法国尤奈斯库)和《疯狂的君子兰》(中国张辛欣)这五部作品为例,分析一下这些作品中"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这些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怎样的同与异,继而希望在这一同与异的揭示中展示关于文学、关于不同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体系在宗教信仰、饮食、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凝聚着各民族文化心理和智慧的词语必然反映这种差别,为妥贴翻译英式词语,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赵海霞 《科技风》2015,(1):201-202
《玉白菜》中的蛟龙和《白鲸》里的白鲸都可以说是自然的化身,反映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反抗。另外,两部作品中都有相似的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都向全世界,让人深思的问题——如何生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以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要人物的自然意识为切入点,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两部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并进一步挖掘这两部中西方文学作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颜色词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有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思和文化传统.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从英汉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小说《废都》与诗歌《荒原》是中西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文人知识分子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和探索的经典之作,尽管两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体裁迥异,但它们在内容上都反映了文人知识分子在精神危机时对生命的反思,在文艺观上都推崇传统与古典,在主题视角上都用性来凸显人物或时代的悲剧命运.本文即从这三个角度论述二者的共同之处,并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而言,文学,尽管它不能承担民族振兴的全部历史使命,却能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担当起心灵铸造的重任.本文分析了《废都》、《荒原》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曹贇 《中国科技信息》2005,(16):244-245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产生于新时期文学的更生期,是一部全景式反映当时城乡社会生活的史诗,本文试图通过解析这部作品,进而深入探讨西部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整个文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颜色词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有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思和文化传统。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从英汉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周鹏宇  周红玉  唐静 《科教文汇》2009,(12):228-228
《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两书中都以动物为主角描绘了“野性”与“人性”的博弈。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经由两部作品中“野性”与“人性”斗争后截然不同的结果,阐述其中的寓意并分析伦敦的思想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芬 《科教文汇》2011,(2):53-54
《侠客行》和《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是中国唐代侠义文学和英国中世纪传奇文学的杰出代表,深刻地反映了中西方的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表现了中西方在行侠仗义上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但因为这两种文化产生的土壤不同,因而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刘芬 《科教文汇》2007,(8S):166-167
小说《废都》与诗歌《荒原》是中西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文人知识分子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和探索的经典之作,尽管两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体裁迥异,但它们在内容上都反映了文人知识分子在精神危机时对生命的反思,在文艺观上都推崇传统与古典,在主题视角上都用性来凸显人物或时代的悲剧命运。本文即从这三个角度论述二者的共同之处,并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而言,文学,尽管它不能承担民族振兴的全部历史使命,却能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担当起心灵铸造的重任。本文分析了《废都》、《荒原》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赵祥辉 《科教文汇》2007,(10S):187-187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16.
曹赟 《中国科技信息》2005,(16A):244-245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产生于新时期文学的更生期,是一部全景式反映当时城乡社会生活的史诗,本文试图通过解析这部作品,进而深入探讨西部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整个文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舒琳  吴红霞 《科教文汇》2008,(18):172-173
福克纳和金庸是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作家,但他们的小说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形态对“扭曲的爱情”这一主题进行描写和阐述,却有着某些精神上的相似。本文以《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翁爱米丽和《神雕侠侣》中李莫愁两位女性由爱生恨导致最后走向灭亡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探求其相似性社会根源,促使人们深思女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陈梅 《今日科苑》2009,(12):189-190
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点集《诗经》,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上达天子,下至黎庶,反映了约500年间人类生活和社会风貌。其中《诗经》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最为传神,对后世文学中女性形象刻画起到了极大的影响。《诗经》刻画女性形象的手法主要有言行刻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对比与反衬、心理描写等。  相似文献   

19.
刘崯 《大众科技》2006,(2):172-173
文章通过评析纳撒尼尔·韦斯特的两部作品《伤心小姐》和《蝗灾之日》中所运用的黑色幽默手法以及所揭露的人的异化、信仰危机和美国梦的沉沦三大“黑色”主题,论证了韦斯特在美国黑色幽默文学中的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20.
董亚楠 《科教文汇》2009,(33):255-255
民族心理是社会心理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民族对社会存在普遍的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当社会发生重大变故时,民族心理的变化就凸显出来。在这里,我试从社会心理学知识浅谈美裔犹太作家辛格的《漂泊的爱》中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