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题目是《扁鹊见蔡桓公》。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蔡桓公是一个“不听劝诫,不思悔改,刚愎自用,至死不悟”的可厌又可悲的典型,所以,讲到这篇课文时,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大加挞伐。  相似文献   

3.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多少年来,几种版本的教材和教参总是联系“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来阐释故事的哲理,甚至认定该成语出自这则故事。这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为此,本文略作辨析。蔡桓公没有“讳疾”,也谈不止“忌医。“讳疾忌医”的意思是隐瞒疾病,害怕医治。从故事的内容看,蔡桓公在体痛之前,并不知有疾在身。尽管扁鹊屡次相劝,但他不痛不觉,不以为然,反以小人之心揣度扁鹊“好治不病以为功”。当其“体痛”时,始知有病,便立即“使人索扁鹊”,足见其求医之心切,并非“忌医”,“讳疾”。显然,从桓公的角度引申出“不能讳疾忌医”的道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4.
《扁鹊见蔡桓公》是初中教材的必选名篇,但长期以来,很多参考书一致认为蔡桓公因“讳疾忌医”终致死亡,未免人云亦云,有失公允,为此,我愿借助一些材料为蔡桓公说几句公道话。  相似文献   

5.
从蔡桓公拒医说起 名医扁鹊去看蔡桓公,冒然提出桓公有病的问题。桓公不以为然,申辩自己没有病。待到医家走后,他还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桓公因为讳疾忌医,结果丧了命,给后人提供了一个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6.
扁鹊之误     
扁鹊之误西方谚语中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易经》里亦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然而,人们在读罢《韩非子·喻老篇》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之后,似乎早已统一好了口径,差不多众口一词地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大加挞伐,以致使得这位“...  相似文献   

7.
《扁鹊见蔡桓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文章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至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仅怪他本人吗?首先,扁鹊第一、二、三次见蔡桓公说清疾病后,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更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当时蔡桓公并未有痛苦之感,他又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轻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为何不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因,从而使蔡桓公相信,而他却只和仆人简单说明几句,这是他的疏忽还是另有其因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却逃出秦国,这更是…  相似文献   

8.
《扁鹊见蔡桓公》应该是各位读友非常熟悉的文章吧?文章想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而使事情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只怪他本人吗?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当时蔡桓公也没有痛苦之感,他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相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没有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状,更没有尽力想办法说服桓公,只和仆人简单地说了几句,这是他疏忽了,还是胆小怕事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逃出秦国…  相似文献   

9.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已为人们所熟知。蔡桓公作为“讳疾忌医”的反面教员形象,至今还对我们起着借鉴的作用。不过,我这里想谈的,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在蔡桓公由于讳疾忌医而自丧其身的错误里,有没有扁鹊的一部分责任呢?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蔡桓公之所以“讳疾”,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有“疾”。有些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献《韩非子》中有一篇《扁鹊见蔡桓公》。文章的大意是:扁鹊一见到蔡桓公,便直截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说得神乎其神,而蔡桓公根本不听,因为他认为自己身体没有病,是医生的职业习惯让扁鹊喜欢用治没有病的人来邀功。以后每过十天,扁鹊都要来劝说蔡桓公一次,弄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是无济于事了,扁鹊见到蔡桓公就回头避开,后来还干脆逃走了。等到蔡桓公发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蔡桓公很快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11.
我通过《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抓住引、读、练、疑、导、结六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的一个途径。引。上新课之前,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精心设计引语。在文学创作上,作家们很讲究文章的开头,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情感。作为教学,好的开讲确能在短暂时间内收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的效果。我在讲《扁鹊见蔡桓公》时,以“查找、背诵成语竞赛”作为新课的引题,板书“刚愎自用、讳疾忌医、病入膏肓、防患未然、防微杜渐”五个成语,待学生背诵后指出:一个人如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部分,有较多的寓言和故事。它们之所以描述生动,说理透彻,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普遍包含着逻揖推理。《扁鹊见蔡桓公》中,名医扁鹊三次请见蔡桓公,愿意为桓公治病。但桓公讳疾忌医,不肯治疗。第四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  相似文献   

13.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每每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人们总是赞叹扁鹊是一位神医,他能一眼看出人的病情;而认为蔡桓公是一位顽固不化的人,他因为讳疾忌医而送掉了性命,虽然可怜,也是活该!然而,我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对扁鹊的行为不那么欣赏。你想,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喜  相似文献   

14.
扁鹊之误     
王淦生 《宁夏教育》2003,(10):55-55
西谚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古人亦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可人们在读罢《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之后,似乎早已统一好了口径,差不多众口一词地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进行批评,以致这位“赔  相似文献   

15.
钟瑛 《语文知识》2003,(7):16-17
区分近义词,可以准确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技巧。试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对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则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疾”和“病”是近义词,但“疾”指较轻的病,所以第一次称“疾”,第二次才称“病”,用词非常精确,不能仅仅看成是为了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  相似文献   

17.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关于桓侯之死,普通认为是讳疾忌医所致。与2000年秋季启用的新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亦持此说;课本练习也遵此而设计。笔者则认为,桓侯之死并非由于“讳疾忌医”,而是严重的偏见造成的。一、桓侯没有讳疾忌医。桓侯体痛之前一直感觉良好,无任何不适,尽管有疾病潜伏,他压根没察觉到,而不是有病不愿说出来,也没认为小病不治无大碍。他的病由小到大终至于死,只有扁鹊清楚,怎么能说桓侯“讳疾”呢? “不知有疾而讳疾”的说法十分勉强。《辞海》释“讳疾忌医”为:“隐瞒病情,不愿医治,比喻怕别人批评而…  相似文献   

18.
词语拆析     
《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中,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说:“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又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节词,现在却演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疾病”。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大多都是由古代两个单音节词演变组合而成的。对现代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双音节词拆开进行辨析比较,对我们理解这些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扁鹊治病》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片断一(课件出示扁鹊的话)师:这是扁鹊对蔡桓公的三次劝说,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师:眼看蔡桓公的病越来越重,作为一个医生,扁鹊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20.
周波 《班主任》2001,(10):47-47
韩非的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讲述了蔡桓公因不愿接受扁鹊的治疗而小病变大终至死亡的故事。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蔡桓公讳疾忌医导致死亡,实为自食其果,咎由自取,这确实不假。不过我以为在此事件中,名医扁鹊也有失误,也应该对这一事件负一定责任,他的失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