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艺术通感在古今文学作品中可以巧妙地揭示瞬间的艺术感受,它较多的用于诗歌散文,能起到独特的美学效果。在诗文中运用它不仅有利于开阔艺术天地,创造丰富多彩的生动的形象,而且也十分有利于调动人们积极的审美心理因素,进入艺术美的胜境。本文主要对艺术通感类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超越与超越的艺术文艺创作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活动方式,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人类活动。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以人自身的独立之思去唤醒灵魂,以自己超越的视野去寻找本真的自我,以对本体价值的追求去观照人类的现实处境。因此,艺术活动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着的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找灵魂敞亮的活动。世界是人和人的世界,是人不断寻求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世界,人只有在不断创造过程中才能成为自己。而艺术是人的创造活动中最自由的形式,也是人的超越性的表征。正因艺术世界的超越性,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琐屑卑微状态中挣脱出来,直面自身的灵魂处境,从而摆脱存在者的羁绊,达到本真存在的證明之境。只有艺术才能使人类存在的本质在其存在  相似文献   

4.
艺术语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表达主体情感而对常规的普通语言有所超越和违背,并经过专门的艺术处理而形成的具有审美意义、审美价值的语言形式。艺术语言是一种超越性的语言形态,它超越了现实需求,蕴含了主体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层审美信息,具有超常的背离性、动人的吁情性、深邃的隐指性、逼真  相似文献   

5.
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艺术审美超越是人的超越性本质力量在艺术活动中的对象化,主要包括对审美客体的超越、对审美主体的超越、对审美主、客体所处的物理时空的超越以及对实用功利价值的超越。但是,艺术审美超越又不是超越一切的绝对自由,它必须以现实为依据,最终必然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艺术,尤其对通感艺术"情有独钟",其散文中的通感艺术准确而奇妙,感觉借移类型多样,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他的散文中所运用的通感艺术不仅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加强事物的某种特征和性状,巧妙地揭示了自己瞬间的艺术感受,增强了文采的艺术效果,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而且也十分有利于调动读者积极的审美心理因素,进入艺术美的胜境。  相似文献   

7.
罗诚 《陕西教育》2009,(4):98-98
艺术通感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的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妙用艺术通感,不仅使学生乐学善学,而且也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学理论出发说明文学文本接受活动中感觉联系的先天性与无意识内容和特征:语言符号的视觉意象和音响造型效果的无意识关联;语言使用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心理特征和语境情调指向。另外,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阅读心理和阅读模式的研究说明在阅读活动中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存在的共时性。以此说明艺术通感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所具有的先天的整体性、整合性。  相似文献   

9.
艺术语言与艺术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分为广义艺术语言和狭义的艺术语言 ,狭义的艺术语言指变异的语言 ,它往往不以语法为据 ,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艺术语言超越语法 ,超越现实 ,也超越发话人自身 ,它不是对现实的描摹 ,而是主体的创造。它往往通过反映客体的疏离来达到对心理世界的描述。艺术语言往往通过拟态表现创造了虚无之美 ,它所具有的美的特质是没有明确的意义 ,它的美往往是感性主体对现实的否定。它动态的表情功能而超越形质 ,它随情造文 ,而淡化为理造文。它和普通语言 ,即科学语言从不同的侧面组成了语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的心理过程.艺术通感是通感在艺术制作中的具体体现,指的是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笔者在对1~3岁幼儿早期玩泥与涂鸦造型的同步观察与分析中,发现了这两种本来就有着亲姻关系的造型语言竟表达出了幼儿对艺术的通感.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以其鲜明的形象、充沛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受教者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种独具特点的审美品格,使艺术教育在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异彩纷呈的后现代语境下,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技术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使艺术教育中审美情感得以凸现;文化工业所带来的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使艺术教育中审美独创性得以高扬;信息全球化与民族性的矛盾,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艺术教育中审美民族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门扉画像石不仅作为汉画像石墓中的重要构件而存在,而且其具有特殊的图像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墓葬艺术,门扉图像严肃而沉重,但这掩盖不住其充满生命律动的艺术本色和美学精神,磨灭不了汉代无名艺术家的智性创造,让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找到一种汉时代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氛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前进的根本方向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时代使命,民族主体性的现实根基以及面向世界的开放品格,是文学艺术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4.
研究寿县楚文化以及对寿县楚文化艺术特征分析,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们发掘、总结出当代寿县人民应继承和发扬寿县楚人的精神,拓展寿县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启迪当代艺术设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入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路向:我们要将人民作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中心、源泉和话题,从人民中挖掘典型形象作为创作的内容和主题,并从社会现实中寻找创作题材以凸显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审美认知、审美娱乐和审美教育等社会功能,能在潜移默化中宣传新时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人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6.
艺术家的艺术行为以物质力量损害了他人、自己和社会,是物质性恶艺术,以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造成伤害,是精神性恶艺术.恶艺术被大量炮制,一是因为它的震撼与吸引能为艺术家带来名利双收,二是艺术家迷信道成肉身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17.
艺的一般属性并不能把艺与非艺划分开来。将艺与宗教这样有着同一性的意识形态加以比较,确定其分野,可以更好地揭示艺的本质。艺与宗教在人类童年时期是同一的。艺与现代宗教也有着某种同一性。原始宗教在发展中失却了进取精神,成了否定人的本质的力量;原始艺术在发展中纯粹的幻想形式中走出来,以更积极的姿态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宗教的实质是宣扬上帝创造了人,体现的是人被神控制的精神;艺术的实质则表现人是世界的造物主,它体现了人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便是艺术与宗教的基本分野。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19.
假借是人类的自觉的创造性意识和行为,尤其是精神性创造的重要因素。人类原始初期,在假借意识支配下,人们现实地改造客体,导致了工具的使用和制作,而当人们想象地改造客体时,假借则成了人类艺术创造的发端。同时,在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假借意识将物与心两者沟通起来,并调节物象与心灵的关系,使物象形态与作者心态达到平衡。艺术由此才能够成为连接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天桥。于是,假借就成了人们调节与周围世界的平衡关系,达到生存自由的精神需要,也就成了人们从事艺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资讯快速发展和相互连接的当下,当代艺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勃兴。随着众多数字、传媒、电讯、网络等各种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除了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对单一媒介的依赖性,也带来当代艺术媒介运用的转型。借助于媒体技术,新媒体艺术可以将现实与虚拟合二为一,开拓了未来对新媒体产品开发和应用的前景。这是新时期下传统审美与媒体技术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对整个人文世界中正在发生的存在方式转向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