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武侯祠地处勉县城西九里。现有大殿、献殿、崇圣祠(寝宫)、钟楼、鼓楼、琴楼、琴台、牌楼、乐楼等建筑,布局严谨雅致,规模宏敞。此祠始建于公元263年。《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  相似文献   

2.
定军山在三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定军山的军事地理位置特殊;蜀、魏定军山之战意义深远;诸葛亮八年北伐屯兵定军山下,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诸葛亮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定军山将永远是在画历史文化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3.
【说明】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是反映诸葛亮思想的重要文章。写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县),准备北伐,在出师前给刘禅写了这“表”(奏疏)。原无篇名,篇名是后人加的。因为据说建兴六年诸葛亮在另一次出师时又曾上过一表,所以又将本篇称为《前出师表》。  相似文献   

4.
汉末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的战场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走马岭上,蜀汉时移置于走马岭山下的谷地。三国后期的阳安关、关口为阳平关的别称,而非位于今陕西宁强县西北的关城的别称。张鲁城位于今勉县西北咸河上游的隘垭口,并非今人所谓的白马城。张郃屯兵之地广石在汉水北岸、阳平关西北今勉县西北的隘垭口至茶店一带,决非胡三省等所谓的在"巴、汉之间"。《三国志》之《法正传》、《先主传》中"定军兴势"为"定军山"或"定军山势"之误,与"兴势"无关。刘备与徐晃激战之地马鸣阁应在陈仓道上的略阳东南至勉县西北,不可能在已被多数人认可的今四川广元市境内。  相似文献   

5.
雷武军 《考试周刊》2009,(30):237-237
汉中是联结川陕陇鄂交通的纽带,“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西汉刘邦、三国蜀诸葛亮都在汉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在汉中拜将封台,入主中原;刘备在汉中称王,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囤积粮草,六出岐山,讨伐中原。谈到古褒斜栈道,首先就要谈及古代川陕交通中几条重要的路径。围绕汉中.从关中入蜀的通道有“南三北四”之称。  相似文献   

6.
秦皇朝统一中国后,今商洛地区属秦的“内史”地,安康、汉中员素的“汉中郡”(战国楚怀王置,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又置,以汉水而得名。治所在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市东,拍境相当今秦岭以南,湖北保康县以西,粉有河、珍珠岭以北地区)。西汉景帝时,将案的“由史”地分量为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l财年),又分右内史东半部署京兆尹,今商洛地区属京兆尹管辖,东汉亦然。西汉时将汉中郡治所由秦代的南郑移至西城(今安康西北),辖境如秦代,东汉皇朝时,又将汉中郡的治所移回南郑。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大发展的阶段,也是陕南…  相似文献   

7.
今湖北襄阳市,汉水北岸为樊城,汉水南岸为襄阳城。东汉末年,刘表当荆州刺史后,将治所移到襄阳城。襄阳城北的邓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邓县境内。所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相似文献   

8.
汉中据汉水上游,北临秦岭、南界巴山,他当南北交接地带。前人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三国时期,汉中之得失关系到秦陵、巴蜀之安危,战略地位尤显其重要,因而引起了当时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普遍重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向刘备提出了“跨有荆、益”,两路出兵,夺取中原的方略,对汉中的形势也做了详尽的分析。鲁肃、周瑜、曹操等也都看出了汉中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赤壁之战后,汉中就成了曹、孙、刘三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演了一场空城计,退兵汉中。一日,诸葛亮在帐中与蒋琬谋划治军之策,忽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引兵15万,正向汉中挺进!”军情紧急,诸葛亮传令召集众将,齐来帐下议事。  相似文献   

10.
晋南黄河边的天兴村,相传为诸葛亮的出生地,所以自古有座武侯祠,当地人又称为诸葛亮庙或天兴庙,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都不亚于成都武侯祠。天兴武侯祠的献殿南面,有并立的两座戏台,戏台的建筑、砖刻、木雕、壁画、对联等,均极有价值。这里谈谈堪称今古奇联的戏台联。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集》卷一有《与张鲁书》残文,云:“灵仙养命,犹节松霞,而享身嗜味,奚能尚道”?此虽仅存十七字,然所含讯息犹丰。今据此钩索综合,试说明诸葛亮与道教的某些关联,请诸位专家指教。诸葛亮与张鲁原来并无交往。建安十九年(214)诸葛亮受命自荆州率兵攻刘璋。不久,刘备得益州,“诸葛亮为股肱”。次年,曹操攻汉中,鲁降之。在这之前,刘备、诸葛亮等曾经打算联结张鲁,  相似文献   

12.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八阵图遗址     
八阵图遗址据史书记载,八阵图遗址主要有三个:《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牟弥镇,有孔明八阵图遗址。《汉中府纪》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及晋干宝《晋纪》都称,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定军山诸葛亮墓东有八阵图遗址。另外一个遗址是四川奉书县白帝城长江...  相似文献   

14.
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演了一场空城计,退兵汉中。一日,诸葛亮在帐中与蒋琬谋划治军之策,忽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引兵15万,正向汉中挺进。”军情紧急,诸葛亮传令召集众将,齐来帐下议事。两小时后,黄忠、赵云、杨仪、王平、姜维、魏延、高翔、邓芝、马岱、关兴、张苞才来应卯。诸葛亮作过敌情分析和战事动员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龙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最大的心愿就是北伐成功,扫平曹魏,兴复汉室,以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为此他厉兵秣马,六出祁山,但终究天不遂人愿,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7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到,所以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汉中,准备攻打曹魏。两条路线的斗争北伐之前,诸葛亮在汉中召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北伐,虽未取得成功,但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屡败屡战的胆略勇气,是值得赞扬的。最后以马革裹尸还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宝贵生命,他那“名垂宇宙” 的冠世威望、“公忠体国” 的崇高品德,将永垂后世。本文将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北伐以纪年述其史实。  相似文献   

17.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进军汉中,北伐中原,临行前给刘禅上了《出师表》,称为《前出师表》。陆游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文历来被认为是表中的典范,千百年来,诵之者不绝。其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尤见耿耿忠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该句  相似文献   

18.
公元 76 0年 ,大诗人杜甫留寓成都拜谒武侯祠 ,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蜀相》。千百年来 ,这祠这诗 ,不知吸引着多少文人墨客来踏访胜迹 ,凭吊寄怀。成都武侯祠与其他各地的武侯祠不同的是 :此处不仅纪念诸葛亮 ,还与纪念刘备及蜀汉文武将领的昭烈庙相连 ,从严格意义上说 ,这是座君臣合庙。据《三国志》记载 :蜀汉章武三年 (2 2 3) ,“先主殂于永安宫 ,……五月 ,梓宫自永安还成都……秋 ,八月 ,葬惠陵” ,此即今日所见之刘备墓。按汉陵寝制度 ,有陵必有庙 ,故因陵而建原庙称之为“先帝庙”。南朝时 ,齐高帝萧道成因刘备安葬在益州 ,为表…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晚年,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春,由成都率兵北上,屯驻汉中。以汉中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秋,病死在武功五丈原止,前后八年,基本上都在汉中活动,所留遗迹颇多。这些遗迹,虽然历代史志多有记载,但多略而不详,且互有异说,记载歧出;加之,年湮代远,地名更变,要想确定古名在今天什么地方,殊非易事。我因职司汉中地区文物考古,对诸葛亮当年活动的遗迹,多数曾作实地勘察,并汇集所见之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20.
魅力永存在的三国文化之根在汉水流域的汉中、南阳、襄樊三大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继承和发展了刘邦、刘秀在汉中、南阳崛起的文化遗产,规划了天下三分的宏伟蓝图;汉水名城不仅是三方争夺的焦点和三国名人涉足的热点,而且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和人才中心;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汉水名城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