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伤痕文学”是特殊历史时期持续不过一年的写作潮流。当时的那些作品,如今看来在文学上并不具有长远的审美价值,但它们威为中国历史发展轨迹中可长期保存并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除了现代科技的技术推动之外,更是以价值规律为基本法则的商业运作的结果。这一商业法则,以现代营销方式为其手段,其控制范围包括从选题内容、表现方式、外观形式直至宣传口径、出版时机与上市节奏到卖场管理等一切流程。它的巨大影响,改变了文化领域的整体气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文学写作与商业炒作联手,出现了“另类写作”,女性写作就是其中一个最显眼的代表。女性写作在大众传媒时代遭遇着种种困境和扭曲,如何立足这个时代,挖掘女性写作自身的特质,从而寻求文学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陈雪虎所著《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一书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我们都知道却实际上忽视了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文学"并非古已有之。与此书呼应,在这篇《"文"到"文学"的迁变》中,陈雪虎条分缕析地分析了"文"的各种内涵,并反思现代中国之“文学”的特殊内涵。这也就把一个崭新的课题置放到我们眼前:中国的“文学”,究其现代性的意义来说,就存在一个“发生”的问题——至少是一种革命性的转义与创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赵瑞华 《大观周刊》2011,(49):143-143
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和优秀作品,她们立足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化结构和话语背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人生,书写女性生活以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对社会各方面生活的感受。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80年代末后的女性文学较其之前的女性作品有了很大突破,表现为对个人话语和审美空间的顽强坚守与拓进,作品中的女性个体意识有所增强,创作领域有所扩大,特别是大量运用与传统写作不同的表现手法及创作倾向,如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等。女性文学已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共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五四"初期,初登文坛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个体体验和女性特征,把母亲书写作为自己的园地,拓宽了女性巨大的写作空间,并一度成为她们在公共生活中的最纯表达、最佳表述和发言权。当现代的国家民族主义要求妇女以国民的身份承担为国家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母爱言说成为分享男权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民族国家话语的权利工具,展现了女性独特的思考和参与民族国家建构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6.
“方便面”与“炸酱面”王树国生活中,一泡即食的方便面确实方便。可眼下有的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在采访写作中,也学起吃“方便面”的办法了。其一,“吃”工作简报。有些驻站记者,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悄悄改头换面,当成自己的稿件。其二,“吃”信息快报。将省...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家的契诃夫,大家是很熟悉的;至于他同报刊的关系如何,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最近从一些材料中看到,契诃夫不仅重视报刊工作,而且在这方面有不少很好的见解。从初学写作到成名之后,契诃夫始终同报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对报刊工作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这个狭小的圈子,而是把它看作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生活的工具。他认为,报刊工作“比广义的文学工作,例如,比小说写作更能吸引人”,办报纸刊物的人“常有机会看见自己的斗争的直接结果。……这种快乐就连最杰出的作家也不会经历到。”  相似文献   

8.
“何必认真”析石言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人们对"认真"二字似乎冷落了许多。即使有时提起,大多也是家长或老师教育孩子们的专用词语,诸如"要认真听课"之类。大人们对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常常将"何必那么认真"挂在嘴边,那口气、那声调大有一种饱经世故、...  相似文献   

9.
熊磊丽 《新闻世界》2012,(6):244-245
消费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及其主导地位的形成,极大改变了文学与市场的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郭敬明”俨然成为一个把商业写作和消费生活一体化、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消费文化符号。笔者认为,在如今已经被过度娱乐化的市场中,郭敬明的过人之处就在于,非常清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作为“明星”、“作家”、“出版人/商人”的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嫚 《网络传播》2005,(8):94-94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如今也开始在市场细分上做文章,于是,大量以女性为受众的网站纷纷涌现。比如“伊人风采”、“瑞丽女性网”、“网妖”等等。这些女性网站大多以新女性或新女权主义来标榜自己,加之其感性的内容,利用网络多媒体传播手段,倒也吸引了不少女性的眼球。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三不”邓雷仓泛读博览,看到了一则马克思写作坚持“三不”的记载,深有感触,由此想到:办报编刊出书也应坚持“三不”的做法。马克思对写作极端严肃认真,坚持做到:不引证一件自己还未十分确信的事实;不出版一本没经过认真加工和仔细琢磨过的书;不把没有最后校...  相似文献   

12.
如何写活、写深、写好新闻通讯,一位资深记者在多年的写作和讲课中,总结了两句话:“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把自己“写进去”,就是要求作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第一手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两句话,对通讯写作及其它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努力才行。特别是把“我”写进去后,文章中还似乎看不到“我”(作者),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有人说,“一个记者如果把‘我’写得很…  相似文献   

13.
“事”之论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的话,那么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学的全部分枝无不围绕“事”展开:采访写作,是研究如何发现和了解“事”、如何报  相似文献   

14.
青年作家、河南省商城县人武部政工科长余英茂,初涉新闻工作时,他把新闻看成“小兄弟”,以为凭自己文学上的功夫,搞新闻是小菜一碟。然而,真刀实论地干起来,他才发现“新闻别有洞天”,三十六行,各有各的门道,并非一通百通,吃“老本”是不行的。因此,他报名参加了新闻函授学习,苦心钻研新闻写作知识。果然事半功倍,在新闻写作上也取得了成绩,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作品,还有不少篇目获奖。也许会有读者产生疑问,搞文学的从事新闻写作以后,文学这个本行会不会丢了?新闻写作对文学创作究竟有哪些促进作用?二者能否协调统一,相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英国历史学家卡罗琳·斯底德曼(Carolyn Steedman)的作品《尘埃:档案馆与文化史》(Dust:The Archive and Cultural History,2001),采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写作形式,探讨了历史研究和写作当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学家对"档案"的迷恋,"档案馆"的建构与权力,历史写作与|己忆、文学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7.
都说你这人很怪,家里的报纸已堆成了山就是不卖。可他们未必知道你是当地的“剪报迷”。1970年,有着剪报爱好的你参军到了山东省莱阳市人武部兼任新闻干事,你也曾铺上稿纸操起笔杆,在军队和地方报刊上发表过自己采写的佳作。你说你没有学过新闻写作,只是凭在读报、剪报中学会了一些新闻写作的方法。从此,你坚持以“剪报”为主、“自写”为辅的原则,耕耘在新闻战线上。你为了从报纸上学习新闻写作,20多年来,自费订阅各种报刊花费达5000多元。为了搜集素材,一有空你就到报刊发售点、书店翻阅资料,在你家的写字台上、床和沙发上,堆…  相似文献   

18.
近闻,一家县委机关报新一届编委会研究,鉴于读者批评本报文学副刊已成为报社几把手的“自留地”了,决定今后文学副刊不采用本报编采人员写的稿子。此消息一传出,当地业余作者大受鼓舞,副刊收到的来稿大幅度增加,本地区业余创作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闻此消息,笔者由此想到我国已故著名诗人郭小川,他在担任报纸文学副刊编辑时,曾给自己立过一条“规矩”:自己的稿子不往自己编的副刊上登。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好”;作者常常认为自己的稿子好。如果在自己编的文学副刊上登自己写的稿子,难免会因为偏爱,甚…  相似文献   

19.
军报实习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天来,亲眼看见一篇篇粗糙的稿子经过编辑之手,被打磨成能上版面的文章,心中对那些默默作“嫁衣”的编辑老师充满了敬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想换个视角看上稿,通讯员至少应该做到“三多”和“三少”。多写“好稿”,少争“头条”部队搞新闻的同志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上“头条”。不少单位总结新闻报道工作,也无不是以“头条”论英雄。这无疑给“头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头条”是可求的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军报实习,我感到:“头条”可求,但不可强求。“可求”在只要对新闻写作执着…  相似文献   

20.
爱写作的人都是从爱阅读开始的。在阅读文学作品上有较大兴趣,有明显的主动性,就算有了阅读意识。继之在写作上有了兴趣,有了冲动,并且能主动成文,就算有了写作意识。将两种“意识”加在一起,便可统称为“文学意识”。 文学意识是在阅读和写作上一种兴趣化了的主动意识。在这里,“兴趣化”是很重要的。 文学活动──不论是阅读或写作,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而是情感活动,有时甚至是一种情绪活动。单有被写作目的诱发出的主动性,而无被这一活动过程本身焕发出的兴趣,是很难形成纯正的文学意识的。 为了某种目的(正确的或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