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月牙儿》中母女俩为娼妓的特殊经历,以女性视角的叙述,对千百年传统的女性浪漫神话进行了颠覆,进而衍异出对整个男性中心主义等级专制制度的挑衅。这种颠覆与挑衅的依据是一种从娼妓特殊职业的直新认识中确立出的另类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生产力发展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与少数民族男性服饰相比,女性服饰往往更具有服饰文化的典型性与稳定性。基于苗族女性服饰民间艺术个案的村寨田野考察,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盛装”服饰体现着苗族女性服饰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获得,呈现着社会性别秩序与规范,揭示出外在服饰特征与内在女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面临着被推入“他者”的处境。  相似文献   

3.
肺病和疾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元素,肺病与性别在文学话语结构中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既有疾病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的疾病叙事,两者共同表现在两性身体叙事。肺病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其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叙事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性别政治在女性身体上的权力痕迹尤为明显。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性别政治在女性的丑怪身体的呈现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4.
电影《乘风破浪》是一部以男性作为表现对象的电影。从表面看《乘风破浪》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女性关怀,实际上,电影中对女性角色的关怀与呵护其实是一种性别化和边缘化的女性立场。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电影分析的角度来对该电影进行具体解读,剖析电影欲望化的性别话语表达和叙事中女性意识的缺席,从而揭示电影背后隐藏着的女性立场。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的法律分析方法要求充分考虑女性和男性面对的不同社会现实,分析法律规定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影响,尤其是可能给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修改法律,以期实现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但自社会性别视角观察,夫妻关系法中有些规定仍然存在着性别盲点,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其实施的结果并不能真正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法律保护,有必要对相关立法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往往会塑造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拼搏成功的女性形象,借此唤醒女性的性别意识和主体自觉。然而,女性叙事也会陷入一种困境,主要体现为在男性权力场域中,女性试图挣脱男性权力的束缚,但途径是“矮化”部分男性形象,结果是获得男性共识中的权力。本文以《后翼弃兵》为例,分析小说中成为“女王”的女性形象以及被牺牲的母亲形象,讨论小说中女性叙事呈现的困境,并探索小说以国际象棋为媒介反映女性性别困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31):192-194
教育中存在着不公平的性别分化现象,具体体现为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的教育内容的分化及教育结果的分化,女性教育在不同地域之间教育质量的分化、不同的学段之间教育质量的分化等。女童教育作为女性教育的起始,在女性的教育过程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女童教育中存在着很严重的公平问题,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三个方面。郑新蓉在《性别与教育》一书中,以十章的篇幅阐述了社会性别的视角,阐述了如何贯彻落实价值中立的女童课程,让学生舍弃固有的性别成见,掌握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从而营造一个使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原本性格得以多元自由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用社会性别的基本立场来审视和批判教育中的性别分化现象,以此破除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性别偏见,从而实现教育中的性别公平。  相似文献   

9.
禅宗文化就其总的性别倾向来说,具有女性性别倾向,但其自身内部亦存在着阴阳互补关系。而恰恰是这种阴阳两性倾向兼有的性质,使得男女两性在解悟和接受禅宗文化时各有所取,侧重不同。当代男性文学创作较为鲜明地体现了禅宗文化阳刚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曾经是历史长久的封建父权社会,男性拥有极端的上层性别阶级的权利。中国文学历来也是男性的文学,女性意识在文学领域被深深的掩埋在男性对女性的辖制性想象之下。作为父系社会建立伊始的性别霸权阶级,男性的文学便是性别文学史上那个单一的声音。即使抛开丝毫没有女性或者根本不意表现女性的文学作品,剩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也在男性意识的压抑规整之下缺失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女性形象大都依附着男性世界对女性的想象而诞生和发展,较少有生动丰富而真实的有自我主体意识的人物。但时至近代,这种男性社会对于女性的想象却渐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种改变又恰好较为完整的贯穿于近代狭邪小说本身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1.
种族之间以及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存在着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女性被殖民者身上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在《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沈从文通过描写女主角萝对男性以及殖民者双重屈服的"被殖民"心态,表现出他对于女性独立以及民族独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程冰 《林区教学》2012,(6):49-50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和性别、年龄、地域、阶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使得语言体现出一定的性别特征,从而形成男性语言和女性语言。把女性语言分为女性使用的语言以及与女性相关的语言,以韩语为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女性语言。通过对女性语言和男性语言的对比,进一步阐述了女性语言的特点,并分析了女性语言显现出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叙事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男性作家创造的流浪女性形象。男性作家创造的这类女性形象,是男性自己生命意志的折射,柔弱忧伤也好,意气风发也罢,都张扬了男性的诗意自我。男性作家对流浪女性形象的塑造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既注意到女性的性别内涵,又更多地在"人"与"生存"的层面上探索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流浪女性形象成为男性作家审视人性的标本。  相似文献   

14.
清末娼妓的才情风貌失不如从前,而同时香艳文学的创作却掀起前所未有的热潮.本文分析了男性丈人对娼妓进行再表现的叙事特点即悦赏、游移与损押,透视其心态及原因,即:对风月场“文雅”“浪漫”的崎意”传统的追慕和怀念,娼妓作为读者对这些作品的传颂满足了其虚荣心和自我价值感,同时亦迎合了市民社会的口味:而娼妓则把自己的身后功名系于偶游的男性文人笔下,男子依靠其话语权把守着每一道妇女憧憬中的不朽之门.  相似文献   

15.
女性长期来,包围在被自然化、合理化的社会性别文化语境中,为“自然”的女性,要低于为“文化”的男性。在这样一种社会群塑下,女性社会性别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女性以丢失“自我”为代价的必然归宿。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性别意识面临着一种新的启蒙,在“弱化”和“强化”的辩证互补下,将女性的性别自觉达到一个新高度,实现现代女性与男性同样“内外双修”的和谐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平等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性别视角下,通过对鄂西北地区石底河村女性参与劳动的深入调查,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社会变革影响下农村女性劳动的重新分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农业劳动的性别分化日趋严重。女性的劳动分工遭遇到比男性更多的障碍.相对男性群体女性成为了农村劳动主体表现的更为突出。承担着不成比例的发展代价。  相似文献   

17.
《封神演义》与《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风格迥异的作品,然而它们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侧面的描写,体现的都是女性在人类社会早期男性话语架构下的地位,即: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既由于原始的性别魅力为男性所敬畏;同时又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附属性和奴性。事实上,通过三部作品中对女性群像描写的分析比较,揭示出的是东西方早期社会对女性的相似的价值观和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8.
男权制意识形态通过霸权话语体系和性别制度构筑起男性社会的文明大厦,体现在广告中,女性以一种被奴化、异化的形式存在,并且深入到女性更深的精神意识层面。而在现代社会,女性经济地位有所提高,女性的德性培育、完整人格建立的需要更加明显。性别秩序的革新只有在女性充分意识到了自我的真实存在后,重新整合自身的意识行为,才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向旧有的性别秩序挑战,颠覆男性中心的概念秩序,摆脱女性在广告中的沦落地位。  相似文献   

19.
性别想象与现代认同——《新青年》的“女子问题”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性话语在其发轫之初就把女性身体解放与民族国家话语纠结在一起。在五四知识精英的现代认同中,民族一直是作为男性主体而获得象征意义,女性的性别表征被不断编码,成为男性主体缓解民族焦虑的丰富的话语资源和阐释空间。由此导致的另一种结果是:女性身体解放的私人性一面往往被忽略,而其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公共性一面则被凸显出来和刻意强调。《新青年》中的“女子问题”讨论,男性论者更多地申述民族自强、国家独立对于女性的要求,彰显女性意识与国家思想相交融的一面,体现出对女性性别身分的想象。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夫人外交作为女性参与公共外交的创新形态进一步发展。相比传统外交,夫人外交具有低政治化、强情感化、女性色彩浓厚等特点,在增进国际友谊、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女性的性别角色对夫人外交的内化定位与外在参与上产生一定影响,从性别视角分析,把握夫人外交具有强烈女性符号色彩的社会角色定位,从而深层发掘现行夫人外交政治参与中由性别壁垒所导致的局限性,剖析文化建构基础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存在地位在夫人外交中的体现,并从全性角度立论,为女性政治参与,尤其是外交领域的政治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