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课前慎思】一、把握学习起点,正确诠释平均分的教学内涵“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10页的内容,是建立在“分”及“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后续认识除法的重要基础。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要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平均分”有分配和划分两层含义,从平均分的过程来看有两个不同模型,通常称为“等分除”与“包含除”。那么,作为分配或等分除,核心是什么?学生的困难是什么?这是本节课思考的主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帮助学生弄懂题中的名词术语。一、直观演示法在低年级,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在讲解某些名词、术语时,常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演示,启发学生思考,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实物演示如教学“把6个桃平均分在2个盘里,每盘几个?”时,首先出示6个桃、2个盘子,然后问:“根据题目的要求,桃应该怎样分?”学生回答:“平均分。”又问:“什么叫平均分?”学生回答不确切。我就按题意演示一遍,让学生看到最后两个盘子里都分到3个桃子。再引导学生得出“平均分”就是“每份都同…  相似文献   

5.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起始课程,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是“平均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平均分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教材中的例2是这样编排的:呈现一幅“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主题图,通过三个小朋友合作研讨、动手实践,提出不同的平均分方法。有的说:“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有的说:“可以每份放2个,这样分得快些。”  相似文献   

6.
从“告诉”走向“体验”是平均分概念教学的重大变革.“分桃子”有随意分与平均分,平均分又有分得刚好的与分得不刚好的,还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平均分”。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8.
杨德华 《江西教育》2002,(21):28-28
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基础,它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可引导学生用“割”、“补”、“拼”的方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探索出多种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把多少个物体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相似文献   

9.
“平均分”是形成除法含义的基础。在“平均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分物比较”“规范操作“”适度回顾”等过程,概括出“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即“等分”与“包含”,并用“相同减数连减”的形式记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问题解决,感知“平均分”师:今年是狗年(投影出示两只狗的情景),这里有两只可爱的狗,分…  相似文献   

11.
概念教学,一般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和发展四个阶段,本文只讨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引入”,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注意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例引入概念。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要在已学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提问:①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分得多少个?若平均分给3个人、4个人、5个人呢?②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吃,每人分得多少个?③把一堆煤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堆?待同学思考后,教师说明:由此可见以上问题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就需要把一个单位…  相似文献   

12.
黄世春 《学语文》2010,(1):31-31
事实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喜欢列举典型事例来证明提出的论点。很多时候,虽然学生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列举了典型事例,但是观点却不能令人信服,原因何在9因为论证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需要通过分析,在需要证明的论点和事例之间搭建一座说理的桥梁,体现事例的价值,从而有力地支撑论点。那么,该如何分析事例呢?  相似文献   

13.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下册)表内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2.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3.结合计算,解决一些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和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一、帮助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剩余,为形成余数概念打下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生活经验,如在家分糖果,在学校分组组织活动等。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够再平均分,这里“剩余”的…  相似文献   

14.
<正>除法是四则运算中比较难教学的一种运算,因为学生缺少理解除法含义和形成除法概念的知识基础与经验背景。《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种子课,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有一些“分东西”的经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过分东西活动里面的数学内容,更没有认识平均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体验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时,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通过“三改”有效促进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相似文献   

15.
【课前思考】 1.《平均分》一课的重点是什么?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必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平均分》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平均分的概念是学习除法、分数、小数的基础概念,在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如学生表达分数的意义时,会说“把物体分成几份……”,不在意“平均分”。为此,教师会追问“是什么分”,学生才改口“平均分”。但过一会儿,另一位学生表达时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看来,提醒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有教师专门为此设计环节,如在认识二分之一时,  相似文献   

17.
笔者多年来一直参加高考作文的评卷工作,高质量的理性文章一直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和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事例”的选用、运用以及叙例的艺术。不难看出,考生在处理事例时是有技巧的。这里,我们不妨破译他们处理事例的“密码”,进而学以致用,以使更多的高考作文脱颖而出,熠熠闪光。  相似文献   

18.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分数的前提。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从而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安排:  相似文献   

19.
徐涛同学问:《改造我们的学习》引用了哪些典型事例和概括性事例?各有什么作用? 例证法是议论文中最常用最、有力的论证方法之一。从事例的详略程度来分,有典型(具体)事例和概括性事例两种。典型事例即由个别反映一般的代表性事例;概括性事例就是能反映一类现象、一类事物共同特点的事例。引用典型事例要具体可靠,针对性强;引用概括性事例应简明扼要,分寸得当。先说本文引用的典型事例。第二部分第9自然段,针对主观主义学风致使“理论和实际分离”的毛病,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20.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拓展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将面临一个挑战,既要实现从“一个物体”到“一个整体”的认知突破。又要沟通“一个物体平均分后得到的分数”与“一个整体平均分后得到的分数”之间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