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制度通过内含的伦理精神对教育者的实践活动进行价值引导,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道德价值观养成和教育德性的生成。这便是教育制度的德性所在。在现实教育中,无论是人们对教育制度的价值观念认识,还是具体文本的制定和实施,都存在着缺陷,导致教育制度的内在德性被遮蔽。教育制度的德性彰显要求我们真正做到以人文性为教育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教育制度文本的真正主体,以公正为教育制度实施的德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德性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但现实生活总在变化,在变化的世界中,人如何进行德性教育呢?身在"触屏时代"的我们,面对即将而来的"大数据时代",应该认识到技术并不总与德性格格不入,它可以服务于德性教育和幸福生活的获得。因而,当下的德性教育应当需要树立德性与大数据和谐共存的意识,培养人合德性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人利用新技术为德性的实现的服务能力,从而使人们在大数据时代中能过上有德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正>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性培养不仅决定了学科课程品质,而且应当作为教育线索贯穿整个道德教育全过程。德性培养的教学支持往往反映了教育者实践理想道德教育的教育视点,恰当的教育视点选择不仅为德性培养提供了可能,更开辟了新路。一、德性培养现代价值寻思在道德教育语境,"德性"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个人德性作为一种生活原则和生活价值目标,不仅与个人实践相关联,更指  相似文献   

4.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要真正实现"至善"的价值目标,就不得不从人性的理念出发,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即教师的德性和行为进行伦理的反思。学生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提升德性、规范行为的视角对教育伦理道德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6.
至善是被人类普遍追求的东西,具有绝对的价值,教育对善的向往自古以来通过各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取得实际的效果。然而反观今日教育的现状,却发现教育所设定的价值目标和规范并没有切实转化为教育的现有。虽然人们对道德原则和规范介入教育生活已达到了一定的理性自觉,但我国不应只停留于反省与思索的层面,更应关注教育的实践活动,从教育者个体的内在德性保证和社会的外在保证两个主要方面去实现善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7.
以公益创业学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阐明公益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提出以顶层设计和组织机构建立为先导,以师资建设和"三自一体"创业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创业文化和"五力合一"协同支持为两翼,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教育活动价值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通过分析教育活动的价值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整合教育内容和教育工具,构建和调整教育价值关系,形成趋于一致的价值认识、价值目标,从而促进双方主动创新教育理论,达成价值认识并过渡到实践,形成共同构思与设计,并实施、运行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效率,发展自身人格,为终身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9.
古典的公民教育是德性教育,公民德性的养成是古典公民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于这一特质,可以从两个命题——人是理性的动物与人是政治的动物——去理解。首先,当古典政治哲人从本体论的角度说"人是理性的存在"时,亦是从功能论的角度说"人是德性的存在";德性又不是"天生的",它是"潜在的",所以"德性的教育"就成为可能和必须。其次,当古典政治哲人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时,其意是说好人之德性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好人之德性的实现离不开公民城邦的教化。在这个意义上,公民教育就是为了德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覃青必 《高教论坛》2015,(2):13-15,2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人的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人的活动的最大善。德性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活动。德性活动分为理智德性活动和道德德性活动,理智德性活动即沉思是人最大的幸福,而道德德性活动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人的学习和努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善。亚氏的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幸福生活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符合德性的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