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本文在阐释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的内涵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的意义,以期对更好地培养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意识、促进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的科学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西藏地区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意向,对西藏高校408名免费师范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意向比较积极。他们对教师认同感较好,有着比较良好的职业信念。但是,在性别、学历和民族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调查对象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还存在着困惑。因此,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强职业信念教育;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用性课程;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免费师范生创造更多接触教学工作的机会;改进免费师范生招考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以增强师范生的就业意向。  相似文献   

3.
赵跃  廖洪强 《内江科技》2011,32(5):53-53,79
随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颁布,免费师范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师范人才也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议题。笔者认为,在免费体育师范生中举办基本功大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免费体育师范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免费师范教育的长足发展、体育课程体制的改革创新有着深刻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部属师范院校录取分数线看师范生免费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实行部属师范高校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背景下,本文从2007年部属师范高校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出发,提出录取分数线总体变化不大受免费教育、解决编制、保证就业、带薪读研等积极因素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够、不愿去基层中学服务、发展前景不明晰等消极因素的共同影响,而给师范高校更多政策倾斜、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规范教师任职标准、扩大免费政策惠及面才是改变现状、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目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实行部属师范高校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背景下,本文从2007年部属师范高校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出发,提出录取分数线总体变化不大受免费教育、解决编制、保证就业、带薪读研等积极因素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够、不愿去基层中学服务、发展前景不明晰等消极因素的共同影响,而给师范高校更多政策倾斜、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规范教师任职标准、扩大免费政策惠及面才是改变现状、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目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苏晓刚  祁超 《科教文汇》2007,(11Z):3-3,9
在国家实行部属师范高校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背景下,本文从2007年部属师范高校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出发,提出录取分数线总体变化不大受免费教育、解决编制、保证就业、带薪读研等积极因素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够、不愿去基层中学服务、发展前景不明晰等消极因素的共同影响,而给师范高校更多政策倾斜、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规范教师任职标准、扩大免费政策惠及面才是改变现状、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目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国家出台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以来,免费师范生的职业信念问题日益明显,而正确积极的职业信念直接决定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和工作水平。在了解免费师范生职业信念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其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成了当务之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免费师范生职业信念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师范教育自诞生以来,师范生基本实行免费教育,目的是鼓励青年从教,特别是吸引“清寒优秀子弟”献身教职。1997年大学扩招等原因,师范院校逐渐开始收费。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买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有人不禁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经济调节,同样的免费政策,现在和过去的效果会一样吗?师范生重新实行免费教育是教育政策的简单复归吗?有人说:“师范生免费上学的问题,与其说是‘光复’了,不如说是一场悬而未决的较量。”  相似文献   

9.
高千卉  周宇  郑新铭 《科教文汇》2010,(33):195-196
国家于2007年在全国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2010年,首届免费师范生即将就业,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及自身条件都对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概述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情况,就免费师范生就业的有利及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作者通过对黑、吉、辽、宁、晋、闽、鄂、川全国8个省份的实际走访,切实了解全国各地基础教育的师资、学情和免费师范生就业空间,希望给免费师范生就业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感恩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公民道德基础教育中不可遗漏的一环。从当前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入手,对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等方面予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董召勤 《科教文汇》2014,(27):12-14
本文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高校应从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2.
黄必超 《科教文汇》2012,(24):17-18
感恩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美德,是一种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化中都受到人们赞扬的一种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人们往往长期忽视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大学生感恩的缺失造成了社会中的负面因素,如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对父母的孝顺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正义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今对感恩教育的不够重视。本文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文化植入探讨》为题,通过讨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涵义和国内外对感恩意识的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并尝试性地提出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陈郑 《科教文汇》2013,(18):175-176
目的:研究大学生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Kessler10中文版量表,对武汉市3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3份。结果:(1)大学生的感戴水平存在性别差异(F=3.483,p〈0.0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专业类型差异(F=5.793,p〈0.05);(2)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感戴和心理健康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3.3%的变异。结论:女大学生感戴水平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理工科大学生;大学生的感戴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感戴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14.
刘鑫 《科教文汇》2013,(27):19-20
感恩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感恩的心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为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本文作者通过访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罗俊  周玲玲  胡月 《科教文汇》2013,(20):13-14
感恩是指个体感知到别人帮助自己的倾向或帮助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种感激积极情绪。小学生的感恩对其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动机、提升道德修养、避免出现问题行为或有利于问题行为的克服。本文通过对感恩情感理论研究的回顾,探究影响感恩的因素,提出培养小学生感恩情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文章提出了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意义;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抽样调查并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总结出只是少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严重;最后认为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提供良好的感恩途径,对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高职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时,首先须明确其感恩的对象和感恩的方式。在塑造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驱动下,贫困生不仅应感恩所在学校,还应对社会、家庭心存感恩。在增进贫困生职业思想意识的内在需要导引下,感恩的方式应落实到贫困生的学习行动和在线职业实践中。经过现实考量,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策略可围绕四个方面来构建:线上与线下协同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多形式、多途径增强贫困生求学信心;联系贫困生利益关切点,形塑其专业志向;以暑期实践为契机,实现感恩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雯 《科教文汇》2013,(28):18-19
文章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就大学生感恩教育项目化管理的涵义、流程和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加强组织与管理,给大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9.
楼晨光 《科教文汇》2013,(35):166-166,169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了。但我们身边,一方面有不知孝顺父母,不知感恩老师,受了恩惠不知报答有了成就不懂回馈的人;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功成名就之士乐意于公益慈善事业扶贫救危但却方法欠妥遭遇尴尬的现象。传统的恩义文化链条本应能够传递正能量并承担积极的作用,但现实是它的确在日渐式微。幸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这个问题,并投身到具体的恩义文化传统的重构和传承的工作中去。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致力于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中,以重构新型的恩义文化,全社会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主动重构并传承恩义文化。  相似文献   

20.
马晓炜  黄乐 《科教文汇》2013,(16):112-112,115
感谢语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表达,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红楼梦》中感谢语的语料分析,我们将感谢语分为直接感谢语和间接感谢语两部分进行讨论,主要从它们的内部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