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稿难,上大报、登大稿更难”,这是企业通讯员的普遍感受。回顾本人从事通讯报道20多年的经验教训,认为,企业通讯员上稿难,特别是上省级以上大报更难,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开放促进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大发展,同时报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文革”期间,我国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报刊被迫停刊。当时,中央主要有“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地方主要有省市委机关报支撑局面,那时,企业通讯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篇新闻稿件,一家人像过年一样庆贺。因为报刊少,上稿的机会少,所以稿以少为贵,一旦见报,  相似文献   

2.
本刊开辟的“编辑手记”专栏,通过通讯员寄到编辑部的原稿、见报稿和编辑的体会,让通讯员了解编辑的思路和要求,了解“毛坯”是怎样“脱胎换骨”变成见报稿的;领悟如何选择新闻素材,如何从原材料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新闻,如何选择生动的新闻表现手法,进而提高新闻的采写水平。  相似文献   

3.
“写稿难,上稿难,受益难”是目前业余通讯员的共识。睢县道路运输管理所卢学波却另辟蹊径,仅2004年就在《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作品60余篇,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记”。  相似文献   

4.
从军报扩版之日起,就有了啦事明理》专栏,到目前为止,共见报45期。这是一个不定期见报的栏目,它的用稿原则是:有好稿就用,没有好稿就不用,所有用稿几乎全部是自然来稿。有的通讯员对我说:“在这个栏目上篇稿可真难呀!”其实,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关键是看选材如何。济南军区有位通讯员摸到了“门路”,一人就上了四、五篇稿子。从来稿情况看,大量来稿不能被采用,不是说稿件本身写得不好,而在于所选事例不符合本栏目的要求,不用析事即可明理,自然不会被采用。桥事明理——顾名思义,既要有可折之事,也要有可明之理,桥事…  相似文献   

5.
我写那篇《‘出租羊’富了大刘庄》稿,在河南农民报一版显着位置以《大刘庄养羊中的新鲜事:“出租母羊”》为题,加报花被刊登。我把见报稿和原稿对比,感受颇深: 一是原稿题目概念不清,内容拉杂,废话多;见报稿题目新颖、醒目,文字简洁明晰。二是我在写稿时,只把“出租羊”当作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而没有提高到帮贫致富政策上,而见报稿开始就点出了“出租母羊”是帮扶新形式。  相似文献   

6.
我所说的难,不是上稿难,而是写批评稿难,批评稿被采用后处世难、办事情难,再写稿子难,还有很多难以启齿的难。我是一个农村土生士长的青年,今年28岁。因写稿经历了农村、县直机关、工厂三个不同的生活环境,写稿,使我得到了自慰和欢乐,也让我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以为:一个通讯员,要时刻站在人民一边,替人民说话,不怕邪恶,不畏权势,不为危言所下倒,实事求是写稿。几年来,我深入采访,被省、地、县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310篇,连续四年被县广播电视局、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去年又受到了渭南地区军分区表彰奖励,《陕西电台》、《渭南报》等五个新闻单位聘我为通讯员。如果说通讯员有欢乐和幸福的时刻。莫过于见报后的心情了,而我的这种心情以后几乎变成了恐惧和担忧。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写的稿件上中央级报难,上省级报也难,有时上地方小报也毫不例外。通讯员对自己写的稿件上报难满腹牢骚,抱怨情绪很大。 《伊犁垦区报》在解决通讯员上稿难这个问题上,摸索出了一点路子。 首先,要提高通讯员上稿难问题的认识。地方小报一般都存在人员少,报社派到基层单位采访的记者较少。要把基层单位的人和事写成稿件见诸报端,依靠的主要是通讯员。  相似文献   

8.
根据一些通讯员的要求,《新闻界》从这期开始, 在“通讯员园地”中,增设“稿件评析”栏目。此次,约请四川日报高级编辑许联炳同志撰文,通过谈一篇通讯员来稿的编改,阐明通讯员如何深化、升华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选取材料,把稿子写好,增强其效应。这里,我们将原稿和见报稿一并附后,供大家研读比较,看看编者有哪些精妙之笔可借鉴,欢迎大家赐稿。  相似文献   

9.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10.
日前,和几位同行(编辑)谈论通讯员来稿情况,大家谈得最多的是,有时一天就收到报道员寄给他们本人的稿件达10余篇,来稿大都附言:“领导要求此稿见报,请一定关照”,“长时间没见报压力大,请照顾用一下”,等等。而仔细看,则发现多数稿件没写好或没新闻价值。大家想编好稿,自然不顾通讯员附言多么漂亮和令人同情,对不能编发的,只能是望洋兴叹爱莫能助。长时间不见报的报道员上稿心切,特别是某阶段开展诸如营区正规化建设试点、“四个教育”试点等在本单位是“重大活动”时,领导给报道人员下达报道任务,报道员不得不向编辑“求…  相似文献   

11.
“题材少,写稿难,见报更难”,这是大多数通讯员尤其是初学新闻写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一名由基层通讯员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笔者在总结个人和众多通讯员在“浅水”中抓“鱼”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粗浅地谈以下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一篇稿子从投稿到见诸报端,基层通讯员有必要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写完稿后投寄前,不忘养成读稿的好习惯;二是拿原稿与见报稿认真“对表”。  相似文献   

13.
“喂,李伟同志吧,您在我报发表的《西安鬼市探幽》(见报稿附后)在1991年度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请来领通知。”啊!当我接到《星期天》报负责同志的这个电话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仿佛置身于虚无飘渺的梦幻之中。直到5月13日在“1991年度全省好新闻颁奖大会”领奖台上,省上领导把“获奖证书”授予我时,我才从梦中回到了现实。我是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基层通讯员,能获此大奖,自然感慨颇多。我仅就这篇获奖稿谈谈自己的采写体  相似文献   

14.
稿子见诸报端,是每位通讯员的夙望.许多初学写作的通讯员见到一些老通讯员三天两头有稿见报,认为是他们与编辑有关系,于是,挖空心思托门子、钻路子,与编辑套近乎,想达到上稿目的.  相似文献   

15.
很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体会,表彰赞扬之类的稿好写,揭露、批评性的稿就难写了。写表扬稿,即使稿件中有些小缺点,别人也不会求全责备,而写揭露、批评性的稿,一个词用得不准确,也会带来一大堆麻烦。在这一点上,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我是去年七月份调到北京市轴承工业公司做宣传工作的。工作中了解到我们公司下属的××轴承厂有一名青年党总支副书记,上任后大胆抓工作,敢于碰硬,在领导班子调整中坚持原则,使厂里工作有了起色。不久,我就采访了他,并整理出稿件寄给了《北京日报》。去年十二月份这篇稿被《北京日报》采用了。可没料想,这篇稿一见报,马上  相似文献   

16.
据了解,许多单位给通讯员规定见报稿篇数,以上稿多少论奖罚。这种规定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通讯员采写稿件的积极性,但细细想来,弊大于利。其弊至少有四:其一,稿件来源于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而这些客观事实的发生发展,是不会因为你规定的见报篇数而转移的。因此,这个规定本身违背了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通讯员若因无  相似文献   

17.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待,那么,“稿外功”再硬,也派不上用场了。其实,对生人、熟人,送稿、寄稿一个样的编辑大  相似文献   

18.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19.
屈指算来,“爬格子”也有十几年的“历史”。这期间,像诸多通讯员一样,苦辣酸甜都曾有过。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有偿新闻的走俏,关系稿的盛行,使得一些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大有“上稿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通讯员们每每聚在一起,总免不了对新闻界某些不  相似文献   

20.
“盘点”去年刊稿的数量,令自己也惊讶:在省、市以上新闻单位刊稿138篇,其中中央级新闻单位21篇。分别被《人民铁道》评为百佳通讯员,被《中国企业报》、《经济早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江苏《党的生活》杂志聘为特约评刊员。你要我对投稿“招数”实话实说,那就是要树立通讯员投稿的“负责观”。对事实负责。这是对通讯员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