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怎样才能当好记者?”我喜欢如下的回答:“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记者的生命在于超越。十几年来,我不断地向旧的自我告别。到辽宁日报当记者时,发现自己当通讯员期间写的新闻作品幼稚可笑;进北京念研究生后,把在省报发表的文章付之一炬,初进人民日报记者部时,虽有6年新闻实践和3年理论反思,却茫然不知所措;今天,面对60万字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2.
西方不少新闻记者或新闻学者喜欢把新闻报道与戏剧联系起来。美国著名记者休·A·马利根回忆他当学生时,教授对他的作文的批语就是“要有戏剧性!要有戏剧性”!经过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之后,马利根说:“我认为这两句话在写作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报纸新闻的写作方面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3.
写下这个题目,妻在一旁笑了:“你这不等于是说,不进厨房不做饭,不用嘴巴不吃饭嘛!”其实,这正是我当军报驻站记者15年成长进步的一条基本“经验”。现场,按照新闻“5个W”讲义,是“产生新闻、发现新闻”的“地点”。我学当记者,学写新闻,是从现场学步的。“不知道稿子怎么写?你到现场去看看,去转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5.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6.
2003年7月23日,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  相似文献   

7.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50-51
当记者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者,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  相似文献   

8.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请我给学员们讲新闻采访。面授课后,五六个工人学员围住我议论不休。“我们厂没有什么好写的。”“好象新闻都发生在人家单位!”报社每次召开全体驻外记者会议,总有些人抱怨:“他们(指高产记者)真幸运,那里总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们驻在地不行,工作平平常常,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位专栏主编在大学里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养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以当好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1.
刘保全 《今传媒》2003,(6):31-32
某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  相似文献   

12.
当记者难么? 多年来,每每遇到这样的诘问,总是无言以答。月前,碰到一老一少,其痛快的直答,使我瞠目结舌。少者:作记者,有何难哉!只要会写几个字就行,无非胡吹一通,瞎聊一气。俺单位一位连发票都开不好的营业员,还要当记者哩! 老者:我干记者近40年,算是古董了吧!然而从来没有真正干好。记者难当,难就难在常有“失度”。上篇对于这位老者的话,我深有向感。新闻,是社会  相似文献   

13.
发表在下面的《当死亡向我袭来的时候》一文原载1982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杂志》,曾获1983年普利策新闻专稿奖。在这篇专稿中,作者南·罗伯逊只是忠实、朴素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这就是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个人经历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并不始于今天。英国一代名相邱吉尔青年时代当记者时,就报道过他自己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见《西方新闻作品》一书中介绍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一文)。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允许“记者写自己”。其实,道理不难明白:公众心目中的新闻,同新闻工作者理解的新闻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般读者(听、观众)说来,记者笔下的任何足以引起他们兴  相似文献   

14.
信息窗     
如何办好报纸?王维提出“三个为主”的见解1983年秋,在实行干部“四化”中,我退出第一线,现任解放日报社党委顾问。回顾从事几十年新闻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得出自称为“三个为主”的见解;即办报要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要以提供新的信息为主,办报要以满足读者的正常需要为主,即为读者服务为主、看来,单提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还不够.因为不少具备新闻五要素的新闻,主题重复,内容大多老生常谈,缺少新的信息,特别缺少“含金量”高的信息。不少很有新闻价值的素材,由于记者采访不深入,通讯网不健全,成了“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应是政治家、经济学家、法律学家。不要光当记者,光学新闻学不成呵!”一九八五年元旦前夕,七十九岁的陆定一同志,在北京医院的病房里接见记者时,向新闻工作者提出殷切的期望。他老当益壮,思路敏捷,记忆清晰,侃侃而谈,笑声  相似文献   

17.
2006年7月,我加入经济日报社开始记者生涯。并非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我,写作能力平平,虽然攻读了新闻学硕士学位,但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学习,再加上没有新闻实践的积累,因此完全是一个“白丁记者”。所以,当得知自己采写的《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获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时,我着实诚惶诚恐;接到《新闻与写作》让我谈谈新闻写作的约稿,更是忐忑。不过,盛情难却,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钻劲     
当记者,要有一股子钻劲,要敢于钻、善于钻。人说“钻空子”,本是贬义之词;而对于记者,却要有“钻空子”的精神,记者“钻空子”,寻新闻,就无疑成了褒义之词!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不同,要简而明.语言的力量,不在于华丽,而在于朴实,准确,新闻语言越朴实,越准确,越能令人信服。”“报纸的对象是读者。读者各种各样。文化水平不一样,有的还是文盲。虽不能读,但能听,语言不朴实,如何去听!”“我打个比方,报纸就象演戏.看戏的,有老头子,老太太,还有小媳妇。戏要抓住人,就得有趣味。所以我说,新闻语言还要有趣味。”“新闻记者就是作家。作家要在语言上下功夫,记者要有文学素养,否则当不了记者。有的记  相似文献   

20.
于岸青 《青年记者》2010,(10):52-53
当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从业者滔滔之语时,当民生新闻成为一种时兴样式时,当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乃至工作新闻越来越近时,3月26日,大众日报“大众摄影”专栏刊出该报记者孙京涛的摄影报道《俺村修路》。看后,我感觉民生新闻的纯朴样式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