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岳 《图书馆杂志》2008,27(5):81-88
袁岳: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很多人都说中国国情是什么?老外在我们中国做生意,我们会说他们不懂我们的国情,人家就请教你了"你说中国国情到底有些什么啊?"我们会发现国情也不容易说出来,我们到底是什么国情跟人家不一样?事实上在我们中国,国情有两样法宝.  相似文献   

2.
那么与那末     
那么:那样。例: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那里会懂呢?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大都有这样一个心理:盼望自己的作品早日在报刊上发表。那么稿件为什么会屡投不中呢?这里除了思想水平、新闻敏感性的原因外,与平时学习少、积累少,有直接关系。于是,我便准备了几个小本子,在看书或看电影、电视中,注意学习人家怎么描写故事情节,怎样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思想。听到  相似文献   

4.
想念奶奶     
奶奶,您真的离开我们了吗?我相信您没有走远,可为什么不与我们梦里相见?您可知道,我们想您啊,您的孙女儿想念您…… 一个个夜晚,我总会想起您,想起您我就会泪流满面、不能自已,我担心您会冻着、担心您会背疼,我想给您掖掖被窝、捶捶背、揉揉肩,我想给您买可口甜软的糕点……可这都再也不能了……奶奶,您可知道,您的离去使多少人心痛难过?常常念叨您的不仅是您的子孙,还有我们的亲戚、朋友、街坊邻里,想起您无不唏嘘叹息,留恋难忘.  相似文献   

5.
“情书”     
三十年前,一幢公寓楼的三楼新搬来了一户人家:大卫是这户人家的独生子,高中刚毕业,说是将要报考医学院。大卫好像是一个书迷,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附近一家小型图书馆里。图书馆里有一个名叫莉莉的女管理员,年轻漂亮,说话柔柔的,脸上的表情常是笑眯眯的。小伙子们都喜欢她。如果他们有找不到的书,总会请她帮忙,她也会乐意地停下手头的工作,为他们服务。她是一个很敬业的人。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7.
1950年隆冬,湖南韶山乡的土地改革运动已进入划分成份的阶段。应该给毛泽东同志家划什么成份呢?当时负责土改工作的农会主席兼乡长毛寅秋同志作了难。按原有财产,应划富农。把富农成份划在一个革命领袖家,于心不安。于是,他提笔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大意是:家乡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您的亲切关怀下,土改现已进入划分成份的阶段了。您老人家是知道的,韶山是山多田少,初步推算,人平均九分三左右,不知您老人家有几口人、几亩田?特向您汇报,请指示。乡政府郭秘书看信上寥寥数语,问道:“那成份的事,还是没讲?”乡长寅秋说:“主席一看就会晓得我们…  相似文献   

8.
佚名 《航空档案》2004,(11):43-45
很多人始终存在着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要同时研制两种重量类似、技术水平差不多的飞机呢?尤其是这两种飞机还是同一个企业所生产!下面我们将就这两种飞机的研制背景、技术特点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观点;也有人说,怪不着人家,这主要怪我们知识水平低,人家学问高,又是“理论家”、“专家”,如果把文章写成大白话,让谁都看得懂,那不把人家的水平降低了吗?  相似文献   

10.
全民都在大跃进,新闻界也要来一个大跃进!许多新闻单位都在订规划搞措施,来促进思想上和工作上的大跃进!在这个时候,要请大家批判王中的反动新闻观点,有些人不免会发生疑问:大家正在忙着大跃进,谁有时间批判什么王中的反动新闻观点呢?这会不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呢?另一些人也许会说:王中的反动新闻观点算得了什么呢?还不是东凑西拼,乌七八糟的一盆杂烩吗?有什么值得大家批判的呢?另一些人也许会说:王中的反动新闻观点半年以前不是早就批判过了吗?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11.
谁都想有很多很多粉丝,这不是微博文化,这是人性。为了拥有粉丝,有些人会耍手段。请别人吃饭啊,帮别人大忙啊,用个人魅力秒杀人家啊……这些都是线下传统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一位老兄迟迟不离开会场,清洁工问他:怎么还不回去?答曰:不是发布会么,布还没发呢!这是则笑话,但又并非仅仅是笑话,在新闻界,象这位仁兄这样的老记似乎还不少。 如今有些记者的心思全放到了新闻发布会上。不管什么样的新闻发布会,逢请必列。人家不请,也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人家请,弄到请帖往里面钻。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谈起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的时候,人们都首先把它与高成本联系在一起。如果今天问起来,你会说,情况大有改善。那么两年之后呢?答案是,跟传统硬盘差不多!  相似文献   

14.
现在打开电视,我们会看到几十个频道里近一半在播映影视剧(还有四分之一在播映影视剧间隙的广告)。相信最好的纪录片编导看过的纪录片数量也不及其观赏过的影视剧多吧。有人会说,那是因为纪录片制作的周期长,因此片子少。试想,假设现在有两个频道,一个播电视剧,另一个播质量与电视剧相当的纪录片,更多的人会去看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奶奶的一生竟和一棵树有关。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奶奶望着门前的树发呆,这是一棵槐树。我就问奶奶你看啥?奶奶说是看树。我心里就奇怪,这树有啥看的呢?  相似文献   

16.
罗西  小然 《出版参考》2007,(9):36-37
天下女人都爱哭。 女子的泪腺并不比男人发达,那么为什么女人的眼泪多于男人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流泪对女人会“产生快感”,同时眼泪又是一种武器,它可以使男人不再进一步攻击自己,还可以“获得利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专门家”与“无名作者”我在编刊物的过程中,常听到人家批评:你们刊物的作者专家太多。这个批评说出了一个现象,《文史知识》的作者队伍中专门家多。尽量请专门家撰文,正是我们刊物的主张。我是这样想的:专门家对所论述的问题有专门研究,他们所写文章一般都有较高的质量,能给读者准确的知识,这不是很好吗?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专家路线,照你这样去做,怎样培养青  相似文献   

18.
纸戒指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恋爱了。女人有一次看到人家手上戴的白金戒指很漂亮,就羡慕地说:“要是我也有……”男人看在眼里,可是他实在太穷,买不起好看的白金戒指。  相似文献   

19.
论标语口号     
朱自清  潇柠 《出版参考》2004,(12):37-37
许多人讨厌标语口号,笔者也是一个。可是从北伐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标语口号一直流行着;虽然小有盛衰,可是一直流行着。现在标语口号是显然又盛起来了。这值得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如此呢?是一般人爱起哄吗?还是标语口号的确有用,非用不可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2003,(29):58-58
男人和男人开黄色玩笑可以,但要板着面孔谈论男女之事就会很压抑、很烦躁。我的意思是,虽然我答应配合你的调查,但请你不要追问一些事情的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