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电视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快速媒体和网络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晚报要赢得读者,必须发挥报纸深度报道的优势,从提高报道质量入手。去年,我们《牡丹晚报》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深度报道,使我们今年的报纸发行量比2004年增加了一万多份。实践证明,报纸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这条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深度报道是报纸的优势与长项,电视不适合深度报道。本文认为,电视不适合深度报道是一种片面性的、不符合实际的认识;相反,电视不仅适合深度报道,而且具有深度报道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赵玉洪 《青年记者》2007,(10):75-76
在现在的新闻界,深度报道成了一个备受青睬的名词。很多记、编辑都为如何搞好深度报道而伤脑筋。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在目前的新闻媒体中,深度报道搞得最好的,还首推报纸。虽然电视日渐“受宠”,但在深度报道方面,电视新闻似乎还有孚众望。那么,其症结到底在哪里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报纸、电视从媒介自身特点出发,形成了各自的深度报道样式,出现了一些品牌栏目,在受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媒体网站要想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稳固发展。只有在新闻信息的深、专、广、全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信息来源丰富的特点,整合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及网络媒介的长项,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实力。因此我以为,深度报道是媒体网站发展的一个竞争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现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媒体尤其是报纸,如何保持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我认为,深度报道和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也是报纸的优势所在。这是其他媒体无法可比的。宏观经济报道属于深度报道的范畴,需要努力提高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6.
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对于许多女性来说,传媒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她们的观念。作为报纸来说,怎样通过女性报道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激发当代女性投身经济、政治、社会的热情,争夺女性读者的眼球,应是办好报纸、提升报纸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任勍 《新闻世界》2014,(7):26-27
报纸深度报道发展至今,已有着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中国报纸深度报道的现状如何?面临其他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挑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于新锐媒体网络,又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报纸深度报道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发展自己?本文试从这一系列问题入手,对报纸深度报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深度报道的各国学者的著作中,即使是深度报道发源地的美国,对深度报道的认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状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深刻性、整合性与递延性都是深度报道的言中之意。深度报道的这种本体性意义曾一度被认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专属,因为文字偏重学理,能够驾驭严密的逻辑且不必担心受众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而看不懂。尽管它实际上是在广电媒体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后。报纸等平面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的选择。 1993和1994年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追求“深、广、新”;后央视新闻评论部推出的大型调查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更是将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目前电视深度报道对经济领域的关注开始逐步“热身”。本文通过对《经济半小时》的分析,来透视电视如何关注深度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9.
李茜 《新闻窗》2005,(4):53-53
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形式,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都给这种报道留出了专门的版面和时段,比如有的媒体称之为“焦点”,有的称为“关注”,有的称为“调查”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般的报道复杂。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新闻界来说,“深度报道”这一名词并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后,虽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却活跃了我国新闻界的思维,推动了我国新闻人对传统的报道形式进行反思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度报道在报纸新闻中已占相当数量,并诞生了一批激动人心、永垂史册的优秀作品以及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记者。从90年代开始,深度报道继在报纸上取得巨大成就后,又开始向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大举进军,一批有影响的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先后涌现,堪称中国新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常常采用的报道形式。实践证明,深度报道以其特有的宏大气势、思辨色彩和新颖形式,给新闻报道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而广播电视的深度报道,通过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作前因后果的解释、分析和预测,对所报道的事物做立体化、多层次、多侧面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自报纸媒介开始,近年延伸至电视媒介、广播媒介,最后进入网络媒介领域.网络媒介深度报道现状如何?有何操作策略?该文分析了当前网络媒介深度报道的现状,指出了其局限,并针对"网络媒介实施深度报道应如何操作?"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3.
挖掘基层报道的深度,是地方报纸记者的努力追求,也是报纸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在电子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报纸的独特优势在哪里?一般来讲,“快捷”、“可视”为电视之长,而它在逻辑、判断、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局限,正是文字媒介的特长。在报道深度上,在交待事物的联系上,在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上……总之,在摄像机无法扫描的思想领域和内心世界,“电视”不及“文字”。因为,文字毕竟是一种间接的、更多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信息。 我国正进行着从体制到观念的深刻变革,基层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但在交通发达,传播技术先进…  相似文献   

14.
刘玉燕 《青年记者》2006,(22):47-47
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它不但表现在抢时效、争首发,同时也在拼原创、比深度。读对新闻媒体的认知度与满意度,不仅建立于新闻时效上,而且还建立于深度报道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制胜法宝之一。与广播、电视、网络媒介相比,虽然报纸在争抢新闻时效上暴露出来的劣势显而易见,但由于传媒自身的特点,完全可以在深度报道上寻求自己的优势。作为地方党报,其竞争对手还有同城的诸多纸媒体。由于同一区域的新闻交叉重复不可避免,因而为了凸显与其它报纸的差异性而赢得更多的读,报纸之间的新闻较量往往集中在深度报道上。  相似文献   

15.
当电台、电视、互联网纷纷在时效上抢占先机的时候,报纸这一传统的传媒开始了对深度报道的探索。挖掘其潜力,使其最终成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给办报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三峡晚报》社近年来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尤其是深度报道中的暗访新闻,以其现场感、可信度、新奇性,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成为《三峡晚报》的一个拳头,被誉为版面的亮点、报纸的卖点、读者的看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近年来频繁地出现在一些报纸上,已为许多读者熟悉和接受。一般来说,深度报道在一张报纸上的地位是比较突出的,非一般的消息、特写等体裁可比,它能起到突出报道重点、深化报道内涵、体现组版意图、提升报纸分量的作用,业已成为许多报纸的“门面”和“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7.
归欣 《青年记者》2007,(16):112-113
传统媒体语境下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产物,它首先以解释性新闻、专稿等形式在报纸媒体上出现,而后与电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深度报道思维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是被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以多角度、多层面深刻而全面地反映现实事物的本质问题,给中国新闻界带来了勃勃生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深度报道成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注意变革深度报道的思维方式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变革思维方式呢?笔者结合在《渭南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以其声画 合一、快捷、真实、现场感 强,受到广大观众的青 睐。与传统的报纸新闻相 比,电视新闻的确有自己 的巨大优势。但是,它容 易受到时空制约,在报道 深度的开掘上往往不如 报纸新闻,再加上电视新 闻是“滚动的”,如果制作 不好,很难给受众留下深 刻印象。也正因为如此, 学术界有人认为:电视新 闻是浅薄的新闻。如何克 服电视新闻的劣势,提高 电视新闻的质量,这是摆 在电视新闻记者面前的 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从多年从事电 视新闻采制工作的实践 中深深地感到,要提高电 视新闻的质量,目前最为 重要的是解决好“快…  相似文献   

20.
张娜 《新闻知识》2006,(5):58-60
调查性报道是以记者调查为主要形式,对被遮蔽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理论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是报纸媒介扬长避短与电子媒介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媒介开始尝试将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