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绘画是一门空间艺术,作为最重要的形式语言,在西方的绘画历史上空间历来是艺术家探索的对象,尤其是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时期,艺术家们试图探索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中的空间之外的其他可能空间表现,所以他们从观察角度、表现方式都进行了变革,或是延伸、或是改造,甚至是打破原有的透视规律,使绘画空间得到一个大的解放,绘画空间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9,(5):36-38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空间观与审美意象上存在较大差异,针对空间观与意象造型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空间观上,中国绘画采用以小观大的散点透视法、点与线相结合的空间塑形手法以及动态开放的空间建构方式;而西方绘画采用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法、块与面相结合的空间塑形手法以及静态封闭的空间构建方式。在意象造型上,中国绘画秉持以意取象的意象观,通过水墨简约手法表现意象;而西方绘画的意象观经历了从逼真到变形的演变历程,以重彩夸张的手法表现意象。  相似文献   

3.
唐代佚名作品《游骑图》,无论是从绘画技巧,还是风格来讲,都可视为中国古典写实绘画表现鞍马题材的典范之作,与西方文艺复兴早期如鸟切诺等人的写实绘画相比,在鞍马人物形象的准确性与形体透视的生动性等方面的把握上,似乎具有更感人的魅力。可知中国古典写实绘画应是比西方更早掌握了如何通过透视缩形来真实表现客观物体的方法。尽管西方意义的科学透视法并不在中国产生,但那种中国式的视觉投影方法,曾经有力支撑着中国封建时代盛期的绘画写实艺术,那么,甚至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画没有西方绘画所主张的焦点透视。中国画面的处理,总体特征是追求平面化的效果,在平面上寻找各绘画要素的多样性协调统一,中国画历来就没有把深度空间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而是注重对平面空间氛围的营造。以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自由地表现自然万物和画家的主观情绪,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观察和表现方法。这里之所以涉及中国画的"透视",是因为中国画的确存在着给人以"空间联想"的众多因素。  相似文献   

5.
构图是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古今中外,画家们历来对构图问题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反复探求.西方古典绘画的构图是建立在透视准确的基础上的,把透视法则作为构图依据.到了19世纪,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开始瓦解,现代派画家用主观表现替代客观再现,不再把酷肖自然与否当作评判美术作品高下的标准,构图也不再以透视法则作为依据,逐渐地取消三维空间,构图平面化也成为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三远”是中国画表现时空的独特手法,它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理论有本质的差别;中西绘画之所以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是其各自的文化基础决定的;了解中西绘画的画面空间构成特点,对于美术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写意与写实绘画历来作为中西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由于中西方对世界认识方式的不同,追求的审美心理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观察审美对象的方法——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符合中西方各自的审美需要,服务于不同的审美需求,也因此创造出了不同的审美形式,成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即写意与写实绘画  相似文献   

8.
当今艺术界,西风盛行,尤在青年艺术者中几成主导,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头!虽近年来有复兴国学之风,然西式绘画观念之影响仍存,在不少学生当中一谈到国画创作就是什么比例、空间透视、光影、内部结构云云——即便是欣赏一幅国画,也是强以西方之观念术语来套用,诸如什么平光素描、什么散点透视(既为散点,何来透视?)什么形式感——好像是国画离开了西方的条条框框便不足以称之为绘画艺术了!如此岂不大谬!  相似文献   

9.
绘画的真实性应包括客观上的真与主观上的真,西方传统绘画注重客观真实,而现代绘画越来越注重主观真实,即使是形式上写实的绘画,也不等同于自然界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焦点透视,只能在表现事物的深度和空间感上略占优势,而在情景交融方面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画由于使用的是散点透视手法,所以,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写的艺术和几枚朱印,溶诗、书、画、印于一炉,通过想象将诗情画意汇合成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因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较之西方绘画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1.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焦点透视,只能在表现事物的深度和空间感上略占优势,而在情景交融方面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画由于使用的是散点透视手法,所以,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写的艺术和几枚朱印,溶诗、书、画、印于一炉,通过想象将诗情画意汇合成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因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较之西方绘画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2.
透视是客观存在的视觉现象.是几代画家对于视觉空间不断探索的产物,我们研究透视的目的是为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用推理性的观察方式去解释视觉艺术。通过艺术表现使自然物象在二维的画面上造成三维的空间氛围来,使绘画从自然的真实上升为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塞尚坚持把表现他独特的艺术真实性作为毕生的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真实.运用了一系列的绘画语言,它打破传统三维透视对画面的约束力,在画面上创造出新的空间强调绘画色彩相互之间的对比产生出永恒色彩的魅力.轮廓线与色彩的重新组合,增强了绘画语言之间的张力冲突.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绘画体系,继而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  相似文献   

14.
绘画是将三维幻象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空间的表现直接关系着形象的塑造和画面的整体效果。透视是表现空间的关键。中西传统绘画在空间的表现上各有特色,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层层推进,内容多而丰富,可以展现很广阔的空间,突出大场面。焦点透视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点,能突出主体,引人注目。随着画家的探索,中西绘画也在互相交流,现在表现空间的各种透视都只是为了表达内容不同而选择使用了。  相似文献   

15.
透视规律是在平面上再现物体的空间感、立体感和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将三维空间物体经过巧妙的变形再现到二维平面上,它解决了立体空间和平面、画者和对象的空间关系与平面的矛盾;是造型艺术的精髓,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绘画技法。掌握透视规律,能使作画简捷、准确,能迅速地构思、构图、写生,能提高对物象的观察、理解、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透视规律对于绘画教学,犹如语法对于写文章一样重要,正像达芬奇所说的:透视是绘画的缰和舵。中学透视教学主要是指线性透视中的焦点透视,焦点透视是由固定视点、一个方向在一个…  相似文献   

16.
学院主义素描体系在中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外来的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方法的语言体系丰富了中国的现代艺术,也给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法。学院主义素描体系让我们懂得透视原理及其他一些因素,因此我们才能看到比国画更真实的“真实”。但是随着我们对这套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对透视有一定的认识,但又不同于西方描绘景物的透视,画家采用散点透视从画面整体有节奏地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为了创设画面的意境而采用“三远”、“虚实”、“取舍”之法。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9,(2):30-38
敦煌盛唐壁画创造性地运用多视阶和游观的空间表现方法,真实立体而又颇具咫尺千里之感,远观有磅礴的气势;为了展现形象的完整性与整体构成,近看秩序性的装饰陈布,远观近看两相宜。笔者对盛唐时期(公元705年-781年)敦煌重点洞窟壁画进行考察,以既往论述不多的"空间表现"问题为切入点,梳理其兼具装饰性与绘画表现性的空间构成要素,结合中国传统绘画"非线性透视"空间,旨在探寻其影响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9.
绘画是一门独特的人文学科,它的发展有一整套完善的美学理念,这种美学理念影响并指导着中西传统绘画的发展与创新.而中西传统绘画美学由于中西方在思想源流、文化内涵、技巧方法上的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美学客观的比较分析,对加强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西方绘画美学比较体系的建构也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西方民族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绘画的空间观不同,其表现也不同。中国画以含蓄、简约、疏朗为美学标准,以内涵、灵境、神韵、意趣为审美趣向;西方绘画受到科技新成就的影响,所以,油画追求真实的立体空间效果。中西两大绘画艺术体系有着不同的特征,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东西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