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少有涉及;后20年,关于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大大加强,研究的角度和覆盖面较之以前都有较大的突破。但大多注重研究诗人个体的隐逸思想及诗作,缺乏对这一时期隐选诗的总体透视。  相似文献   

2.
隐逸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自其产生时就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隐逸,本身就是一种对政治的态度。隐逸思想在其产生后对后世士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仕和隐逸的思想,根植于士人的血液之中,成为调节其进退出处的依据所在。士人隐逸思想的产生渊源,既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隐者,也可以从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窥得一二。隐逸思想背后蕴含了士人对道德的坚守、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及对社会的批判。研究先秦时期的隐逸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后世士人的隐逸思想渊源,从而对隐逸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与历代众多诗人的人生一样,李白爱好隐逸,曾经数度隐居于湖北安陆、安徽庐山等地,留下了200首左右的隐逸诗。但是,与许多隐逸诗人追求世外桃源的精神归依不同,李白之于隐逸,却更多地只是暂时的逃避。诗人时时关注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其隐逸思想饱含着强烈的"红尘"情结,从而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李白的隐逸诗歌中被大量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由于宋代特定的历史因素,在士大夫之间普遍存在着隐逸倾向。其表现有士大夫多以“某某居士”为其名号;许多士大夫观佛寺,游道观,看佛道之书,与僧侣道友交往密切;不少士大夫文学作品透露着浓厚的隐逸思想;士大夫生活中的一切风景、官署、斋室等都与吏隐之名联系起来;不少的士大夫有着或长或短的隐退经历。  相似文献   

5.
旧有的隐逸文化和唐代特殊的隐逸风尚为杜甫的隐逸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杜甫人生的主要方向,道家的隐逸情怀是辅助其思想成熟的工具。在其一生中,间接性的贯穿着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情怀调节了诗人困顿时的情绪。  相似文献   

6.
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以往只强调其与道家的关联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7.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杜甫没有隐逸思想,但对杜甫的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杜甫也存在一定的隐逸思想。文章从集中体现杜甫隐逸思想的四个时期的作品入手,全面阐述了杜甫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以期对杜甫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隐逸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隐士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庄子》中形象地描写了几类隐士,他们或是刚烈,或是柔和;或游离于理想中,或回归到现实中。每一种隐士类型都集中反映了庄子看待隐逸的态度,都是庄子隐逸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先秦隐逸思想与士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隐逸思想已大量存在,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先秦隐逸思想既带有深刻的审时态度,体现出士人在出处方面灵活、开放的心态,又含有藉隐逸以避祸存身、或持守道德人格、或追求个体自由等内涵。而且,先秦隐逸思想已逐渐分疏为以儒、道两家为主的两种路径:前者对"时"的态度相对乐观,其隐逸思想主要在言论层面且带有权宜性,侧重于隐逸以持守道德人格;后者把握到"时"的无望,将隐逸落实到现实人生,侧重于隐逸以追求个体自由。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马致远的隐逸思想,针对其杂剧散曲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中表现出的隐逸思想,探讨马致远隐逸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对元代大都文人群体的影响。在研究马致远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其隐逸思想的矛盾性和大都文人群体中普遍存在此种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李白和苏轼都写有大量表达隐逸思想的诗文,同为隐逸之风的爱好者和推崇者,他们隐逸思想的成因、表现和实质均有很大差别,本文主要探讨二人的隐逸思想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意在阐明道家“贵柔”思想和文人园林以及隐逸文化的关系,论述了隐逸文化存在的必然性以及道家“贵柔”思想对文人园林的指导作用。旨在阐明我国古代造园活动与古代哲学一脉相承,为研究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古典哲学思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史上,有三种主流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一种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一种是佛家的超然出世,一种是道家的隐逸自适。本文重在阐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文化思想的内容,并进一步揭示隐逸文化的价值,最后明确隐逸文化的四条教学要点:选好人生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三观”;挖掘隐逸文化内涵,重视情感熏陶;内化隐逸精神,践行育人目标,以期为中学教师教学庄子隐逸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隐逸思想与其“仁”的思想同样浸润和影响着后世作家文人。本文从《论语》中所反映出的隐逸思想分析说明后世作家文人的隐逸情怀其源于此,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为例。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谢朓的隐逸思想与他们的性情有关,同时也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玄风佛学的盛行及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对二人的归隐之思都产生了较大的促成作用。但二人归隐的思想基础、精神因素和归隐方式均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魏晋思想的特色,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衰落,以及多元思想的兴起.新兴的多元思想略有两端:一端是世俗的拜金主义和纵欲主义;另一端是超俗的现实批判和隐逸思潮.魏晋玄学仅仅反映了这一宏观思想格局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造成魏晋思想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下移和皇权的衰弱,这种思想格局又促发了士人宗教思潮.在特定的文化中,经济重心下移和政治重心下移、拜金主义和纵欲主义、现实批判和士人隐逸,这几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  相似文献   

17.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隐逸,但诗中总有一些隐逸思想的流露。青年漫游时期有对“沧海情”的向往;长安十年不无“扁舟”“清景”之想;陷贼与为官时期,有“吏情更觉沧洲远”之叹;度陇客秦州时期,更多对隐逸宁静生活的追求;安居草堂及漂泊梓阆时期,渴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闲适;漂泊荆湘时期,则充满“桃源何处求”的疑惑。这些隐逸情趣,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对古代或同代隐士的歌吟里。杜甫的隐逸思想可概括为游仙之隐、山水田园之隐、吏隐之隐以及避乱终老之隐。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名士的隐逸思想是非常复杂而微炒的。第一,他们普遍把隐逸生活看成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二,正始名士的隐逸思想体现了老庄哲学和儒学的冲突;第三,两晋名士的隐逸思想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调和,研究名士们的隐逸思想,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他们那独具风流、奇特人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归隐山水是我国汉晋之际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人生追求,然而能够实现隐逸生活的人却少之又少.仲长统有隐逸高蹈之心却始终放不下世事,他的隐逸理想也不得实现;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将众多知识分子所希冀的隐逸理想变成了现实.仲长统的《乐志文》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是作者详述个人隐逸理想的文章,然而两篇文章所描述的隐逸生活却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仲长统和陶渊明的性格和思想意志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诗文中表现隐逸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也是文人们始终不渝的审美趋向.而游仙诗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在其中也体现了隐逸思想,主要从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所描写的仙境场所、仙人形象三个方面来表现,从而使仙游与隐逸达到了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