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姜夔是南宋时期名词人、诗论家、他的诗学思想深刻独到,不同流俗。在诗的本体论方面,他不苟同当时盛行的江西诗论和理学诗论,倡导“诗缘情而绮靡”;在主体论方面,他众外在的技法到内在涵养、天赋两个方面提出要求,在创作方面,他不仅总结出一套颇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法、技巧、而且特别强调“妙悟”与“兴会”;在风格论方面,他标举“风雅”,但更推崇“自然高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金圣叹小说“文法”论的文学意义:集中在金圣叹小说“文法”论中的矛盾,是古代文学传统同近代文学精神之间冲突与交融的反映.这正是金圣叹小说“文法”论的文学意义所在;金圣叹所总结的具体的“文法”的文学意义.就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明清小说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批评的新阶段;金圣叹小说“文法”论中的小说语言艺术批评代表了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形成了颇有见地的小说语言艺术论;因此,其深刻的文学意义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批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蕴含着丰富的戏曲美学思想,包括戏曲创作主体论、接受论和创作技法论三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前人对其创作技法论多有论述,多忽视其主体论和接受论。本文试图系统探究金圣叹戏曲美学思想的整体结构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广义修辞学》建立了一个由“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三构成的系统的研究格局,这是修辞学领域的一次新革命,把修辞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深入与开拓。  相似文献   

5.
王庆菽《试谈“变文”的产生和影响》是变文研究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推源溯流”的研究方法,从“渊源论”、“文本论”、“比较论”三个角度对变文进行全面论述,从而使我们对变文的渊源所自、文本特点、它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所谓论体文是指以“论”作为标题、以明辨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大量使用“论”,它是孕育论体文的土壤。庄子、荀子等作家以“论”题篇的文章出现,标志着论体文的成熟。“论生于易”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它的提出只是出于儒家的宗经观念,论体文的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  相似文献   

7.
写作学本体是写作学研究的核心和关键。近几年,有些人“迷失”了本体——或把它“术化”,或把它“玄化”,写作学出现了“危机”;正本清源已刻不容缓。而写作学本体不是别的什么,正是作者论、制作论和文章论。  相似文献   

8.
对于明清小说的结构,近人与清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可以发现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摘选评点的主体部分是论说文,探讨的主要是论说文的文法,对叙事技法的探讨在金圣叹的批评话语中即使不是缺席,起码也是相当淡化的。而且,评点小说时,金圣叹对“事”也相当忽略与淡化,与之相对应,他常常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由于金圣叹小说评点有着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的本质特征,套用西方叙事学、以现代叙事观念来探讨金圣叹的结构批评不仅仅是“印板”学术,而且从研究的立足点来说都是根本错误的,这样的研究格局应当改变。知道了金圣叹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结构这一本质特征,还可对明清小说的结构问题及中西方小说结构论的利弊得失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为了阐述荀子政治哲学的整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的目标下,探讨如下四项问题:一、整理过去“礼”思想的研究脉络,思考它为何与苟子“礼”思想一直无法一起讨论。二、简述笔者在前书《荀子礼治政治思想之研究》中,如何探讨此项问题。三、提出能显现《荀子》“礼”思想的思想特质和历史角色的分析架构:即以“礼论”、“礼制论”以及“礼治论”来区分广阔的“礼”思想进而分析的观点。四、阐述《荀子》“礼治论”的若干思想特色。据于此,本文试图论证:荀子礼治论是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之框架的视野,能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之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0.
刘熙载的散文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特质论”,探讨散文的内实;二是“创作论”,这是其文论的重点,论述散文的写作;三是“品评论”,阐明散文的批评。刘氏“文论”为中国散文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借镜。尤其是其中主“情”尚“意”、讲“法”论“辞”、追求“雄而逸”之美等凸出汉语散文特征的论述,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1.
在90年代以来诗歌"边缘化"加剧的处境之下,在重庆新诗理论界"新诗二次革命"理念、"三大重建"方向的推动下,重庆新诗在艰难跋涉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60年代出生的诗人如李元胜、冉冉、冉仲景、唐力、王顺彬、李尚朝、冬婴等的诗歌创作,以"写作的自觉"(即诗人在诗歌的美学趣味、语言和文体意识等诸方面的自觉)和"自觉的写作"(即在写作之先即已趋向完成的诗人对自我的精神定位与价值确认的写作)而各具特色、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云南华文学院的105名汉语水平为中级的泰国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目的在于了解他们的写作策略使用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写作策略各维度的具体策略中,写作前,使用的最多的策略是“再看一遍题目”,使用的最少的策略是“限时”。写作过程中,使用的最多的策略是“查字典”,使用的最少的策略是“要求自己一直写,不停下来,直到完成习作”。完成习作后,使用的最多的策略是“认真看批语,修改习作”,使用的最少的策略是“不看作文,直接交给老师”。  相似文献   

13.
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体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论>中造成自身理论逻辑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分清何谓"形似",何谓"写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在开始流行“代际”命名之前,最后一个有特色的命名就是“个人化”写作。而从1993年之前的创作情况看“,个人化”写作与“新写实”小说交叉互动,占据了当时文学创作主流。后来“,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陈染的写作日益陷入困境,而“新写实”的干将都纷纷投诚影视。仔细考量,陈染与“新写实”小说之间的现实联系、与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历史联系千丝万缕。“个人化”文学思潮成为反思当代文学批评、反思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5.
从诗学审美的角度阐述了曹丕《典论·论文》经由魏晋玄学到陆机《文赋》的美学转变过程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了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嬗变对于先秦以来所形成的儒家诗学审美观的巨大冲击 ,揭示了它在人的自觉过程中所具有的本体论的审美意义 ,指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美的重视和欣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时代变化的影响和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潮发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艺术审美理想的发展和转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早期、中期和后期来考察穆旦新诗写作追求现代性过程及其表现,探讨他的研究型写作和创制“新的抒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岁寒堂诗话》研究现状的一篇综述,旨在通过综述对其已有研究成果作一提纲挈领式的归纳陈述,以便于后继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将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岁寒堂诗话》的校注工作;二是张戒其人及《岁寒堂诗话》成书的考述;三是其诗学理论的挖掘与研究.全文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加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技能训练和考核,迅速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和学习效率,提高学生鉴赏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大课题。本文对应"供给侧改革""创新和特色发展""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钟嵘则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纳入"物"的范畴,并将"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同时,刘勰和钟嵘还进一步论述了作家如何写"物"以传"情".庄子的"至乐"说、《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蔡邕的"肇与自然"说,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前人及时人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20.
过程教学法与英语写作能力——一项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语言教学重点的转移,写作教学的中心也由"结果教学法"转向了"过程教学法"。写前阶段、具体写作和文章修改是写作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本文通过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的"课堂小组讨论修改"实践和调查问卷,证明文章修改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