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选取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事件分析法分析了我国2006年以来创新政策中的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与考察单个事件影响原理不同,此次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为"间断发生的同类事件",故通过对该类事件发生作用的事件窗口内的"异常波动"来衡量事件的影响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给深圳中小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价值带来了正向影响。此外,以传统的石化产业和新兴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研究创新政策对不同产业公司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对不同产业的平均超常收益率和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影响趋势基本相同,均呈现出增长趋势;但相比而言,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372份中国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分析区域经济水平、产业集聚程度以及企业内部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全行业整体水平而言,内部能力要素包括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以及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积极影响,外部环境要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积极影响;而产业集聚程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整体上不显著,但对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积极影响,对服务业无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有文献缺乏国家研发财税政策在企业层面上对研发活动影响的研究。本文选取2008-2014年北京市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探讨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和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都产生显著的激励效应;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产生促进效应;政府研发补贴政策与高新企业研发投入显著负相关,其中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挤出效应”更加显著,同时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对研发产出的影响则不显著。本文的发现为国家合理运用财税政策推动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已有文献较少从创新效率的无效性角度关注创新激励政策的作用。随着国家创新激励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强化政策实施精准性与有效性已成为提高企业创新系统整体效能的重要支点。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DEA两阶段模型从企业创新无效性的视角剖析典型创新激励政策——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政策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创新无效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分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成熟期企业所受税收优惠、企业规模和员工人数都显著高于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回归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政策显著加剧处于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的研发投入冗余,从而加剧了企业创新的无效性,但是对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则无显著作用。进一步通过分组回归,检验创新激励政策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行业企业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所有权性质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无效性无显著作用,而对资源相对匮乏的民营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行业技术水平方面,相比高技术行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更易导致传统行业企业的创新无效性;行业类型方面,税收优惠政策显著加剧成长期的制造业企业与成熟期的非制造业企业创新无效性。  相似文献   

5.
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企业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文中以2016年我国52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所得税税率的降低对激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具有显著作用,但对科技创新产出的激励效应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科技创新影响存在差异性:对东部地区和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励效果更加明显,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国有企业的激励作用有限。相关的改革建议是: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科技创新产出;结合地域特点制定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6.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及其路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分析和检验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及其路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外部技术和政策环境因素,以及企业内部创新环境和制度安排因素,与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进一步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联合构建、企业创新文化塑造、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和企业创新宽容环境培育等因素,是影响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最后,在分析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增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激励高新技术企业重要手段,当前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文中基于沪深主板上市的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2017—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结果得出,税收优惠政策对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有促进作用。税收优惠政策对长三角地区小规模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效果较大型企业更为显著。基于实证结果,本文从增加税收优惠政策力度、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税收制度的执行与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指出了当前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不足,为后期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对优化目前的税收优惠体系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引入新制度主义的视角,讨论了企业外部环境特征对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率的影响,并指出强制度性环境中的企业可能通过主动迎合外部要求而非提升内部效率获得回报。本文使用2009-2013年我国上市民营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创新投入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但是激励效果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存在政治关联的企业并未将税收优惠有效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但同样获得了相当数额的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这些企业规避税收的"税盾"。本文的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效率的提升应从弱化制度性环境特征入手。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新技术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用以维持技术领先优势、保持技术垄断地位的战略手段之一,这种管制会对被管制国的技术创新产生巨大冲击。本文选取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围绕国外技术管制政策,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展开研究。实证检验发现,在技术管制政策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均显著增加,但技术创新效率有所降低,且提高了技术创新成本;不同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受技术管制政策的影响并不一致,生物制药与新材料行业内企业的固有创新路径未发生较大改变,而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相关企业均加大了研发投入,创新效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黄菁菁 《软科学》2017,(5):38-42
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辽宁省2010~2012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企业R&D能力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非线性且存在"拐点",企业家精神能够影响该"拐点"的位置;企业规模、员工的培训强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企业战略开放程度和政府资金支持未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政府不同的财税激励政策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财税政策划分为直接资金资助和间接减免税两种形式,创新产出区分为非市场化导向的创新产出和市场化导向的创新产出。基于中关村2777家高技术企业的数据,本文就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对政府财税政策与企业创新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政府的直接资金资助对高技术企业非市场化导向的创新产出作用更为显著,而间接的减免税政策更有助于企业市场化导向的创新活动。此外,研究也表明政府直接资金资助对初创期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更强,而减免税对促进新创企业创新的经济绩效的作用并不显著,甚至有时候作用为负。研究还发现企业规模并不能有效调节政府财税政策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政府优化对高技术企业的政策系统提供了实证支持依据,有助于促进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2017年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创新数据,从“达标型”和“避税型”研发操纵这一新视角,研究了高新认定办法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新认定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而两类研发操纵抑制了这种激励效应;达标型研发操纵集中在高新认定初审阶段,且高新开发区以外、销售收入较高的企业更显著;避税型研发操纵集中在高新认定复审阶段,且高新开发区以内、销售收入较低的企业更显著。本文为高新认定办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我国现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激励机制,调查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实施效果和政策局限性,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现实任务需求出发,探讨制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财政政策必要性,并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财税政策激励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激励作用,研究提出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创新数据,从研发操纵视角,实证检验了加计扣除政策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加计扣除政策激励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而研发操纵抑制这种激励效果;(2)随着加计扣除政策2013年和2015年的两次修改,民营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得到一定治理;(3)研发操纵在盈利、非家族、非高新技术及税收监管弱的民营企业中更显著。本研究不仅为税收政策引发的激励扭曲效应提供微观证据,还为完善加计扣除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冯泽  陈凯华  戴小勇 《科研管理》2019,40(10):73-86
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的文献缺乏从整个创新链的全角度揭示税收优惠政策是否真正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探索。基于中关村科技型企业数据,本文选取税收优惠政策中典型的政策工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作为研究对象,有别于已有主要从“投入”视角关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引导作用的研究,从“投入-产出-收益”的创新链全视角,将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阶段与技术转化阶段,以揭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否真的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投入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强度;在产出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仅促进了研发产出规模的提升,而对于产出强度则无显著影响;在收益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收益规模与强度同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发现肯定了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及其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思路为揭示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发现为从创新链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角度思考和改善政府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6.
潘孝珍 《科研管理》2019,40(10):48-57
当前关于税收优惠科技创新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结论往往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忽略其他因素对于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本文基于股权结构视角,在使用交互项的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进一步使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发现,作为门槛变量的国有股比重、管理层持股比重和股权集中度的门槛值分别为11.13%、17.78%和34.60%,当企业上述指标处于不同的门槛区域时,税收优惠的科技创新激励效应将会有着较大差异。因此,我国政府在实施并完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企业股权结构因素对于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使用2003-2014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大样本,本文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显著提升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这表明管理层持股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具有“激励相容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在代理成本较低的企业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水会莉  韩庆兰  杨洁辉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828-1838
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内在激励促使企业加大基于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是保护环境、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1-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政府压力与税收激励两个因素单独及共同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我们发现,披露研发投入信息的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强度逐年提高,来自国家科技政策、节能减排、能耗管理等方面的政府政策压力对企业研发活动存在促进作用,而来自污染治理方面的政府政策压力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存在挤出效应;税收政策是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因素,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较增值税更能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政策的激励效应弱于政府压力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创新数据,从研发操纵视角,实证检验了加计扣除政策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加计扣除政策激励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而研发操纵抑制这种激励效果;(2)随着加计扣除政策2013年和2015年的两次修改,民营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得到一定治理;(3)研发操纵在盈利、非家族、非高新技术及税收监管弱的民营企业中更显著。本研究不仅为税收政策引发的激励扭曲效应提供微观证据,还为完善加计扣除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财税激励和研发投入交互作用下,企业创新绩效是否会受到影响。本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选取西部地区59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以此检验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从所有制和行业视角分析,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都通过研发投入这一中介变量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享受税收优惠的民营企业,其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存在挤出效应。深入考察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路径,发现:税收优惠与企业费用化研发投入交互作用更加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财政补贴与资本化研发投入相融后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也存在积极影响。最终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合理运用财税政策来优化研发投入的作用路径,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