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年已50有余的本多胜一先生是日本一家最大的报纸《朝日新闻》的编集委员、全日本颇有声望的一位记者。他为了揭露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曾多次自费来华进行采访。1983年前,他赴我国东北地区采访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这一地区所犯下的罪行,连续撰文在报纸上进行揭露,并汇集成《本多胜一中国之旅》一书公开发行,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一部叫作《现代新闻人物事典》的书,这样介绍本多胜一:“1931年生于长野县。千叶大学药学系、京都大学农学系毕业,入朝日新闻社。1963年在朝日新闻连载《加拿大·爱斯基摩》,开始引人注目,以后相继发表《新几内亚高地人》等成名作……总是站在被杀戳者一边,告发杀戳者。是当代新闻界的英雄。”一位朋友也说,本多胜一很有特点,研究日本新闻,不了解本多,有点遗憾。于是,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在回国之前访问一次本多胜一。本多是朝日新闻社的编辑委员。我的老师——上智大学教授三好崇一先生,原是朝日新闻社论委员。于是,通过三好先生,我很快同本多取得了联系,并且,收到了本多赠送的他自己的几部著作。他建议我先读几本书,然后再谈。  相似文献   

3.
柏生是《人民日报》以写人物专访著名的女记者。在她30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中,专访是她用得最多、最擅长、也是读者最爱看的新闻文本。柏生在专访写作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分析她的典型作品.研究她的写作技巧,对提高我们新闻写作、驾驭语言艺术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实操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多胜一是第一个全面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记者。他采写的《中国之行》(1971年)引起强烈反响,也招致右翼势力的猛烈攻击。右翼势力曾经以假血书相威胁,骂他是卖国贼,要他小心自己的脑袋。 即使如此,本多并未胆怯。1983、1984、1987年,连续三次,均在日军进入南京的11—12月,沿日军攻入南京的路线,采访了大屠杀的幸存者,在《朝日期刊》连载了《通往南京之路》,为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本多胜一是成员之一)编纂的《南京事件实地调查报告书》撰写了《南京事件中国人生存者证言》。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1日的《南方周末》登载了《寻找真相的两个女人》一文,介绍日本小学女教师松冈环正在寻找一百位当年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和一百位当年日本老兵的事迹,以及为此而跟踪采访她的中国女记者。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也播出了有关这一内容的节目。然而人们也许并不知道,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有人在日本报纸上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引起震动,这个人就是日本记者本多胜一。本多胜一1931年11月出生在日本国长野县,195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生物学科,在日本最大的报社朝日新闻社工作,1968年任该社编委。其作品《极限之民…  相似文献   

6.
谁会料到,一个五口之家竟冒出了四位新闻工作者:除在《人民日报》的父亲外,其余三位,一水儿的千金小姐。哦。这就是叫响新闻界,被誉为“王氏三姐妹”的王葳、王菲、王蕤。老大王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这位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的首届大学生,在戏曲创作方面学有所成,可毕业后还是进了新闻圈。在创作编辑广播剧的同时,她还撰写了百多篇专访、评论、散文、杂谈、通讯,甚至美容美食等文章。她喜欢历史,最爱读《纳兰词》和《红楼梦》,喜欢听昆曲、  相似文献   

7.
晚上十点多钟,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我急忙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了宏亮但却陌生的“男中音”。长途电话是山东《石化工人报》副总编辑李明打来的。他邀我为他的新著《燃烧的记忆——李明新闻文论选》作序。这使我有些惊讶。因为,在这之前,我只和李明通过一两次信,看到他的某些作品,也编审过别人写的介绍他的专访。知道他是一位多才多艺而且多产的新闻界同行,然而毕竟没有见过面,况且为书作序也不是一件得心应手的活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7,(12)
走近《税收与社会》文\孔明在林林总总的报刊里,我对一本杂志情有独钟,那就是《税收与社会》。当她还叫《西安税务》的时候,我因为写《税收史话》而闯进了她的世界,进而认识了她的创办者曹钦白先生。他是一位让人一见就想走近的人,所以我成了他座前的常客。几乎隔一...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我国新闻媒介上,“专访”作品已成为新闻报道常见的、为广大受众所欢迎的体裁之一。著名女记者——柏生则是“专访”的开拓者。 柏生姓陈。 1949年5月17日(北平刚和平解放不久,新中国还未诞生前),柏生的首篇新闻专访《北平房屋问题条文公布后叶剑英市长发表谈话》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直至1993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她采写的最后一篇专访《前沿上的陈氏‘莫比乌斯作坊’》,在45年间先后采写、发表的新闻“专访”达300余篇。  相似文献   

10.
人物专访,目前已成为一种读者喜爱的时兴的新闻体裁.专访要求写得实实在在,用事实说话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写得生动、活泼,有现场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我想先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1990年1月,我写了一篇人物专访《难忘故乡梨园情——访台胞俞琦女士》,内容讲一位当年宜昌街头抗敌剧团的小辫子演员,在大陆隆重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故地重返时的观感。原稿中写道:“俞琦女士翻开相册,让我看她年轻时的剧  相似文献   

11.
亚 妮是浙江电视台培养起来的主持人。在亚妮从事主持人工作的十几年里 ,她刻苦勤奋 ,努力进取。1993年 ,亚妮从综艺节目主持人转型为文化专题节目主持人 ,担任了《文化时空》节目主持人兼制片人 ,2000年开始担任《亚妮专访》节目主持人及制片人。亚妮曾经6次获浙江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 ,两次蝉联浙江省电视艺术特殊贡献奖及浙江“十佳”广播电视主持人 ,以及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和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等荣誉。她的电视专访是颇有特色的。一、亚妮专访是新闻性专访近年来 ,浙江电视台力求体现一个省级台的大…  相似文献   

12.
蒋松 《山东档案》2012,(2):63-64
座落在泉城名胜千佛山下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老校区,住着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他待人谦和亲切,在人们的心中,他既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又是一位为人楷模的学者,他就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建人孙长林先生。  相似文献   

13.
下课后第四天,陈忠和在福建体工大队所在地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他说新的工作任命还没有下达,他将不会带领福建女排打全运会,“我只是看完球,给她们(福建女排)点一下,鼓励鼓励。”  相似文献   

14.
毛姆在《面纱》的自序里说,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但丁《神曲》"炼狱篇"里的诗句"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这是个丈夫对出轨的妻子报复的故事:皮娅是锡耶纳的一位贵妇,她的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但慑于她家族的背景,不敢动手致她于死地,就把她投入了位于马雷马的城堡,以期让她在城堡里的有毒蒸气中死去。但是她迟迟未能毙命,他最终忍无可忍把她从窗子里扔了出去。这个故事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要为这个故事找一个现代的背景,于是《面纱》是他唯一先有故事情节再有人物形象的小说。  相似文献   

15.
1989年9月,杭州市第二律师事务所,一位脸庞瘦削的年轻人推开了曹星主任办公室的门。他叫羊慧明,是新华社成都军区记者站的记者。4个月前的5月30日,成都《家庭与生活报》发表了他写的《大明星偷漏税款百万元,毛阿敏只是小巫见大巫》。福建《每周文摘》等全国多家报纸相继转载,“刘晓庆偷税漏税”一时成为国人谈论的主题。刘晓庆是1个多月后才看到了这份报道。一位税务干部告诉她,文中所说“偷漏税款百万元”绝非税务机关提供。为了澄清事实真相,刘晓庆委托北京的蒋京川等两位律师担任自己的诉讼代理人,于1989年7月12日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羊慧  相似文献   

16.
喜欢黄梅子的书是从她的第一本书《网络姻缘一跨国网络征婚口述实录》开始的.《网络姻缘》的反响很不错,先是《作家文摘》、《北京晚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连载,然后黄梅子又被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邀请为嘉宾,鲁豫对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专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独家专访因介绍贿赂而被判刑的“表姐”赵丽娟。她虽然对罪行坦诚不讳,但她还是认为“朋友帮朋友”,是很正常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烸铂 《档案天地》2015,(10):27-30
提起田汉,都知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有一位女性,她在田汉身后,是田汉的精神导师、灵感之源。连田汉自己都承认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思想转变与她紧密相连;她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戏剧家和词曲作者,参与填词的《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至今口口相传;她还是一位睿智机敏的女特工,年仅二十四岁就潜伏在国统区内,从事情报工作;她更是一位勇敢坚毅的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曾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共赴前线战区采访。今年,是这位女性110岁的诞辰,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再次回顾她的经历、怀念她的音容。她,就是安娥。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听到李欣频的名字是2011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她的一本《诚品副作用》,阅读之后大为心折:原来文案竟然也可以在商业之上构筑出文学美感!出于编辑的职业习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作者的相关信息,才发现李欣频原来是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物:她19岁时成为台湾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她每天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她最多时一年举办一百多场讲座、她旅行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的称号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文案天后、创意作家、北大讲师、旅行家、创意生活家……而在看过她的一些专访及照片后,我想,李欣频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极具女王范儿且个性高傲的人.  相似文献   

20.
广播通讯《一位石油工人的妻子谈她的丈夫》,是写石油工人毕国强舍生忘死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崇高精神风貌。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去写这位闻名于胜利油田的英雄人物,而是让大家倾听他那位快嘴直肠的妻子对他的种种“埋怨”。采访是在毕国强的家里进行的。通讯中没有油田沸腾战斗生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