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把自己用卡纸做的一只蝈蝈送给了朗读最好的那位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读得好老师教你画蝈蝈,你就可以自己画一只绿色的蝈蝈了。”我本以为这样  相似文献   

2.
<正>一、说课内容本次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诗共4小节,课文根据诗的内容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我"送蝈蝈给盲婆婆:另一幅是盲婆婆倾听蝈蝈的歌声,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以达到增强直观、  相似文献   

3.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本片断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蚂蚁和蝈蝈由于各自的不同表现而导致  相似文献   

4.
蝈蝈     
蝈蝈是我最喜欢的昆虫。它的身价虽然不高,可是在我家的地位却一点也不低。每逢夏天来临之际,我总是要缠着爸爸给我买上一两只饲养,让它陪伴我过上一个暑今年暑期,为了买到一只良种蝈蝈,爸爸带着我在花鸟市场里转悠了好久。别人早就带着叫声清脆的蝈蝈回家了,而我和爸爸却依然在那里寻觅。总算等到人潮退尽,一声清脆而悦耳的叫声吸引了爸爸和我,走近去看,只见三只蝈蝈隔着笼子面面相觑。左边一只身材魁梧、四肢粗壮,可能是蝈蝈爸爸吧;右边一只身材娇小、色彩鲜艳,也许是蝈蝈妈妈吧;中间一只个子小小的,色泽光亮,它肯定是蝈蝈…  相似文献   

5.
田芳 《宁夏教育》2005,(11):58-58
语文课上,我像往常一样充满激情地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某一段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中角色的把握不够到位.为了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没有让学生再接着读下去,而是委婉地说了一句:“老师也想参与你们的朗读活动,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  相似文献   

6.
捉蝈蝈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到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去旅游。一路上我就想:这次大草原之行送什么礼物给小伙伴呢?对啦,听说九曲弯的蝈蝈又大又多,就捉几只回去送给他们吧,他们一定会喜欢。到达草原的第二天,我们坐上丰田越野车直奔九曲弯。来到那里,太阳已升起很高了。这时,满山的蝈蝈都在放声歌唱。那歌声真好听,时长,时短,时高,时低,简直令人如痴如醉。听着这歌声,我想,今天保准能满载而归。怎么捉呢?对,得先判断好蝈蝈的位置。于是,我侧耳细听起来。一会儿,我就发现离我最近的声音是从一块山石背后传来的,我就猫着腰仔细…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让课文和学生近些,再近些,才能接触到语文的本质。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1.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我在教一篇课文前,常常自问:我是否已真正走进课文。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文章不厌百遍读”,好的文章常读常新。于是我养成了深入课文的备课习惯,有些课文或精彩段落我往往朗读成诵。  相似文献   

8.
一次小小的成功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不用说孩子,我们大人也有这种深刻的体会:取得一点成绩后,做什么事都有劲头。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平时只知道把自己的学生教好,把班级管理好就行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举行了一个小活动,我来了兴趣,写了一篇小报道寄到了市报社,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当我看到自己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的时候,那股高兴劲简直没法形容。也就是从那时起,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还可以发表作品。从此,我的写作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一年的功夫,我便在当地市报社及其他报刊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9.
那天我讲完一篇课文后,看看还有十多分钟,便叫学生拿出练习册做作业,以便当堂消化。学生都在认真地做作业,当我巡视到小文的跟前时,他竟然在摆弄着自己的小玩意儿,一个字未写。当时真有点想发火怒斥他几句,但我努力克制了自己,轻声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他不紧不慢地说:“老师,你每天只知道让我们做作业,我认为会做没有用,会说才有用。”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0.
一篇课文有很多词和句,不需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个个都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有心人,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怎样学。我以《蚂蚁和蝈蝈》这课的第一教时为例,来谈谈我是怎样在备课时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在寒冷的冬天悲惨死去的故事。在特级教师王兰、刘军老师亲自指导下,第一教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让学生读懂、读好课文;识记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其中7个生字要求会写;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使学生…  相似文献   

11.
刘愈 《科学课》2010,(2):12-14
前不久,在扬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会上,市教研员给我们讲了一个教例:上课了,一个老师边喝矿泉水边走上课堂,向学生介绍说矿泉水真甜呀!很多学生都认同老师的说法。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手中拿的是矿泉水,它不是甜的。”我惊异学生的这种勇气,更叹服小小的孩子竟有那么好的质疑能力。我决定对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的质疑能力展开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12.
蝈蝈     
姨夫从街上买回了一只蝈蝈,惹得我好几天一直围着它转。蝈蝈的头是扁圆的,长着两根细长细长像丝线一样的触角。咦,蝈蝈额头上怎么还有两个凸出来的黑色小圆点呢?那黑色小圆点还不时地转来转去。仔细一看,原来是它的两只眼睛。它的嘴分成三瓣,有点像兔子嘴。嘴下面有几根像短胡子一样的小须。姨夫说这几条小须会把要吃的东西送到嘴边。我一试,果真如此。当我往它的笼子里放进一片菜叶时,蝈蝈便用它那像小胡须一样的爪子将菜叶抱到嘴边,嚓嚓地吃起来,那样子好玩极了。蝈蝈背上有两只无色短翅。因为翅短,所以不能长距离飞行。蝈蝈肚…  相似文献   

13.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讲究开头,好文章的好开头总有引人入胜之妙。要教好一课书,设计一个好开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调动起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把这种开头叫做“课引子”。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在设计“课引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为了鼓励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天山景物记》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先写了《论语·述而》的一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问学生懂不懂,学生说第一句不懂,第二句懂。于是我把第一句里的“愤”和“悱”两字作了解释,这样学生就能译出这段话了:“孔子说:(我教学生),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泥工活动是做一盆花。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用兴奋的口气说:“叶老师分到一套新房子,在五楼。老师刚搬进去,阳台上空空的,我想请小朋友们用能干的小手做一盆花送给我,让老师把阳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好吗?”“好!好!”孩子们一听就拍手大叫起来,争先恐后地拿了橡皮泥认真地做起  相似文献   

16.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吕舜昌 《山东教育》2005,(16):15-15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经典”课文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样教的,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又要给我的学生上这一课了。  相似文献   

18.
教育要宽容     
宋珗昊 《小学生》2010,(4):25-25
一位班主任在上班会课时,有个学生向他报告,说他的一支新钢笔丢了,并怀疑他的同桌……而在这时,这位老师发现那位学生同桌的求助和惶恐的眼神。这位老师只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或许哪位同学无意拿了你的笔,或许是你不小心……但我肯定拿你这支笔的同学现在一定很后悔……”说着,老师拔下了自己胸前的笔,“这样吧,我这支笔就送给你吧。不过我要告诉那位同学,随便拿别人东西,不是好习惯,希望这位同学好好学习,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相似文献   

19.
<正>我问自己所教的五年级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读后感吗?"学生的回答直截了当:"读后感就是你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写下的理解与感受。"学生的回答令我兴奋,因为我对读后感的理解跟他们近乎一致。可当我再问他们:"你们能写出一篇篇好的读后感吗?"孩子们却不作声了。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学们,你们也不用畏惧。汪老师在琢磨如何教自己的学生写"读后感"后,  相似文献   

20.
期末临近考试,我改变了以往的考前说教,而是拿起一支粉笔对学生说:“老师要画一幅画,作为考试时的礼物送给你们。”说完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两只大大的眼睛,并在眼睛里写上“徐老师”三个字。画毕问:“你们喜欢这礼物吗?”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一个学生说:“我喜欢,老师送给我们的礼物是要我们睁大眼睛看清题目。”另一个学生说:“老师的礼物是要我们睁大眼睛仔细检查,不要写错。”我接着说:“老师虽然不能监考,但我把两只大眼睛留在黑板上,看着你们考试,看谁认真仔细,好吗?”“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稚气的声音。考试完毕,试卷批下来,效果十分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