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剑  吴君吉 《海外英语》2014,(17):232-234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地球村中显得越发重要。为探求留学生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该研究以在华外籍留学生和中国海外留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收集相关调查资料,对比、分析能力差别以及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克服交际障碍,以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认知能力高于来华外国留学生而在行为能力上却低于外国留学生。希望本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留学生在异域的生活学习并抛砖引玉引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加有深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本文借助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对大连理工大学随机选取的两组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展开实证调查研究,旨在分析这两个有着文化差异背景的群体在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上存在的异同,进而为有效开展外语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如何培养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潇潇 《考试周刊》2009,(4):193-19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语言不只为了掌握语言技能,而是要利用这种语言技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更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分析,尝试地提出了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调查研究某学院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上,以陈国明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理论为依据,提出结合知识讲授和实训,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摸索验证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Chen和Starosta(2000)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浙江大学外国留学生进行测评,从性别、国籍、宗教信仰、是否参加过跨文化培训、来华时间、汉语学习时间六个方面对不同身份类别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为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提供指导;并通过探究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及五维度之间相关性分析,为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文化差异提出科学性指导。  相似文献   

6.
宋钰 《宁夏教育》2020,(4):18-2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增强,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也逐年增加。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生活,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授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因而教师和留学生之间时常进行着跨文化交际,然而,部分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态度、知识与技能等能力有待提升。因此,高校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文明互鉴,对于提升我国高校国际化教育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潘浩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8):112+114-112,114
来华医学留学生因其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障碍,对外汉语教学是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应当在树立正确跨文化交际观念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汉语文化的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汉语第二课堂等手段来实现对医学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核心通识课"跨文化沟通"1为载体,通过与留学生项目合作"伙伴计划",让学生不出国门,在本土语境里感受文化冲突和融合,并选取Michael Byram的跨文化能力的四维框架分析学生反思小结,动态评价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研究证明学生在四个维度上都有收获,"伙伴计划"可以成为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补充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珠海广播电视大学商务英语专业部分学生为受试对象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学习者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认识的调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开放教育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存在问题;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异。同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跨文化交际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0.
赵欣悦  周逸豪  白雪丽 《文教资料》2021,(4):118-121,1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融合的持续演进,跨越国界与文化疆界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越来越成为高素质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主力军。目前学界大多调查对象聚集在外语类、综合类院校,针对理工科大学学生的调查研究及高质量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以Byram(1997)的跨文化交际模式为理论框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本科在校生为对象,从跨文化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四个维度进行研究。通过问卷形式的定量研究和访谈形式的定性研究分析本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发现,理工科大学学生普遍认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欠佳,各高校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及提高学生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外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为此,英语专业应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总体目标。该文以Kim和高一虹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依据,在调查分析我国三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类课程设置的情况后,该文提出应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多种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群、加强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从而形成英语专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模式为依据,对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等院校2007级的5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50名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和非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受调查者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均不高。因此,培养大学生自觉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充分发挥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大学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来自三所不同层次的大学共292名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内部四个维度上的表现也具有差异。针对该结果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潜因分析,并从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培养非外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失语现象指留学生中国文化的缺失,难以用英语自如的表达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特有的文化。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留学生的文化失语现象,针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失语严重阻碍了跨文化双向性交流和中国文化推广的现状,找到留学生文化失语的原因:留学生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缺乏;留学生交流的对象对中国基础文化知识的欠缺;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足。因此提出留学生文化失语的对策: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坚持两种文化的平等性,相互尊重的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成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ICCT)的开发过程与试卷质量研究。文章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定义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构念(construct),编制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试卷,通过测试结果和试题质量的研究,证实了进行大规模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可能性并初步提出了此类考试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河套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阐明英语教学中注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震 《林区教学》2014,(11):55-56
中国跟随世界的脚步一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飞速的信息化时代增加了跨文化交际的广度,需要人们更加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要求交际双方需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基于此,从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其构成因素,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三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以期使学生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8.
关薇  马冬 《林区教学》2012,(12):63-64
以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9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文秘英语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材料为基础,揭示了学生在文秘英语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阐述了文秘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高等院校在文秘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中国英语教学界正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英语交际能力已被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全新的概念所取代。本文根据笔者跟踪观察外籍教师口语课和自身的任教经历 ,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理论框架 ,分析了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陷及其成因 ,最后提出了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语言教学本质上是文化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以实证调查研究为依据,分析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