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作者评述<流亡一一抗战期间东北流亡学生口述历史>一书,从一个过去人们关注不是很多的东北学生流亡史侧面,补充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事实.与目前同类著作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对东北流亡学生口述历史的活生生地抢救.二是在口述历史的采撷和整理上.所表现的全民抗战这一强音,也让人对时代主流加深了认识.它的价值还表现在对迄今一些仍然不能正视日本对华战争侵华性质论调的回应.和所有口述历史一样,<流亡>的史料势必将成为史学家获取资料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流亡本身就意味着放逐、边缘,但也意味着颠覆、重建,《边城》中边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生活习俗,独特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归宿,以及沈从文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与精神的坚守点燃了颠覆与重建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关注人类存在的可能性,流亡是人类存在的诸多不同的可能性中最为独特的。昆德拉对于流亡境遇下的人类生命存在的思索与他的小说观念直接相关,正是契合着自己的小说观念,昆德拉书写了流亡境遇和流亡人物。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的社会流动不仅发生在不同阶层之间,更体现在地域空间上,春秋列国之间的以及列国内部的冲突与变动引发了极为频繁的流亡现象。地处山西高原的晋国可谓是居诸国之上流,在春秋争霸格局中面临着东部齐、西部秦、南部楚等国之压力,因此晋国在地缘政治部署中分别利用各国流亡人士的智慧以及所提供的政治情报为晋国争霸事业服务;同时晋国流亡他国的精英人士也往往服务于敌国以制衡晋国,这种双向的地域人才流动构成了春秋史上一道独特而精彩的图景,也为人们探究晋国地缘政治格局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公子流亡外国的现象已很普遍,晋文公重耳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通过对重耳流亡经历的个案分析,考察春秋时期流亡公子境况的大致情形,可得出公子流亡外国的行为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公子与收留国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利益关系;多数公子在流亡过程中拥有较好的经济状况;返国为君的公子只占流亡公子总数的六分之一,绝大部分公子默默无闻,还有的公子在流亡中被杀。  相似文献   

6.
刘英梅 《海外英语》2011,(2):200-201,203
米兰·昆德拉一直身处流亡之途,正因为如此,他对流亡下的生命存在的思索冷静、理性而又充满智慧,这是他的流亡体验和经验的高度融合。身处流亡中的他以自己的高度理性和丰富经验思索了流亡,书写了流亡,让我们发现了流亡者在书写与抹擦之间的矛盾、语言的选择与放弃。  相似文献   

7.
"流亡"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中的史蒂芬是一个典型的流亡艺术家。史蒂芬认为只有流亡才能摆脱来自国家、教会、语言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在享受流亡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与便利的同时,流亡者又不得不面对歧视与孤独。作为被允许居住的条件,流亡者不得不向宗主国做出妥协与让步。在得与失之间,年轻的史蒂芬变得更加成熟。体验流亡之后,他开始踏上了还乡之路。还乡使史蒂芬的艺术更接近本源,使他的流亡变得更有意义。流亡与还乡形成一个圆。在这个圆中,艺术家史蒂芬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米兰·昆德拉作为一位移民作家,在他的小说《无知》中将自身对流亡的深刻体验与哲学思索融合在一起,探询了人在流亡这一特殊境遇下的生命存在,也向世人宣告了自己“流亡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发表于1926年的首部长篇小说《玛丽》是作者仅有的一部以流亡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对于西欧的白俄流亡者生活及其心境、不同代系的流亡者对于旧祖国的不同态度做了细致的刻画。时间与记忆这一贯穿了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生涯始终的重要主题,已在这部长篇处女作中开始显现。纳博科夫独特的流亡意识以及流亡者对于最初记忆的坚守,也是纳博科夫之后创作的众多小说中的隐性主题和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灭亡到1948年以色列国家建立,在长达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犹太人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流亡,分别发生在公元关586年、公元1世纪左右,公元13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30-40年代。导致犹太人流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其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出于宗教目的对犹太人的排斥和驱逐占所有迫害行动的大多数,犹太民族在经济上的成功使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在经济利益方面产生冲突,在种族主义思潮下,以种族为目的的反犹,排犹;对犹太人进行包含有政治动机和政治用意的驱逐和迫害。  相似文献   

11.
南宋流亡文学在民族的灾难、耻辱和转机中诞生。南宋流亡文学所具有的思想意义是:弘扬了民族气节,声讨了卖国投降的罪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警戒了偏安偷生者。其艺术特色是:豪放与婉约相结合,呼号与讥讽相结合,雅正与幽默相结合,随笔与述古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台湾战后赴美留学生群体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着国际冷战、国共内战留给他们的精神创伤,在留学的同时表现出十足的流亡心态和归属感缺失.另外,美国霸权及战后对台湾的美援也在无形中塑造着台湾社会,它在给优秀学子提供赴美机会的同时也造成了台湾人才的流失.留学生在美援与援美两种现象的互动中扮演了十分活跃的角色,某种程度上可被认为是战后台湾社会思潮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创痛中呼唤抗战的东北流亡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痛中呼唤抗战的东北流亡小说李晓宁抗战时期有一个被时代潮和个人切肤创痛造就的独特小说群落,这就是东北流亡小说,它在历史的创痛和流亡的间歇里孕育,其新鲜而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东北生活题材,浓厚的思乡情绪,强烈的抗日态度,年轻而率真的生命意识,都被纳入一...  相似文献   

14.
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流亡主题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文章深入挖掘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流亡主题原型,认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对流亡生活的选择源自乔伊斯文学传统的流亡母题的继承及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同时乔伊斯对斯蒂芬的流亡故事的构思也成为解读他后续作品的重要原型。流亡主题不仅体现了斯蒂芬的灵魂拯救之路,也昭示了在充满饥饿、战争、贫穷的20世纪初期,流亡已成为艺术家走出迷茫与困惑以求得到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5.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中有一条隐含的线索:记忆-回归-流亡。因为集体记忆和个人私密空间记忆,人们渴望回归。寄希望于伟大的思乡者尤利西斯等模式的回归。《无知》中诸多主人公进行了尝试,回归仍是无望,被迫流亡。通过线性解读,昆德拉这一类人的存在获得了彰显。  相似文献   

16.
自1909年的拉格洛夫到2009年的赫塔·米勒,共有12位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们书写了以女性视角审视的历史、战争、流亡与寻根等多元主题。文章着重讨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中的两位德裔女作家——奈丽·萨克斯和赫塔·米勒亲历的流亡之旅及她们付诸笔端的流亡文学。萨克斯因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迫害而流亡,米勒因纳粹父辈犯下的罪恶而遭强权暴政的精神流放。总之,流亡成为两代女作家共同书写的主题,这不仅是流亡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写实,而且还是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寓言。  相似文献   

17.
王家新的诗创作与诗评在当代诗坛上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光芒。鉴于他的诗歌创作诗评界已多有论述,本文另辟蹊径,旨在通过对他的诗论与几位一直出现在他的视域中的几位俄罗斯流亡诗人主要诗学观念的梳理和比较,得出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以求更深地理解王家新的诗学渊源与特点。  相似文献   

18.
流亡者中的知识分子往往借助写作的方式寻求对自我流亡身份的认同、对自我无家情境中心理上"在家"的慰藉、对自己逃脱种种破碎、断裂生活状态的安抚。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与其流亡的生命体验相随,其文学活动始于自我流亡,然亦终于自我流亡;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流亡话语,"流亡"成为其写作最基本的叙事动机和叙事主题。然而任何流亡话语都是一种隐含着多维度人的存在处境和精神处境的话语形式,个体的发声可以被看作是一类人的发声,从而使个体性的话语演变为公共性的话语,意识形态的话语。萧红在流亡体验中的文学发生与文本表现,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陆璐 《华章》2012,(20)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两周,其新作《半生》再次向人们昭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小说《半生》是奈保尔的又一部自传性小说.故事的主人翁虽然有着一些与奈何尔相似的人生经历,但威利则替作者承受了文化冲窘态所致的历史伤痛及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20.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中有一条隐含的线索:记忆-回归-流亡。因为集体记忆和个人私密空间记忆,人们渴望回归。寄希望于伟大的思乡者尤利西斯等模式的回归。《无知》中诸多主人公进行了尝试,回归仍是无望,被迫流亡。通过线性解读,昆德拉这一类人的存在获得了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