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中有一条隐含的线索:记忆-回归-流亡。因为集体记忆和个人私密空间记忆,人们渴望回归。寄希望于伟大的思乡者尤利西斯等模式的回归。《无知》中诸多主人公进行了尝试,回归仍是无望,被迫流亡。通过线性解读,昆德拉这一类人的存在获得了彰显。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作为一位移民作家,在他的小说《无知》中将自身对流亡的深刻体验与哲学思索融合在一起,探询了人在流亡这一特殊境遇下的生命存在,也向世人宣告了自己“流亡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存在的可能性——米兰·昆德拉小说论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以其在小说内容、形式上的革新而成为当代文坛一个复杂的存在。二战之后,在世界文坛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是法国的新小说派,在新小说派之后,在中国最具冲击力度的当属昆德拉,昆德拉的小说价值在于他是新小说派之后最自觉地探索小说可能性限度的作家,并且呈现了独特的小说样式,让人们知道小说还可以写成这个样子。对于其小说的解读纷繁多样,有政治类、情爱类等等,但昆德拉只认为自己是写“存在”的小说家。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理论中提出小说应关注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在存在的版图中勘探人的行为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结果,为人的可能性画出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4.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一直坚持自己小说创作的意义是探询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就成了他所有小说共同的核心主题。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讲,"存在"就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状态及从中展现出来的任何可能性。对这个世界及人类存在的勘探成了昆德拉打开人类自我之谜的手段。米兰昆德拉使用简约的叙述风格和简单独特的人物塑造来凸现社会复杂的"存在"境况,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美学风格。统一和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主题以及巧妙的小说艺术手法造就了米兰昆德拉式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中有一条隐含的线索:记忆-回归-流亡。因为集体记忆和个人私密空间记忆,人们渴望回归。寄希望于伟大的思乡者尤利西斯等模式的回归。《无知》中诸多主人公进行了尝试,回归仍是无望,被迫流亡。通过线性解读,昆德拉这一类人的存在获得了彰显。  相似文献   

6.
哈姆雷特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性与昆德拉对存在的探询 ,在人类生存本体方面有很大的认同感。但昆德拉小说又显示了同中之异 ,不是用死亡去面对而是用幽默去超越  相似文献   

7.
昆德拉小说创作实践所努力以赴的主题 :存在。他的小说“面向实事本身”,明确而集中地致力于人的具体生存境遇的描绘和人的存在范畴的勘探。适应于此 ,他的小说叙述手法亦有别于传统 ,所谓“双重叙述”,既是艺术的 ,又是批评的 ,批评隐藏于艺术语言的运动和变化里  相似文献   

8.
陈秀娟 《现代语文》2007,(11):74-74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致力于探索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状况,并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些存在关键词来进行这种"存在之思",本文对昆德拉作品中出现的媚俗和激情这两个重要的存在关键词进行分析,借此来解析昆德拉的"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创作实践的小说家,昆德拉一直执着于对小说理论的思考,形成了他独特的小说观。在他看来欧洲的小说史是一个唯一的、延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存在的持续的探询。当现在的人类处于一个简化的旋涡,存在坠入遗忘的时候,小说面临着终结的危机。昆德拉认为欧洲小说不会终结.小说必须保持着小说特有的精神,逆着时代潮流而上,以小说的独特形式继续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昆德拉认为哲学和科学忘记了人的存在,而小说的根本任务就是防止人存在的被遗忘。昆德拉又认为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是人可能成为的一切。昆德拉作品中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化身,而是他想象出来用以表现人的存在的代码。本文试图从作品中的人物出发,根据他的《小说的艺术》中的论述来探讨他作品中所囊括的在面对不可逃避的生活陷阱时人的可能性会有哪些。  相似文献   

11.
昆德拉的小说以情节简洁、主题多义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主题多义体现在昆德拉对人生的多重主题的探寻之中,涉及到爱情、生命、政治等方面,贯穿于这些主题的核心是作者对存在的思考,他通过刻画灵魂来探索人物的存在状态。小说《身份》延续了作者对存在的思考,其爱情、身份、可能性主题构成了小说文本的多义性与复杂性。通过文本,昆德拉还原了现实的复杂与多重可能,引发了读者的哲思,同时也在小说形式上提供了有意借鉴。  相似文献   

12.
流亡话语是人们体验流亡生活的文化表现,因此,在这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上,可以分析出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结构:同时.流亡话语虽然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有其普遍性,但在文化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它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由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入手,探索抗战时期中国文人独特的流亡体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小说是“关于存在的沉思”、“上帝笑声的回响”、“多声部的新艺术”等三个方面入手,对米兰·昆德拉小说观念的内容、作用与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评述,以期更进一步全面深刻地认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14.
探讨奈保尔的小说《河湾》的流亡主题。V.S.奈保尔刻画后殖民时代非洲丛林河湾地区一群流亡者的形象,如萨林姆,因达尔,马赫士,舒巴,惠斯曼斯神父,雷蒙德,耶苇特和墨迪,同时深刻地展现了他们所处的困境:不能融入周围环境,遭受置换带来的困惑。通过这些描写、刻画,奈保尔拓展了后殖民文学中流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中,有关历史的沉思与表达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昆德拉的小说历史观具体表现在:一、区分人类社会的历史境况和存在境况;二、采取与历史学家及传统历史小说家不同的历史眼光;三、主张把小说当成“历史重建”的可能文本来创作和看待。昆德拉让历史与小说处于既相关又冲突甚至敌对的状态,显示出他独特的存在论历史观,这对于我们解读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小说及繁荣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创作,均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虚构性是昆德拉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昆德拉小说的虚构不同于一般小说,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为:人物塑造上的虚构性、符号化色彩;戏谑式改编作品、人物或故事;大量的梦境描写。昆德拉小说通过虚构达到本质的真实,实现对"存在"的勘探。  相似文献   

17.
纳博科夫的流亡生涯对其创作尤其是其艺术观的形成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他的观念也随着自己生活的动荡的加剧而改变。而《洛丽塔》一书中的亨伯特.亨伯特的流亡是类似于艺术追求的另一种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纳博科夫的文学信仰的。这种信仰是相信世间有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在纳博科夫这里就是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小说家昆德拉带来一场小说的革命。昆德拉的小说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有着极为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它是对小说叙述的突破,开创自由主义伦理小说。在思想上,他的小说是继卡夫卡之后对世界荒谬性的思考。透过政治与性的表面,昆德拉关注的是“人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伦理价值的艰难重塑与对人文精神的充满矛盾的思考过程中,昆德拉探索的是“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梁丽娥 《海外英语》2011,(1):207-208
《雨王汉德森》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它被作为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进行解读。但是笔者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汉德森不仅是一个流浪汉的形象,更是一个流亡者,其流浪之旅仅是被迫精神流亡的载体。本文用萨义德的流亡理论来分析汉德森这一人物,指出汉德森是具备时代特征的流亡者,其最终的重生表达了索尔·贝娄的人文主义浪漫精神,他对汉德森这一流亡者的信心即是其对人类精神困境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昆德拉小说中的复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复调思维从人物思想的独立性、对话性.人物命运安排和设计上的对位特征,作者作为隐含作者、叙述者介入人物思想、存在境况展开对话的特征,对昆德拉小说美学追求进行了阐发与批判;最后,由复调思维得出昆德拉小说美学的三个特征:“诗意的深思”、“模棱两可性”、召唤读者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