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语文教育要回归人文的本义,让作者回归人性本真,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语文教师要认清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把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灵魂,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可厚非是增长人的知识,提升人的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其目标的永恒"主体"是人,脱离了人的存在,将毫无价值与意义。从人性本身视角来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传承手段即是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本身的"工具性"正是语文教育属性之所在;语文教育的另一属性即"基础性",也正是符合人性发展规律之反映;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正是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将最终回归至人性本身;本文试图从人性之角度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本研究认为:语文教育是生活世界的回归;语文教育是美的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主体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回归人性本位,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特色,教育要保护人的天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升华。一句话:教育要完善人,发展人,塑造人。如何在充分认识人性本质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实现生命的全面升华,建设人性化语文教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人文、人性、人格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旨归是回归到“人”,回归到“人的生命”。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的生命潜能,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用生命的视野去观照语文文本,用生命的眼光去打量日常生活。一、“生命化”语文:内涵与特质1.个体性。在语文教育中,类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时常遮蔽着“具体个人”意识,儿童常常淹没在“常人”之中。这个常人,表现在语文教育中就是,语文  相似文献   

5.
俞敏 《考试周刊》2012,(8):34-36
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学往往成为一种技巧性的训练,缺乏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诗意世界的构建。诗性是人性的完美形式。因而我们呼唤回归诗性和人性的语文教育。通过诗性的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让诗的精神进入课堂,让诗的美感萦绕学生。课堂教学应该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不懈的美学追求。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上重在“向善”的要求。本文从重视文学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融摄诗情教育。追求课堂的诗意和植入诗性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等方面探讨了语文的诗意和诗意的语文。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回归文化本身、回归人性本身的科学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语文家庭作业时,既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也要重视挖掘其人文意义,把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是诗性的教育,要重视诗文教学,在课堂中植入诗化语言,浇注诗情,培育人性的诗意,使人徜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流连忘返.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由于现实教育的不全面和人文价值的迷失,我们有必要呼唤语文教学中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人文化的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人文化.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目标首要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即是说,阅读教学要突显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置身于人生的体验、人性的感受、人伦的情怀等等之中.让人文情感的涵养贯穿整个阅读课堂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取向。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可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语文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实践领域也应该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主体性教育的实施出现了偏重形式忽视实质和内涵的倾向。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语文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并非单纯的形式上的改变,关键还在于实质上的改变——让师生关系回归人性本真。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是由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参与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作为教育媒介的汉语言文字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是人的一种生命体。语文的形象性、情感性、文化构成、生命感、人情味,都是其进行人性塑造与建构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语文教育应把培养、塑造、建构人性作为自己的职责,这也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但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忘记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人的因素被淹没,人的灵性被禁锢,这也正是语文教育所面临种种问题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韩军在《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应回归五四“新文化”的精神和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的传统。分别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五、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六、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  相似文献   

14.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以精神培育精神、以情感点燃情感、以智慧启迪智慧的人文教育,包括对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的培养。由此,我们针对现今语文教育如何体现“理解、沟通、关怀”三个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以构筑具有人文价值的语文教育为落脚点,在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让语文教育真正回归主体,回归精神教育,回归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和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那么、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的语文,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呢?  相似文献   

16.
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既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也是一种人性的回归。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唤醒人性,促进人性的完善,这既是教育本质的自然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科技和经济的影响下,新时期语文教育实用主义观表现出追求经济实用教育目标对“工具论”教育目标颠覆的同时,反思语文教育的本真性,语文教育应在一个历时、共时的视角和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建构起经济目标与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相结合的新实用主义教育观,从而赋予语文教育真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教学是一门灵动而富有情感的教学艺术。借助文本给学生传递的正能量,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能提升其品德修养。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是培养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各种渗透式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展感恩教育。一、感恩教育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道德风尚的指引、一种唤醒人性回归的品德教育。面临着多元化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冷漠的冲击,高中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他们只知索取,不懂奉献,只知享  相似文献   

19.
从《北京文学》引发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至今,许多人认为已经得到了一个公认的结论:那就是倡导文学教育。要通过文学教育来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底蕴,实现人性的弘扬。且不说这是不是公认,我要说的是,这个结论并不那么正确。第一,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性的张扬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文学教育,反过来说,文学教育不是弘扬人性、提升学生精神素养的惟一途径;第二,倡导文学教育的主张并没有抓住当今语文教学的问题之所在,文学教育不是医治当前语文教学顽疾的救命良方。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大约搞文学的人大多会同意,而搞语…  相似文献   

20.
幸福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教育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教育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幸福教育通过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和增强个体的幸福能力等实施策略,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个人幸福,并使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