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皓 《记者摇篮》2007,(3):42-43
岁末年初,各类媒体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年终盘点之战,如《北京青年报》提出“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2006”,分别以《突破的意义》、《2006年十大国际焦点人物》为题,与全国49家媒体联合盘点国内外新闻,形成联动效应。辽沈媒体也见  相似文献   

2.
田桂荣原本是河南省新乡市合河乡范岭村一个普通农村妇女,除务农外,还在城里做电池批发生意,后来因为从事废旧电池回收,成为闻名全国的环保人士,中国各大媒体以及包括美国的《洛杉矶时报》等在内的许多国外媒体都报道过她的事迹,她还因此当选“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中国环保新闻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民间环保大使”等,并曾荣获2001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美国格雷特曼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岁末年初,各行各业都忙着年终盘点,媒体也不例外。当然,媒体的盘点不同与一般行业,他们更倾向于对自己的观念和所下的结论进行回顾和总结。无疑,在过去的一年中,每家媒体既会有担当正义、忠实记录社会变迁的自豪,又会有作为公众庸俗情绪的俘虏的无奈和困惑。有专家评论说,年终盘点可以让媒体在一年过激、过密或过偏的报道之后,有一个纠偏或者平衡的空间。一年不读书看报的人,看到美联社“2002年度全球十大新闻”,肯定会以为世界一片刀光剑影,而美国广播公司评出的“十大魅力人物”中,与吃喝玩乐沾边的占了一半以上,给人的…  相似文献   

4.
马威 《记者摇篮》2012,(6):89-90
目前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年终盘点层出不穷,电视年终盘点类节目只是各类媒体年终盘点的一个分支,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盘点年年做,但对于电视年终盘点的概念却几乎没有界定,即使提及,每篇文章中的概念范围也都各不相同,笔者认为,电视年终盘点类节目是指电视媒介  相似文献   

5.
像往年一样,每逢年底年初,各种媒体都会较为集中地推出“盘点”式的策划或报道。或国内或国外,或人物或事件,或回顾或展望,或“年终特刊”或“特别策划”——一年中好事坏事、名人凡人、进步与收获、遗憾与失落,都会在盘点中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这已成了媒体上一道习惯性的、且几乎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08,(1):71-71
美国《时代》杂志将俄罗斯总统普京选为2007年年度人物引发争议。2007年12月19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将普京当选称为“一个好消息”,并将此视为西方对普京政策的认可,俄媒体说普京对此也“十分满意”。但一些西方媒体马上出来唱反调,称这不是对普京的赞许,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在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中,“人物新闻”和“新闻人物”的报道日渐增多,呈现出勃勃生机,受到广大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欢迎。这种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新闻报道形式,也日益引起新闻界同行和广大通讯员的重视。然而,不少人至今对于“人物新闻”和“新闻人物”的区别还缺乏了解,甚至把两者混为一谈。对此,笔者谈点粗浅的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物通讯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新闻人物”则是典型性、新鲜性、个性显著的人物。 典型性使“新闻人物”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正如穆青所说,“人物通讯贵在表现时代精神,难在预示历史趋势。”以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见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为例,文中的吴吉昌在“文革”中的遭遇,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文革”中被视为  相似文献   

9.
2009年已经过去,回望一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事件,有些内容平淡无聊,有些内容却是回味无穷令人深思。岁末年终,《天府早报》联合《新快报》、《新闻晨报》、猫扑网等媒体共同盘点“2009中国网络大事件”。其中,“贾君鹏”因为红得突然、迅速,甚至“莫名其妙”而位列第三。从名单上看,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国际新闻界     
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揭晓纽约当地时间4月16日,代表美国新闻界最高成就的“普利策”奖揭晓,,有4家媒体各获得了两项大奖,它们是《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波特兰的俄勒冈人报》。《迈阿密先驱报》《因在其封面文章中报道了美国特工突袭并带走古巴男孩埃连一事而荣获“突发新闻”报道奖。美联社记者阿兰·迪亚兹为此报道提供图片荣获“突发新闻摄影奖”。“公共服务奖”被《波特兰的俄勒冈人报》获得,得奖是因为一篇关于  相似文献   

11.
自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面对面》节目与观众见面以来,人们发现,电视人物报道的形态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从典型人物到新闻人物。具体表现在人物定位、访谈内容和节目风格方面。人物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物报道大都是典型人物、模范人物。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其定位是“浓缩人生精华”,虽然增添了许多新闻性的内容,但仍然是宣传正面人物,如行业精英、政界高层人士等。而《东方时空·面对面》把所报道的人物明确定位为新闻人物,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可能是典型人物,但更多的是新闻人物,甚至是有些社会争…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新闻的故事化写作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的故事化在新闻界兴盛已久,国内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中也开始把故事介入到新闻中。我们把这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出现,节目主题再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另一类是新闻消息,最常见的是典型报道和时政类节目,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尽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新闻故事化已是国内媒体的写作趋势,而在把新闻作为产业进行激烈竞争的欧美国家,新闻故事化已经发展得炉火纯青。从新闻的发展史上看,1890年前后,新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是“故事模式”,一类是“信息模式”,一战以前的美国新闻业“信…  相似文献   

13.
郑保卫 《新闻记者》2002,(10):22-24
“传媒治市”的真相及内涵近来 ,山西长治大力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经验经过一些媒体的报道 ,在新闻界和社会上广为传播。“吕日周” ,这个曾是电视连续剧《新星》主人公李向南原型的长治市市委书记 ,再次成为媒体聚焦的新闻人物。不少媒体在报道和推介长治经验时都概括了一条 :“传媒治市”。在吕日周的领导下 ,长治市委牢牢抓住市委机关报《长治日报》 ,紧密配合市委的中心工作 ,大力开展新闻舆论监督 ,对失职、渎职和违法、违纪的官员开展尖锐的批评 ,进行有效的监督 ,为长治市的建设和发展扫清了障碍 ,取得了十分成功的经验。据报道 ,从2…  相似文献   

14.
2005年9月开始,《羊城晚报》开设了一个新的版面——《人物》。该版的定位是新闻人物版,每周五期,每期报道一到两个新闻人物,旨在给读奉献一个个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开版以来,其关注度日渐提高,稿件屡屡被各媒体转载。如何把《人物》版编辑得耐读又好看呢?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在新闻中采用新闻人物的语言,可以真实地再现新闻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表现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征,使新闻作品精炼传神,真实生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其语言都各有特点.在新闻作品中采用人物的语言,就要注意以最“本色”、最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去表现特定情境下新闻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我们熟知的新闻名篇《刘胡兰慷慨就义》,全文不足300字,但除了导语和结尾外,文章都是用人物的对话来有声有色地再现了新闻事件的始末,这里不妨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简称CNN)由于成功地报道了海湾战争而名声大噪,它的老板特纳也成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年终封面新闻人物。据说,特纳的贡献,就在于他改变了新闻的观念:“把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改为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应该说,我在报道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出资为中国国家足球队聘请“洋教练”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受到特纳的影响和启发。也就是说,我不仅报道了这一“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报道,直接促成了聘请“洋教练”这一中国足球史上的大事。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采写新闻人物有两个明确的目标,引用鲁迅谈小说创作的话来说,就是“勾灵魂”和“画眼睛”。 (1)“勾灵魂”是关于采写内容的目标,要求记者充分展现出新闻人物所拥有的新闻特性,挖掘出新闻人物能给读者以教育和启示的精神内涵。 “勾灵魂”首先要把新闻人物同一般人物区分开来,把握好新闻人物的新闻特性,通俗地说,就是要找到人物的“新闻点”。 新闻人物往往与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一个社会焦点联系在一起,新闻人物都是某个新闻事件的载体,勾画出他们与新闻事件最重要的联系,揭示出人物背后的新闻信息,是采写这类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8.
策划年终特刊是新闻媒体盘点重大事件、解析历史启示的一种常见手段。《解放军报》8个版的“记住2008”年终特刊推出后,受到读者好评,其中“震撼心灵的瞬间”图片专版,也因图片画面冲击力强、版式美观大方、配文别出心裁而得到大家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传媒》2002,(2):53
《新民周刊》2001年第53期载文《2001年假新闻盘点》。文章说,都说媒体是公器。改革开放能有今天的成就,媒体自然功不可没,但是,作为“传播中介”的新闻界面对各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否也该扪心自问:我们做得怎么样?假新闻如此猖獗,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是否难辞其咎? 该刊对2001年假新闻执其要旨,痛加挞伐,旨在肃清流毒,以儆效尤。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卡普兰的书被布什列为“必读”之首。有人说,冷战结束后是出预言家的时代,而美国是出预言家的国家。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属乐观主义派,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被划归悲观派。这两位都是著名学者。美国新闻界也出了一位预言家,他就是前老牌温和保守派杂志《大西洋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