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胜一负"有的注曰:"胜负各半".此注释不确.战争中,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方情况去作战,战争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怎么能够预言胜负各半呢?这显然与作者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用意是相违背的.另外,"一"作"各"解在词义上也是说不过去的,因此"一"无"各"意.句中的"一"应作"或"解."一胜一负"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头,正把千千万万个企业卷入市场竞争的汪洋大海。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正极力探求得胜之术,成功之道。商场即战场,竞争如战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古代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中关于军事对抗谋略的精辟见解,恰恰为广大企业家制订市场营销策略,赢得商战的胜利,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启迪。本文类比孙子的军事策略,结合企业市场经营实践,提出如下市场营销策略,以供研究者和企业家参考。一、知彼知己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范。”①作为战争指导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  相似文献   

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 学习时既了解自己又了解所学内容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则必胜;只了解前者不了解后者,胜负各半;二者都不了解,不管是今天在校学习还是将来工作都会面临困境。 不知彼会导致对学习内容的盲信,对教师讲的内容不假思索,照单全收;对书上写的不作取舍,全部“拿来”。不考虑今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切唯书、唯师、唯上的思想会使思维“定势化”,作业解题“公式化”,生活风格“师型化”,个性特点“大众化”。主体性意识差,应急应变和…  相似文献   

4.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我们把这句话用在法制副校长的讲课上,也很适合。当前,相当部分法制副校长在讲课中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授课方式单调,讲授不生动;二是讲解"理"有余,"情"不足,学生无兴趣;三是工作缺乏计划性,  相似文献   

5.
<正>战争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更系统、更复杂的艺术。如果说在经济、商业领域中,"商场即战场",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即战场":教师和学生是己方,思想品德知识及各种技能是敌方。作为统帅的教师,怎样率领全体学生,获取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成功呢?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谍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彼知己,是思想品德教师  相似文献   

6.
赵敬香 《中国教师》2011,(18):73-74
<正>人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知己"和"知彼"同等重要。实际上,作为班主任,我们常常都比较注重"知彼",即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可是,"知己"却被遗忘或者忽视了。其实,班主任若能眼中有自己,即能够客观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正释文:至若老姥(mǔ)遇题扇,初怨而后请[151];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152];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153]。"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154]。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155]!"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班主任在刚接新班时,要静心观察,遇到难题得先忍耐,甚至作退让。当然,这并不代表班主任没有原则,不负责任。尤其是面对一些“犟”学生、“硬骨头”,则一定要摸清他们的性格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退”可为自己的工作留有余地,以“退”为“进”,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孙子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谋攻》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是孙子对战争实践的总结,不仅为尔后战役证明其正确性,也为现代商战所证实:“知彼知己”,则“百战不殆”,反之,则“每战必败”。孔明巧摆“空城计”就是运用这种谋攻思想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孔明知汉中咽喉街亭失守,怕司马懿断其归路,急分兵遣将布置撤军。  相似文献   

10.
认识你自己     
<正>《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话:"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了解外面的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你自己。《孙子兵法》里也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细作比较你会发现,"知己"要比"知彼"更为重要。因为"彼"是一个"变量",  相似文献   

11.
《谋政》:“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课本和不少书上都注成:“意思是胜负各半”。此处的“一”不是数词。在“不知彼而知己”这个条件下,胜和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只存有或然性、偶然性而已。查《辞海》“一”词条第十三义项的解释是:或。所用的例句恰巧就正是这一句。在先秦著作里,“一”常作“或”解:  相似文献   

12.
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历代都有许多精辟深湛的谋略思想和精妙绝伦的谋略实践,这些谋略思想与实践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高等教育积极借鉴中国传统谋略文化,吸取其中优秀的谋略思想,借鉴其中成功的谋略方法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本文主要就现代高等教育对“知己知彼”和“反客为主”两种传统谋略思想的借鉴与应用略陈管见。一、知己知彼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谋略思想家孙子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1]“知己知彼”既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必须注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些军事学原理,同样是教学论原理,同样适用于教学领域。“知彼知己”,就是既知书(教材),又知人(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不上无准备的课。 写作要构思,建筑要设计。备课,就是教学活动的构思和设计。课前的构思和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来没有这样的教学记录:没有备好课,却能上好课。所以,对教学负责的教师,对自己有一条基本要求:决不上一堂没有准备好的课。 如果说,备课途径、备课效果反映了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那么,备课态度就反映了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备一节课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  相似文献   

14.
张春霞 《新疆教育》2013,(12):32-33
高一年新生普遍认为地理难学,教师也普遍认为高一地理难教,如何加以解决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深思的问题。对于每—个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教师对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知之甚少,在这种“不知彼不知己”的情况下,如果盲目进行学习,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读文课本第三册《谋攻》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课本注“一胜一负”为“意思是胜负各半”。但到底怎样“半”法呢?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从字面上看这样解释似乎正确,,因前面说双方了解则全胜,后面是双方不了解则全败,这里说  相似文献   

16.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是竞争优势及其源泉的持续更新,使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竞争优势连续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有外在力也有内生力。企业只有在对内外环境与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学习型组织,形成核心能力,并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才能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企业内部管理,从战术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重在"知己";战略管理会计则立足于全局,从战略角度拓展到整个宏观环境,寻求企业竞争优势,重在"知彼".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前自己认真的钻研了教材,精心的编写了教案,课堂上也满腔热忱的投入教学,但课堂教学却未能如愿以偿的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何在?原来在教学中我只做到“知己”(指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案的编写、自己的教学态度等),却未能做到“知彼”(指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学情等)。那如何才能做到“知彼”?下面笔者据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职业技术》2006,(1):36-36
职场上,如何给企业创造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为老板所用,又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就看你的招数如何了。可是出招之前,千万不可小瞧老板的“武功”,因为没有国营背景的老板多数是从小本起家的,大江大浪都经历过,即使“武功”不算上乘也是高手。所以当你进入一个企业,首先要了解老板的“武功”,否则中了"箭",牺牲倒下还不知怎么回事。只有了解老板,才能保证自己出招的成功率。其次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一些人因为是被老板挖过来的,来到企业之后便自视为“救世主”。要知道,你个人的价值必须有企业这个平台才得以施展,因而以诚恳的态度自然生存不在…  相似文献   

20.
<正>企业是现代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细胞"。而文化则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只有有了自己的文化,才具有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一个企业,只有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引下,才有前行的力量,每个人才能找到在企业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