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DSQ问卷,对河南、陕西两省部分县(市)乡(镇)计划生育专职机构的169名计生干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角色职位、地域环境等因素对计生干部防御方式的选用均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那些文化程度高、工作时间长、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计生干部倾向于选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工作在乡(镇)及男性计生干部倾向于选用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2.
计生干部防御方式动用倾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SQ问卷,对河南、陕西两省部分县(市)乡(镇)计划生育专职机构的169名计生干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角色职位、地域环境等因素对计生干部防御方式的选用均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那些文化程度高、工作时间长、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计生干部倾向于选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工作在乡(镇)及男性计生干部倾向于选用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3.
民歌作为民俗文化中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密切关联,属文化系统即精神文化范畴。通过繁昌民歌田野调查实践,对繁昌民歌中包含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中呈现的民歌进行详实梳理并例证了二者的密切关联。民歌记录历史、承接文化,映射着丰富多元的民俗,民俗文化则是民歌传承中重要"物"的载体。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民歌"活体传承体系",将开展民俗活动与传唱民歌链接起来共同发展,才是民歌康健"传承"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嘉禾县有"南国歌乡"的美誉。以嘉禾伴嫁歌为代表的嘉禾民歌享誉全国,被音乐界称为"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为发掘和传承嘉禾民歌,通过实地考查以及所掌握的资料,介绍了该地区民间伴嫁音乐的演唱内容和主要表现的艺术形式,分析和总结了它的艺术特色,使读者对现存的伴嫁音乐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四川纳溪便被誉为了"民歌之乡"。为了把家乡民歌引进课堂,纳溪中学通过遴选民歌教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民歌课堂音乐教学探索,采用民歌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歌、演唱民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起到了传唱纳溪民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原民歌崇实务,内蕴"土"的宽广、厚重和浑实;江南民歌尚玄虚,洋溢"水"的韵味,空灵清澈,委婉轻柔.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民歌也不例外.中原黄土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民歌务实的"脊梁";地广人稀的状况蕴育了江南民歌"不实"的情思.中原以强大的社会道德意识为民歌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江南民俗的渲染下,民歌追求个人情感明显.中原的宗族传统和儒家哲思使民歌重事求实;江南的图腾崇拜引导民歌步入理想化和玄虚化.  相似文献   

7.
陕南民歌是陕西省秦岭以南秦巴地区这一地带中较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形式,属于"西南高原民歌支区"。陕南民歌体现了陕南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性格、文化习俗以及传统民俗风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对陕南民歌的词汇特点进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芒宽乡傈僳族的民歌以多声部民歌为主.1913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傈僳族教民演唱无伴奏合唱的歌唱传统在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沉淀后,已经成为了芒宽傈僳族社群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伴奏合唱和多声部民歌这两种歌唱传统相互交融,一起构成了芒宽地区独具特色的傈僳族歌唱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明代王府音乐在凤阳民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弄清凤阳民歌传遍神州大地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明代藩王与帝乡凤阳的关系研究和对朱权、朱载堉、朱宪火節等藩王的作品研究,揭示了王府音乐中的凤阳情结,阐述了王府音乐体制中的凤阳音乐文化渊源,论证了明代王府音乐在凤阳民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以《数鸭蛋》为主的高邮民歌的发展历程《数鸭蛋》的词作者索兴20世纪50年代从部队转业到高邮,被质朴甜美的高邮民歌所吸引。1956年1月,他将高邮武安乡王兰英唱的鸭蛋号子加工整理,填上四段歌词,歌唱高邮特产麻鸭和双黄蛋等。1958年,文化部一批干部下放在高邮东墩乡、一沟乡。这一批文化干部还在东墩乡编创了名叫《放鸭舞》的音舞节目,后来在江苏省群众文艺演出中获一等奖。这些作品启迪了高邮人的艺术灵感,打开了高邮人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1.
民歌与人民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礼俗文化也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两方面都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河曲素有"民歌海洋"之称,有许多学者对当地的民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本文将从婚姻、丧葬、祭祀及寿诞四个角度来挖掘河曲传统民歌中蕴含的文化礼俗,为河曲民歌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雾渡河民歌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雾渡河镇也被评为"湖北省民歌之乡"、中国"长歌之乡",现整理出的民歌共计2300首之多,其题材内容丰富,涵盖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伦理道德、人文风俗等各方面。本文探讨了雾渡河民歌的传承方式以及在传承和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云南文山壮族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南地区悠久的音乐历史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至今广为流传,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文山壮族民歌生长环境、民歌种类、表演方式、历史发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进入了"十四五"规划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依然非常的重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河北地区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河北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是要为珍贵的民歌艺术拓宽传承路径和发展平台.群众文化是面向大众开展的文化实践活动,因而也为河北民歌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路径,注入了发展动力.所以,借助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河北民歌的文化传播力度,加强河北民歌的宣传力度,加快河北民歌的传承力度,具有积极的实践成效.在本文的研究中,着重对群众对河北民歌文化传播传承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群众文化活动对河北民歌传播传承策略的探讨,以期通过强大的群众力量来推进河北民歌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梧州"水上民歌"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传承着西江流域一带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水上民歌"主要是从水上劳作、吟唱与叹息发展而来,在旋律上保持着浓郁的本土民间方言特点。"水上民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就犹如西江水般绵长悠远的歌谣中兹兹传递。并已形成了一种自己独特的民间歌谣。  相似文献   

16.
"两当号子"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两当民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当地民歌的传承面临极大的考验。以两当民歌文化为立足点,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两当号子"的促进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两当号子"文化传播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最佳方式。通过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搞好黎族民歌传承工作,既要抓好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地方性师资人才为目标,培养地方性、师范性的特色人才,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输送新鲜血液;又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有利条件,加大黎族民歌传承的科学研究力度,深入研究黎族民歌的文化领域、教学领域以及新民歌创作,建立较为健全的黎族民歌教育传承体系架构,让黎族民歌文化得以良性保护、弘扬、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精品,对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歌进行比较,使我们有了更新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民歌"也必然呈现出新的方式和含义。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广大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歌文化。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其民歌具有不同美学特征和审美意义。中国"原生态"民歌的美是多元性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本文尝试性地解析了中国"原生态"民歌在题材内容和演唱方法上所蕴含的美。  相似文献   

20.
"绣乡文化"是流淌在海门人身体里的基因图腾,教师应依托海门地方区域的优质资源,带领学生见证"绣乡"独特地域文化,解码"绣乡"独到的文化基因,寻访"绣乡"独有的文化、经济名人,尝试开发"绣乡文化"语文融合微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