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庭坚最重要的知音是亦师亦友的天才艺术家苏轼,说苏轼是同一时代中对黄庭坚影响最大的人,也许并不为过,但这种影响并不导致黄庭坚艺术审美向度的简单归顺。本文从苏黄交游的角度出发,以苏黄交游的时间阶段为经,黄庭坚书风演变为纬,对黄庭坚书法创作与苏轼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以期获得对黄庭坚书法艺术成就更进一步的认识。苏黄交游以及他们对于艺术创作道路的自主选择,对于今天的书法教学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之仪与苏轼的交游关系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目前虽有相关论文对此进行了论述,但对他们的交游行为缺乏系统考证。本文将结合相关作品及文献对二人交游的发生、过程等进行详细、系统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晁氏家族是宋代享有盛名的文学世家,晁氏文人同文坛领袖苏轼保持着亲密而持久的师友关系.晁补之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不过,在同苏轼的交游活动中,晁端彦在晁氏子弟和当时文人中都堪称捷足先登。其子晁说之同苏轼的交谊可以媲美晃补之。晁咏之、晁载之等也曾受到苏轼的奖掖。晁补之拜谒苏轼的机缘要追溯至其父晁端友那里。晁氏子弟同苏氏后人也保持着“奕世之好”。弄清晁氏与苏氏的关系,对于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彭文良 《天中学刊》2012,27(3):14-17
台湾中山大学刘昭明专攻苏轼研究,著述颇丰,卓然名家。刘昭明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苏轼交游关系考、作品本事及相关史实考和苏轼作品艺术探微三个方面。他坚持以史证诗,以诗明史,诗词互证,以东坡解东坡的研究思路,对苏轼作品提出了很多新人耳目、明确可信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如果以苏轼为那个时代具有号召力为轴心的话,黄庭坚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的划分即以苏黄交游及其影响为内在的脉络和依据.我们以此将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创作大致分为前交游期(1045年~1078年)、交游期(1079年~1091年)、后交游期(1092年~1101年)和深入变法期(1102年~1105年).本文简述了这样的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在他身上,儒、释、道三家思想很好地交融统一,进则儒教先行,退则投身佛老.学界对苏轼的禅佛交游极其诗文研究众多,但鲜少论及苏轼出川之前的少年时期禅佛因缘.本文从蜀地地域禅佛因缘与苏轼家庭禅佛因缘入手,试析述苏轼少年时期的禅佛因缘,以期通过了解苏轼与佛教结缘更好地对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进行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于宋元丰三年到舒州,交游较广,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自号"山谷"。舒州山谷寺之于黄庭坚可以与黄冈东坡之于苏轼相提并论。对黄庭坚来舒州时间、自号山谷缘由及在舒州的交游情况进行考证,对提升古皖文化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存苏轼年谱有三种,施谱较为详明,又专设时事、出处两栏,将人物活动置于广阔的历史环境里,是为创例。傅谱、王谱长于考索人特仕履与诗歌系年,但对谱主的交游、唱和等情况缺乏研究,不能反映当时文坛的风气。  相似文献   

9.
元祐六年(1091年),为远离朝堂之争苏轼自请知颍,他在知颍期间创作的诗歌被称为"颍州诗".苏轼"颍州诗"涉及关怀民生、吟咏自然风光、叙写与友交游等题材,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在"颍州诗"中多次描写颍州地方风物,追思先贤,怀念恩师,促进了颍州文学的发展,对颍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诗作繁盛,交游无数,留下了许多诗作,其中不乏有感叹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诗歌.苏轼从密州转任徐州,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都有着明显的转变.《宿州次韵刘泾》是苏轼赴任徐州路过宿州时所作,表达了当时自己对政治仕途的惆怅无奈之情.通过诗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和友人的真挚情感,亦能窥探他在此时期的思想感情转变.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李廌师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李廌之父李惇为同榜进士,李廌缘父执之谊与苏轼结交,遂得侧身门下,荐名于“苏门六学士”之列。李廌一生贫困潦倒,而苏轼特以故人之子相待,在生活、仕途、文学等各个方面给予他诸多帮助。苏轼善待李廌,而幼年丧父的李廌也以事父之礼敬事苏轼,奔走师门,于苏门诸学士为最勤。李廌除了与苏轼交往外,还与苏辙及苏轼诸子相交游。  相似文献   

12.
关于柳永词和苏轼词之间的关系,论者多强调二者间的差异.评价二者在词史上的地位时,多倾向于苏轼对柳永的革新.这些对于柳永及其词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柳永和苏轼都是北宋词坛的大力革新者.柳永在苏轼之前的创造性开拓,对后起的苏轼有多方面的启发和影响,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消息相通.苏轼的大力革新,是以柳永的开拓为基础的.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正是从柳永到苏轼前后相继的开拓,使宋词摆脱了花间令词的窠臼,走向繁荣发展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3.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政治处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皆处于空前惨淡状态。在此期间,苏轼主观上选择"心隐"的生存方式,冲破"隐"与"仕"的二元对立,在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创作心态中开创了黄州诗词恬淡、清空的艺术境界,具有至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苏轼与章惇都是北宋的政治家,二人早年交好,章惇曾给予苏轼不少的帮助,在苏轼身处逆境时也能援之以手。后来两人交恶,章惇对苏轼恨入骨髓,直欲置之于死地。究其原因,固然出自章惇的一种阴暗心理,但也与苏轼出言无忌的直率性格有关。苏轼与章惇交恶,也是北宋新旧两党争斗的反映,在这种大背景下,必然会有牺牲品。苏轼和章惇深陷党争之中,不可避免地酿成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5.
当今学者多持苏轼来舒之说,其论据主要有三:其一,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郊游舒州;其二,苏轼曾到任舒州团练副使之职;其三,安庆地区方志所载苏轼诗文均言及在舒州郊游。但仔细考订,苏轼与舒州未曾谋面:一则苏轼在黄期间未得离开,何谈郊游舒州;二则苏轼并未到任舒州团练副使;三则府志记载诗文多非苏轼所作。  相似文献   

16.
从主张文学反应社会,抒发真情实感;文如行云流水,刻画入木三分;注重风格多样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苏轼文学思想与创作风格的特点.指出了其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制、诏、批答是苏轼文集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属于应用文体,又是代言体,所以一般认为除了一些史料的价值外,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因而一直没有得到学者——包括苏轼研究者的关注。其实它至少有三点价值:第一,文学的色彩,在一些制诏及批答中十分显著。第二,虽然是代言人,但有些公文还是从侧面反映了苏轼的人格魅力。第三,作为文坛与政坛中深具影响的人,在公文的撰词中有对于士人及其风尚的判断与引导。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19.
镰仓时代大量宋诗传入日本,当中就有不少苏轼之作.而日本五山时期又是苏轼诗词流行的繁盛期,僧人们纷纷学习起了东坡诗作,受其影响,他们创作的诗文中与苏轼相关的痕迹也随处可见.僧人们或通过提及苏轼之名,或引用其诗词来表达自身的喜爱、敬佩之情,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苏诗给这个时期的汉诗文所带来的影响.文章着重介绍日本五山文学中与苏轼相关的诗句,分析五山僧对苏诗的受容情况,浅谈苏轼五山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历代争议的一个焦点。在思想方面,苏轼肯定了韩愈的崇儒排佛和复古道,但又批评了韩愈的学风不纯;在品行方面,苏轼高度肯定了韩愈的"忠勇",但又对韩愈那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求官作风表示了不满;在诗文方面,苏轼突破了文道合一的传统模式,高度肯定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总体来说是褒远过于贬的。苏轼尊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实斗争的需要,当然,苏轼的人生际遇也影响着他对韩愈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