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万淼 《华章》2010,(12)
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认为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在于其强大的负外部效应,因此必须通过有效手段将其外部性内部化.本文在着重研究传统的内部化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公共产品理论,分析目前在发达国家推行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为我国借鉴的可能性,从而为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居民消费污染的经济学形成机理,居民消费污染与生产污染同样具有严重的负外部性。必须建立以税收、价格、收费为核心的居民消费污染经济约束机制,使居民消费外溢的消费成本内部化,约束居民消费污染行为。约束机制具有相对性,必须协调配合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正外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国家廉政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大学生今天对于廉洁和腐败等问题的态度,将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基于经济学外部性理论,提出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对国家廉政体系建设、廉洁文化建设、加强反腐败监督、网络社会发展四个方面的正外部性,并对大学生廉洁教育正外部性内部化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特殊功能和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进一步实践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学生犯错后,教师会对学生的错误直接或间接地予以否定,从而消除并转变不良行为,这即是教育惩罚,其内涵足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教育惩罚通过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痛苦而发挥作用,学生只有改正错误并做出良好的行为,才能减弱或消除痛苦。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自古代教育中就有,如果运用合理可促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对自己错误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学生犯错后,教师会对学生的错误直接或间接地予以否定,从而消除并转变不良行为,这即是教育惩罚,其内涵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教育惩罚通过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痛苦而发挥作用,学生只有改正错误并做出良好的行为,才能减弱或消除痛苦。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自古代教育中就有,如果运用合理可促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对自己错误负责的态度,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如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求职诚信缺失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透视了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并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负外部性效应,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了探究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最后,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对农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已表现出较强的正外部性.但由于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众多、经营者实力薄弱等因素,使得农业旅游的发展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代际发展产生了较明显的负外部性.在分析我国农业旅游负外部性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从政府引导及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入手,通过集约化生产将农业旅游发展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相似文献   

8.
矿产资源业自身规律决定其外部性很明显。针对其负外部性,从宏观调控方面: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促进合理投资和分配;运用经济立法规划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平衡;完善自然资源法体系,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从市场规制方面:创造市场基础条件;确定市场运行标准;排除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更特别的是,对规制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的经济法成本与效益进行了分析,对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外部性,是指教育的举办和产出除了达到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目的外,还会给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带来经济、非经济的影响,但教育却不能得到受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直接补偿。对教育的外部性进行界定、分类与度量,找出适用于教育外部性内部化的措施,对于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具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道德教育的内涵、道德教育的原则和道德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科学合理地运用道德教育手段,可以激励大学生的道德动机,使其产生行为的内驱力,促使教育目标的最大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人有意思决定自由和身体活动自由。胁迫类行为是侵害意志自由的严重危害行为,因此,胁迫类行为有受到刑法规范调整的必要。然而,我国刑法只是列举性地规定了以胁迫类行为进行的犯罪,现实中还有大量的严重胁迫类行为没有被规定为犯罪。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立法,增设胁迫罪和强制罪。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internalization) of teachers and their different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compromising, problem solving, forcing, yielding, avoiding).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418 teachers,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male teachers a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commitment based on compliance, and are more likely to avoid conflicts than female teachers. As teachers get older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commitment based on internalization and on identification, an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use problem solving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n those who are younger.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both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ar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the use of compromising and problem-solving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Commitment based on compliance is the on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forcing behavior. Commitment based both on identification and compliance are found to be th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avoiding behavior. Of these two, identifica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avoiding conflict behavior. Conflict resolution through yielding was not predicted by any level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推导了等压面坐标系下受周年热源强迫的简单大气超长波动力系统,并用数值求解方法结合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讨论系统中某特定参数值和非绝热强迫型式的变化对系统周期和浑沌行为的影响。其结果指出非绝热强迫型式的不同,系统的行为显著不同;对于一定型式的强迫,在较小的耗散参数下,系统在较大的稳定度参数范围内更易出现分叉和达得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14.
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对亚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现代社会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对亚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克服亚健康的根本对策,就是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作者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是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经历的三部曲。因此,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学校必须首先预防未成年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界定了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涵义及其诸多表现形式,分析了造成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提出了防范网络失范行为的对策:建构网络德育学;树立网络行为的荣辱观;加强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建立融洽的家庭环境,提高青少年的自律。  相似文献   

17.
从高校图书馆图书丢失的10种不良行为出发,着重分析了造成图书丢失的原因,提出了有效阻止大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有三种类型即面子型、冲动型、情绪型等,这三种不同类型反映了大学生不同的消费心理: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和其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影响大学生对商品的偏好、受外界控制的程度和消费技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20.
利他行为弱化在于利他行为的高成本低收益。因此,必须改变利他行为的成本收益比,提高利他行为的收益来激发人们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