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教师教育:从定向教育到专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崴 《高教探索》2001,(3):71-73,51
一、定向教育与专业教育 :概念辨析我国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学术性是指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及其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有效性 ;而师范性是指教育学科及其研究的性质。换言之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具有学术性 ;培养教师所涉及的学科则具有师范性。对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争论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观点 :一是“对立观”———把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起来 ,人文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及其研究的学术性高 ,而教育学科及其研究是师范性的 ,学术性低。要想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就需要加强其学术性…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关键是设置一体化的课程。本文认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一体化应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性与教育性、教育理论类课程与教育实践类课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相互贯通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一体化的思考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一体化应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性与教育性、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等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相互贯通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贺菲 《文教资料》2014,(2):81-83
教师教育一直面临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而且始终未能较好地协调这一对关系。随着综合性大学开办教师教育,这一矛盾又成为争论的热点。文章从现状着手,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综合性大学开办教师教育融合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途径。首先借鉴国际教师教育变革的基本经验,探索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的“大学+师范”的培养模式;其次坚持“大师范”办学宗旨,利用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的优势力争使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多样化;最后在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展:一是以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办“师范”和师范大学进行综合化改造办“专业”为基本途径,推进师范教育体制的开放度;二是从学术性与师范性整合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提升教师教育水准;三是对教师的终身教育做全盘的统筹安排,积极探索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有效措施,着力完善打造中国人才资源航母的“工作母机”——教师教育体系,保障其高水准且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科教师教育研究有助于拓展教师教育研究对象、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重构,为实现一流学科教师培养的目标提供学理支撑,有助于摆脱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自我矮化与双边缘化的困境,构建学术学科教育与科目学科教育的学科教师教育的互动关系。对此,提出学科教师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各学科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进修等阶段在内的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教育,且具有跨学科属性的学科,具有作为中小学“教授科目”的教师教育以及作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学术学科”的教师教育的双重学科内涵。本研究确定了学科教师教育研究的对象,明确了学科教师教育研究关涉的学科间关系,构建了学科教师教育研究的三螺旋生成路径模型,确立了学科教师教育作为国家事业、专业实践、研究领域的三重价值属性。需要对不同学科教师教育开展长期持续稳定的研究,充分关注并对接国际学科教师教育研究前沿,吸收前沿科学技术与文理学科自身学术成果,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学科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7.
选择教师培养模式应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师资供求状况及学校自身的基础。高水平师范大学和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为培养高学历、研究型教师进行先导性探索;普通本科高师院校宜采取“宽口径、厚基础、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应积极推进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具备条件的地方向一级过渡,实现小学教师本科化;以终身教育理念统领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教育平台和依托。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目前,要逐步实现从旧三级师范到新三级师范的过渡,提高教师教育办学层次;积极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开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将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并入师范专科或本科院校,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方向,不断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改革中存在的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现象,建立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合各地情况的教师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外注意从制度上保障和引导高等师范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师范教育要求“学术性”和“师范性”整合。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对教师素质的规范和教师任用标准的确定。教师教育的概念更将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一体化了,这昭示着教师职业生涯也需要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高师院校原有的固定模式,已逐渐凸显不适应性,集中表现在观念及定位不准确,体系体制的独立封闭,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的单一狭窄,培养培训的封闭单一,内部管理不协调,课程单一空乏与学习方法手段传统,诸多方面。为此,我国高师院校应当在确立合理的办学目标、构建“大学加师范”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推进职前职后的一体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突出师范特色和推进综合化发展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顺利地、全面地稳步推进我国教师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在开放型的培养体制下以及在培养专业化教师的过程中,师范高校自身有着诸多优势,如:全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学科与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师范教育时期建立的教育实习、实践合作基地;独特的教师教育职后培训资源等。凭借优势,师范高校应成为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新师范”是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愿景。它的提出不仅是对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新特征的概括,更承载着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这一教师教育发展“百年难题”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仅是“新师范”发展实践路径的基本遵循,更是“新师范”之“新”得以立世之根本,它关系到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所谓“终结”不仅仅是笼而统之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之谓,而是要建立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内涵更为科学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挖掘“师范性”的学术价值、认可“师范性”的学术地位、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发展“师范性”,这才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师资结构发生变化,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日益增多,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相对于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而言,非师范专业毕业初任教师呈现出师范性素质不足、学习能力强且从教意愿强烈、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等基本特征。结合实践研究,提出系统诊断,找准初任教师生长点,顶层设计,组织管理架构变革以及创新实践,构建“互联网+培训”体系等非师范专业毕业小学初任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策略,以此促进区域入职培训提质增效,推进区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中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学校乃至培养高中音乐教师的相关高校如何更新理念、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综合知识技能及教师角色的要求,使教师能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因此从高中音乐欣赏学科的知识体系,如何进行欣赏教学及相关高校与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等方面综合阐述“大教育背景下、强化学科综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育教学思路,旨在启发教师构建大教育背景下的音乐鉴赏知识体系框架,并较好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师范性和学术性及其关系是教师教育始终要面对的问题。在教师职前教育期间,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漠视师范性、片面化倡导学术性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师范生入职后的种种困境,也给教师继续教育增加了负担。为此,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和把握教师对师范性和学术性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使二者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6.
英国是较早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国家,其教育标准局分别于1996年、2005年、2008年、2012年、2020年发布《职前教师教育督导框架和手册》,这一纲领性文件厘定了督导工作的程序、内容与方法。通过梳理历年框架的演变历程,发现历年框架改革既有各自的突破和标志性变化,也有“以持续改进”为目标、“以资源最优”为原则、“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等一以贯之的特征。结合历年框架演变过程、特征以及英国教师教育改革宏观趋势,认为英国职前教师教育督导有如下发展趋势:过程管理,聚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专业导向,突出学科学段特色;放管结合,激发伙伴关系学校管理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文章论述了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其逻辑关系。教师专业化问题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职业的地位 ,而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及封闭定向型与开放非定向型教师教育体制优劣的讨论 ,都是由教师教育的双学科基础衍生出来的问题。教师专业化问题 ,不但依赖于教师教育专门化程度的提升和教育学科的科学化 ,而且依赖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师范性与学术性、封闭定向型与开放非定向型 ,这两对矛盾是可以协调的 ,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无疑有利于使这两对矛盾达到“和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能由此不断得到推进  相似文献   

18.
才嘉红 《成人教育》2014,(5):110-112
教师的职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世界发达国家教师职前培养发展趋势看,逐步趋向于开放化、多元化,近年来实行的"本科+硕士"模式、"3+2"模式各具特色,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大学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合作,教育实习特色明显。对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我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路径提供经验,对建立更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培养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教育教学的反思和研究能力,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师范专业需根据教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以培植、提升。应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指导思想,打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模块化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以形成提升师范生为师素质的“宽口径、厚基础、重学科、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中文理分科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弊大于利。文理分科因高考招生而产生,理论上讲,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完全可以引导中学课程实施与教学,即可以改变文理分科教育的现象。高中文理分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局限性表现在职前的学科教育与在职的专业发展。取消文理分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的通才和全人;是为了打破高中学科界线,消除文理割裂状况,使学科互相通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需要配套改革,合理设置高考科目,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