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2003年11月7日晚,新疆巴音郭楞日报社资深记者吴宽宏登上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庆祝第四届记者节表彰大会的主席台,从自治区领导手上接过了2002年度“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在场的新闻同行们上前采访了他,请他谈谈获奖后的感受。吴宽宏告诉同行们说:“我自1983年3月加入新闻队伍后,就想当一名  相似文献   

2.
2003年夏天,杭州疗养院新闻干事李晓方告诉我,他要把60年前侵华日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的史实抢录下来,编、出版一部画册,留给后人。我听了,意识到这是个意义非凡的“忧患工程”,意义很不一般,当即表示:“祝你成功!待你成功后,我要写你!”现在.他成功了,于是,我践约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3.
果子没到成熟季节就急于采摘,自然味道欠佳,营养不足矣。采果这样,写稿亦如此。凡好新闻无不经过反复酝酿而得。刚搞新闻那阵子,因不得法,着实吃了不少苦头。每次下部队采访也能发现一些新闻线索抓到些素材,只因回来后就急于成篇,结果,稿子寄出不少,却屡屡不中,一时茫然。一日访“老新闻”指点迷津,他看过稿后点拨道:写新闻要选择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主题。采访后先不要急于动笔,要对素材反复琢磨,全方位把握考虑成熟了再动笔。听后,我茅塞顿开。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建成后,我及时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素材,然后反复揣摸,选好…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论》是四川大学新近策划并推出的“新闻传播学书系”中的第一本,该书主编邱沛篁教授做过多年的编辑、记者工作,是四川大学新闻系的开创者之一,先后担任过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和新闻学院院长,写过不少优秀的新闻和通讯,有着丰富的采访实践经验。自1981年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开始招生以来,他一直讲授“新闻采访学”这门课程,并出版了多本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专著。其中,1989年出版的《新闻采访艺术》就是其以前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理论总结。1989年以后,邱沛篁开始给硕士研究生上“新闻采访研究”课程,他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后体悟出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方面我是多有教训。刚当记者时下乡采访往往觉得材料差不多了,等回来铺纸写作又感觉材料不够,发现该采的未采,访挖的未挖,不得已再打电话或再跑一趟。一次去围场县采访一个广播电视局局长艰苦创业的事,他谈到隆冬…  相似文献   

6.
要想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就需要有“新闻敏感”。人们常常把“新闻敏感”称为“新闻鼻”,这一比喻,非常贴切,非常形象。“新闻敏感”能捕捉到鲜活的“大鱼”。写出有分量的稿件。1992年8月下旬,我去采访当时的温岭县县长张敬钤,让他谈谈温岭10万农民走向流通领域的情况。采访结束后,张敬钤县长对我说:“你呀,不要光是报道好的。你知道吗,10万农民走向流通领域后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你下去好好调查一下,研究一下对策。”张县长的  相似文献   

7.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9.
36岁的阳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叶祥东,中等身材,憨厚中透出机灵。他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白天,忙于采访,晚上埋头写稿。即便是因病住院期间,他的床头也离不开书、纸、笔。叶祥东信奉“脚板底下出新闻”。为了采访方便,他买了一辆摩托车,哪里有新闻线索,他的“新闻采访车”就出现在哪里。一天,他听说排市后山有个养山鸡专业户的事迹感人,连忙骑车去采访,返回时一只轮胎破了,便推车走了10多公里,到家后连夜赶写稿子,很快见了报。叶祥东说:“搞新闻的人,不仅要练好脚功和手功,还要练好耳功和眼功,善于从‘寻常’中抓住‘…  相似文献   

10.
在我40年的新闻生涯中,应该说“难忘的采访”有很多很多。周总理对记者的亲切关怀,陪郭沫若访问新安江,与苏步青结成忘年之交,以及众多的工农业劳动模范的动人事迹和抗灾中的现场目击等等,都给我留下一个一个终身难忘的印象。这里我仅举一例:采访路甬祥。那是1981年。浙江大学讲师路甬祥从德国载誉归来,获得五项专利,是一位新闻界关注的人物。当时,要采访他的,中央、省市新闻单位有数10家,而他回国后,要立即筹建我国第一个“液压研究室”,加上教学科研,十分繁忙,接待记者与从事专业矛盾很大。路甬祥决定,开一个记者招待会,接待全部来采访的新闻单位的同志。他的这个决定,使我十分为难。在这之前,当时的省委书记铁瑛同志在接见路甬  相似文献   

11.
苦肉计     
我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但记住 了一句格言:“人家把你从前门轰出来,再从后窗跳进去。” 那回去采访刘源,非常想“再从后窗跳进去”。当然,我不可能真的动“跳后窗”的脑筋,具体的做法是等,等在门口,以“跳后窗”那般的执著,我一口气整整等了两星期。 长话短说。我想采访刘源。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人代会上(1988年3月),农民代表们“揭竿而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年仅37岁的他推上了“副省长”的岗位。他是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他是中国最年轻的省部级领导,突如其来的当选使他成了一颗万众瞩目的政坛新星。 得知消息后5…  相似文献   

12.
记者、通讯员采写新闻,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交谈,并随手记在采访本上,似乎是正儿八经的采访了。有人觉得只有经过这样的“正式采访”,才能写出新闻来。其实,好多不错的新闻往往是从“非正式采访”中发现的,有些还是“正式采访”中发现不了的。从不带采访本的闲谈中发现新闻。“记者除了睡觉,都在工作”。平时不露身份,利用坐车、散步、等人的时间与人闲聊,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有一次,我路过一个乡,为了今后采访方便,请乡长把各村书记、村长的名单写给我。他写了好一会,只写出三分之二,又去找秘书帮助补充。我就问:“怎么,这些人你不知道?”他说村级班子刚调整,换了一半人。但我认为正因  相似文献   

13.
姜云斌这个名字,四年前我就早已在军报等报刊上熟悉了。但真正认识他,是在一次后勤新闻报道工作表彰会上,在他的典型发言中……姜云斌千上新闻这一行后深知,后勤单位很少出现值得登报的重要新闻,原样搬来就能上报纸的新闻素材也太少。于是,他便到基层,到生活的第一线去捉“活鱼”。1992年春节前夕,他刚刚从外地采访回到机关,听说后勤军马场两名战士常年居住在荒草野连中,700亩麦子地里只有他两为伴,生活单调且艰苦。耳闻这一消息,他不顾来访归来的疲劳,带着旅途的风尘又匆匆赶上了军马场。采访中他了解到,怀揣驾驶证的小赵常…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5.
初秋的一天,正在某团采访的集团军、师、团三名报道员向我们叙说了宣传股长田兆广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难忘怀──蹒跚学步他引路──某集团军报道员刘福奎如是说1991年底,我还是某炮兵团导弹连一名新兵,田股长在师里当新闻干事。出于对新闻写作的爱好,我训练之余时常学着写些消息、小故事。然而,半年多过去了,报纸h没有用出一个字。正当我准备与新闻“绝缘”时,田股长来团里采访,我拿着一大爆没有发表的稿子去找他。没想到他是那样热情,对我的稿子一篇篇地进行了讲评,最后还挑出三篇消息当面修改,没几天,就有两篇被《前卫报…  相似文献   

16.
1995年新年伊始,康壮志正为他的“中广新闻传呼台”加入全省无线寻呼网奔忙。我好不容易将他拢到,请他就中广新闻传呼台目前的现状等问题接受我的采访。康壮志说,“中广新闻传呼台”是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下属的“系列台”之一,廾台一年多时间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优质的服务站稳了脚跟,闯出了牌子。在武汉地区50多家无线寻呼台中以用户信赖、信  相似文献   

17.
今年4月1日上午,在南中国海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美撞机事件”。事件发生后的当晚,我通过互联网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经海军政治部首长批准,我奉命随中央新闻传媒记前往海南岛陵水机场进行采访。这次采写活动的最突出收获是,初次尝到了学习和运用采访心理学的甜头。实践告诉我:心理学是个宝,新闻采写离不了,特别像“中美撞机事件”这样的重大事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仍然为过不了“采访关”而常常头痛,读了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新闻知识》上发表的《小议采访》一文后,使我寻找到了过“采访关”的答案。以往,由于我没有采访经验,采访时不分工人、农民、军人、工程师……一律采取“提问”的采访方法,把被采访者叫到  相似文献   

19.
王水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张黝黑的脸庞,那是多年来在新闻和事业的道路上历尽曲折磨练而形成的光彩……。1976年12月,王水林由老家湖北入伍,来到了南京军区某坦克师修理连,当了一名无线电修理工,还担任片战一上文化普及课的教员。那时,他用螺丝刀修理无线电!或是站在黑板前讲课的时候,是绝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上记者”的,说来凑巧,还是一位采访他外J战士报道员把他引上了新闻之路。一次,~位报道hi采访了他的事迹后,把写好的稿子拿给他看。他仔g田看了几篇,暗自掂量,这样的稿子自己也能写,别人能当报道员,我为啥不能…  相似文献   

20.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X):50-51
当记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