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由此,中国这个传统诗国里发生了一场诗歌革新的大地震,格律严谨的古体诗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形式较为自由的白话居然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诗的殿堂。从此,中国诗歌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白话诗与文言诗大不一样,人们拿它与古诗相较,称它为“新诗”。随着新诗的出现,与之相应的新诗理论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艾青为中国现代自由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总结自身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诗批评,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同时又不断探寻新诗自身创作及文本规律,关注时代大众的接受意识,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发展的一个高度。艾青的新诗理论以“大众的精神教育工具”说为基准,是一个由诗人“苦役”说、新诗“散文美”和读者接受反“晦涩”三根支柱支撑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3.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运动中,郭沫若的名字和他的诗集《女神》联在一起。当1919年他开始新诗创作,并且陆续在《学灯》杂志上得到发表的时候,他的诗立即赢得了世界读者。日本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说他的诗具有真正的近代情调;也是著名诗人的闻一多说他的诗表现了“二十世纪的精神”;中国现代诗派的著名作家施蜇存说“郭沫若先生的功绩是在建设了新诗的精神”;早于郭沫若《女神》,结集出版了《尝试集》的胡话,与郭沫若第一次见面时自愧弗如地说:“要我们郭先生才是真正的新,我的要算旧了”。1921年9月,郭沫若结集所作新诗为《女神》出版,他立即成了国内青年狂热崇拜的对象。《女神》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旧的彻底破坏,对于新的大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语言以“辞藻的繁富”著称,闻一多以“字句锻炼的精工”著称,而朱湘则以“善于融化旧诗词”和“音节的调谐”闻名。“新月”诗人通过语言的“辞趣”追求和“融化旧诗词”等方式,对新诗语言美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这种语言美追求是针对初期新诗的“大白话”的弊端的实验,昭示了汉语诗歌写作在语言上的一种变化,即以“大白话”为特征的俗的方向向“雅”方向发展的变化。与此相一致,在审美表现上,“新月”诗人则不惧戴“型类混杂”的帽子,善于吸收其他艺术的表现方法,丰富了新诗的审美艺术,又以含蓄美追求为诗歌创作的目标,使诗歌创作成了真正的“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散文史、杂文史、戏剧史的著作出版了不少,而研究现代诗歌史的著作还不多见。苏智华编著的《中国现代新诗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为有志于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的同志开辟出一个思维空间,提供了一个参照物。有的文学史著作侧重于历史事实的叙述,有的侧重于作家作品的评析,而该书则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作者在深入研究原始史料的基础上,把“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这30年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全过程分为“尝试期”、“初步繁荣期”、“徘徊期”、“发展期”、“扩展期”、“倾斜期”、“过渡期”等7个历史阶段,设专章进行论析,而每一章又包含着新诗运动、重要诗人、诗坛评述3个层面。这样,以新诗发展的历史为“经”,以诗人及其作品为“纬”,从纵剖面和横断面的结合上来阐述新诗发展的历史,既比较准确地把  相似文献   

7.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1950年代几次新诗形式大讨论的背景之下,卞之琳于1953年中国作协组织的讨论会上首次系统提出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后以《哼唱型节奏(吟调)和说话型节奏(诵调)》为题发表于《作家通讯》.尽管卞之琳的新诗理论直至1980年代才渐臻成熟,但此次发言已然搭建起卞之琳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框架.他以"顿"为核心,区分了新格律诗的两种...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白话”是加工过的口语,甚至有欧化倾向,但由于新文学家“言文合一”的强烈意愿及创作实践,使得白话仍具有鲜明的口语特征。而“语音”与肉身及心智有直接、内在的关联性,比“文字”更切近艺术本质。语言口语化,除了生动、形象之外,还能增强现场感、亲在性。从胡适“放脚鞋样”到戴望舒的“语吻美”,从非非主义“打开肉体之门”到于坚的“诗言体”,再到“下半身写作”,新诗在白话、口语的道路上,与“肉身”产生隐秘纠葛。现代汉语的口语属性,容易发展成自由体新诗,格律体新诗的发展注定更加艰难。诗语口语化,看似与诗学之道反向而行,实则体现破旧立新的艺术规律,颇具“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精神。  相似文献   

10.
劳辛,1914年生,广东合浦(现属广西)人。毕业于中山大学。40年代在上海与重庆的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新诗理论批评文章,后编成《诗的理论与批评》一书,1950年11月由上海正风出版社出版,列入“人民诗丛”。新中国成立后组织过“上海诗歌工作者联谊会”,并任主席,积极开展并推进诗歌朗诵工作,举办诗歌朗诵训练班。他还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及诗歌组组长、《人民诗  相似文献   

11.
谢冕同志在《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极限与选择:历史积淀的导向》等一系列论新诗潮的文章中认为:中国现代诗歌在向当代的过渡中,由于多种历史原因,造成了五·四新诗传统的断裂现象,他论证的支点是“新诗改变了五·四时代的开放体系”,认为“新诗艺术的模式化宣告了艺术的倒退、新诗由于自身的变异而宣告了发展的极  相似文献   

12.
李金发及其诗作的异质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年代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新诗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李2020金发的象征主义诗作与诗人当时身处的异域思想文化环境直接相关,诗人“接受”象征主义的特殊方式,决定了其意识和观念的异质色彩,也决定了他作为新诗现代主义发展进程中不能无视的一个链环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 ,艾青以其独到的审美理念以及创作风格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他打破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概念化、公式化的模式 ,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新诗艺术 ,完成了中国新诗史上中西文化“综合”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我校始建于1986年9月,先后开设有诗词、书法、国画、花卉、卫生保健、老年体育、时事政治、法律、家庭教育和音乐舞蹈等课程。1994年秋季,我校发动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对贯彻“学为结合”的施教方针,作了一次全面追踪调查,写成五篇调查报告: 报告之一以“老马有情歌后秀,新诗着意咏今时”为题,介绍了诗词班的“学为结合”情况。该班已办15个学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他们的作品已走向社会,在全国及各省、市、地、县的64种刊物上发表了千余首诗词,二是他们坚持了“二为”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诗的发韧时期,白话的选择和使用是一种富有意味的重大历史举措。白话的接受,一方面是环境的外在驱动,一方面则因缘于当时汉语诗歌本身的实际情形。它使汉语诗歌实现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过渡,但与此同时,它也为汉语诗歌的发展带来了种种问题,从内在制约了后起诗人为新诗的发展所做的种种努力。所以,如何创造一种如周作人所言的“把中国文学固有的特质因了外来影响而益美化”的既“融化”而又“独创”的新诗语言,便成了新世纪的中国诗人们需要认真思考并探索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诗研究中,诗人的业余雅好与诗歌创作的关联研究未得到充分重视。郭小川不仅是享誉中国当代诗坛的政治抒情诗人,更是一位痴迷戏曲和戏剧的“戏迷”。看戏不仅是郭小川“借戏浇愁”缓释压力的别样方式,也是其美学趣味重塑与诗学理念更新的潜在影响源,这种业余雅好有效地促进了作家文体互渗意识的自觉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郭小川看戏过程中生成的强烈代入感反哺于诗歌创作,他将自我复杂多端的情思投射到诗歌书写对象之中,重新锻造诗歌的情绪力量和恢复诗歌丰沛的生命元气,同时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情达意方式和舞台空间设置,以及中外话剧创作中抒情主体的“面具化”和异质冲突的结构方式,为其诗歌写作技艺创化革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资源。他的长篇叙事诗呈现中国当代新诗戏曲与戏剧化的另一种面相,构成了中国“戏剧化”新诗实践脉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中坚分子和代表诗人。他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概括地说来:第一,他自觉以诗歌为武器配合现实斗争,反映了农民的痛苦斗争,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第二,他有意识地提倡诗歌大众化,促进了诗歌与群众的结合,为探索新诗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可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刘半农是扬鞭跃马、冲锋陷阵的赫赫有名的闯将。刘半农一生经历比较复杂,总的看来,“是战斗过来的。”他对新文学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文学革命”论争、战斗性杂文写作、新诗革命的理论建树及创作实践、外面文学的翻译介绍、民歌整理及研究等等。其中,以新诗革命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刘半农在新诗革命中的理论建树和创作实践,在文学革命的发韧时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它对今天的新诗建设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对于刘半农在文学革命运动中的贡献和他应有的地位,文学史上还没有给予足够公正的评价,而且由于他的前后经历比较复杂,以至对他的评价也还有些是非不清的地方。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刘半农,恢复刘半农先生本来的历史面目,已成了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新诗理论及创作的考察,阐明他的诗歌创作倾向,以期达到正确地评价刘半农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大都将“九叶”归入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范畴, 但也有的诗论家、诗人( 包括“九叶”诗人) 认为“九叶”诗派更多的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从新诗现代化与现代主义, “九叶”诗派在艺术上对现代派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吸收, “九叶”诗派在思想内核上与现代主义的本质区别, 以及“九叶”诗派为深化发展现实主义所作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就看,现实主义的天空将永远闪耀着九颗“严肃的星辰”。  相似文献   

20.
《死水》创作至今整整六十周年了。 虽然诗人闻一多早离开了人世。然而作品却不朽地镌刻在人民的生活中。人们不断地传诵、研究。它那强大的艺术生命,象一颗明珠,一真闪射出醉人的光彩。 《死水》的产生、标志着“五四”开拓的新诗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古诗词能达到的高度白话新诗同样也能达到。而且,它不仅具有古国的土色,还具有外国的异香。从形式到内容都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