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艺术渊源上考察,郭沫若散文诗的刨作是吸取了泰戈尔、波特莱尔、列那尔、屠格涅夫等外国诗人的诸多营养,并借鉴了其艺术表现方法的。从诗人表现永恒的主题和运用象征主义艺术表现方法这两个层面上比照、分析屠格涅夫和郭沫若散文诗中某些同类型的作品,可以看出后者不仅从前者那里吸取、借鉴了些什么,而且在艺术上做出了个人独特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我并不想把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置于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之上,因为这不是事实,自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对郭沫若小说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观念与作品实际以至作家的审美追求“错位”的现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再现论”的小说创作论来评价以“表现说”为其理论基础的小说创作;以传统的叙事型的小说模式来要求现代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浪漫主义的作品。其结果,不但压根儿抹煞了郭沫若抒情小说的基本功能和艺术特征,而且更甚者还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郭沫若的笔太直,不曲,所以他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  相似文献   
3.
当文明发展进程中新的进步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时,总会有几十个杰出人物以一两个天才人物为中心应运而生,几十个杰出人物只能把社会思想表现出一半,而一两个天才人物却能把这种思想完全表现出来。——泰纳:《英国文学史》任何一种新文学、新艺术的产生都是有一个历史的过程的。从清朝末年黄遵宪、梁启超诸人倡导“诗界革命”、“小说革命”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抨击时弊、揭露社会黑暗、鼓吹反清革命的所谓新诗歌、新小说的出现,这在我国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链条上无疑是重要的一环;但在那个过渡时期,既未产生过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全新意义的新文学、新艺术,也未产生过能够把变革期中的“社会思想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问世以来,围绕着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问题,许多文学评论家、文学史研究者曾发表过不少意见,对于我们认识阿Q这个典型人物,给予过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但是有些论点,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有的认为“‘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有的认为《阿Q正传》是“描写中国民族的灵魂”,阿Q的性格特征是“自大”、“卑怯”、“善变”、“自欺”。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的认为“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人鲁迅和郭沫若几乎在相同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都写过一些历史小说。鲁迅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历时十三年,先后写了八篇历史小说,名曰:《故事新编》。这些作品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自选集·自序》)。鲁迅对历史题材,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为了突出其针砭现实、讽刺世俗的意义,鲁迅还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引入历史题材,并称它为“油滑之处”(同上)。这些鲜明的特点构成了鲁迅的历史小说前后一致的、新颖独创的艺术风格。郭沫若从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三六年,同样经过十三年的时间,先后写了九篇历史小说,后收在《沫若文集》第五卷中。他曾经说过:“关于秦前后的一些历史人物,我倒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受外国诗人的影响较多,而德国诗人歌德对他的影响最深、持续的时间最长。郭沫若翻译《浮土德》第一部至第二部之间近30年时间,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其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为:第一个阶段是崇拜、翻译和介绍;第二个阶段是“扬弃”,即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个阶段是借鉴和创造。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散文史、杂文史、戏剧史的著作出版了不少,而研究现代诗歌史的著作还不多见。苏智华编著的《中国现代新诗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为有志于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的同志开辟出一个思维空间,提供了一个参照物。有的文学史著作侧重于历史事实的叙述,有的侧重于作家作品的评析,而该书则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作者在深入研究原始史料的基础上,把“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这30年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全过程分为“尝试期”、“初步繁荣期”、“徘徊期”、“发展期”、“扩展期”、“倾斜期”、“过渡期”等7个历史阶段,设专章进行论析,而每一章又包含着新诗运动、重要诗人、诗坛评述3个层面。这样,以新诗发展的历史为“经”,以诗人及其作品为“纬”,从纵剖面和横断面的结合上来阐述新诗发展的历史,既比较准确地把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在“诗的觉醒期”曾先后接受过美国诗人朗费罗、印度诗人泰戈尔、德国诗人海涅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有深有浅,而且往往表现为“单体影响”或“综合影响”的形态。无论“单体影响”还是“综合影响”都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而“综合影响”又是以“单体影响”为基础的。通过“单体影响”与平行比较、“综合影响”与交叉比较两个视角、两种方法的考察,既可见出郭沫若在“诗的觉醒期”所接受的外国诗人的影响,又可论定郭沫若在新诗创作上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9.
《沫若自传》长达百余万言,确属鸿篇巨制,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中还没有过第二部象这样卷帙浩繁的自叙传性质的作品。郭沫若能写出这样卷帙浩繁的传记文学作品,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对中外文学遗产的继承、借鉴和吸取而言,我认为一是继承、革新和发展了我国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二是受了外国传记文学特别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作家卢梭的《忏悔录》的影响,并借鉴吸取和创造性地运用了它的某些表现方法,从而扩大和提高了传记文学的容量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从1914年接触泛神论哲学,形成自己的泛神论思想,到1926年南下广州参加北伐之前,彻底抛弃泛神论思想的唯心观点,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改造了泛神论思想的唯物观点,确立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基本上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把他这个阶段的文艺思想,称为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在这个阶段,郭沫若除以主要精力从事诗歌、小说、历史剧的创作外,同时还对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