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娅 《学子》2013,(5):84-85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没有多少灵性、悟性,究其原因,这都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激活语感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  相似文献   

2.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情感、内涵极为丰富的文章。为了让学生挖掘出蕴藏在作者、文中人物及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感,教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并在感悟达到高潮时,通过进一步巧妙而富有智慧的点拨,使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源泉源源不断地涌出。教者的这一做法让我深刻地领悟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巧妙点拨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情感效应。  相似文献   

3.
一、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巧设情境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情感真挚,也是作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格魅力及其独有的人生感悟都会灌注到他的作品里面.因此,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和一位思想丰富的伟大人物对话.这种对话就贯穿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用作者和有关的一些名人来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意,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且也可以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利用课文作者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意,不能只是局限在讲解课文之前,而且应该贯穿课文讲解的整个过程.一般的教学过程是在讲课文之前对课文作者进行一些介绍,然后进行课文学习.  相似文献   

4.
《她是我的朋友》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血,挽救了同伴垂危的生命。课文的情感非常强烈,作者着重通过人物的神情和动作的描写,反映了人物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把着眼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难句、新词。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可如此设计:  相似文献   

5.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表达方式极富特色。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是紧密联系生活,以一篇篇的课文为“例子”,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文学修养,锻炼人文精神。这一篇篇的课文。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深刻的人生体验。因而,中学语文教学是极富情感的,不能机械地照本宣科,“万曲不关心”——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富有情感的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使学生恹恹欲唾;应该注意把情感因索和智力因索结合起来。有意地创设一些课堂学习情境,“一曲动情多”——善于沟通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心弦,使学生存和谐的课堂学习中,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深入理解教材,兴趣盎然。热情愉悦地去学习。  相似文献   

7.
《登山》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列宁为了看日出,不畏艰险往返两次走山路的事,通过这件事说明列宁随时随地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注意运用“一边读、一边想”...  相似文献   

8.
一、说教材 :夕照》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它通过对夕阳西下景象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对夕照独特的观察和感悟。本单元的训练目标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边读边想 ,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体会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感 ;注意在观察景物、表达顺序和用词造句上的特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本课之前 ,学生已从《海上日出》一文的学习中 ,了解了有关的要求。(一)针对课文特点 ,在第一课时初步疏通课文 ,了解全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一般水平和新课标要求 ,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9.
顾扬 《文教资料》2006,(3):177-178
《小足球赛》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图画、课文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的一场小足球赛。全篇没有直接描写比赛你拼我抢的场面,而是透过贯穿全文的小守门员等的动作神态描写,可以想象出球场上精彩、激烈的一幕。课文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感受足球赛的精彩,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片段:(在学生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足球赛的精彩激烈的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师: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小足球赛》,可你们知道吗,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题目是《小…  相似文献   

10.
1.学习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学习文章通过细腻刻划人物心理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情分析 课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述,跳跃性较大,再加上人物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有些难理解的,可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有些跳跃性较大的“空白”,可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动笔写一写。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第八册中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学习这篇课文,要使学生了解作者在路上和双龙洞的洞口、外洞、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而不仅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而且知道是怎样有次序地讲清这些内容的,还要体会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叶枫 《黑河教育》2011,(3):23-23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事。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擦火柴”和“冻死街头”两部分,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朗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激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相似文献   

13.
<正>《巨人的花园》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奇妙的童话”,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这篇童话的奇妙并不是从巨人有什么超能力进行描写的,而是着重围绕“花园的变化”“巨人的变化”两方面来凸显童话的奇妙和表现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教学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从童话的文体特点、语言特点入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入境、入文、入心。学生在童话的花园里徜徉,可以使学生对童话的主题、人物、场景等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与体会,感受学习童话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这篇看图学文,包括两幅彩图和一篇课文。图画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第一幅图是眺望佛香阁所看到的景色,第二幅是颐和园的全景。课文内容是作者按游览顺序描述颐和园的景致。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和叙述的方法。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激发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热情。2、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耸立”隐隐约约”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按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课文是怎  相似文献   

15.
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纯真的散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生动情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和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呢?下面就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为例谈点粗浅体会。《桂林山水》是小语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作者通过描写桂林水和山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在讲这篇课文时,从导语入手,图文结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的美,感受了祖国语言的美,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的人物主题单元。本组四篇课文,四种文体,单元组材可谓丰富多样。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为最后一篇,而且是自主阅读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语文学习要素有总结提升的作用。在阅读中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回溯前三篇课文和查找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使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本领,本文就此说说几种创新学习的方法。一、归类组合法在语文课本中,有好多课文都是可以归成类别的,如歌颂伟大人物的,抒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寓言类的,写小动物类的等等。把同类的几篇课文组合在一起学习的方法就叫归类组合法。如《桂林山水》、《林海》、《五彩池》三篇课文都是属于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将这三篇课文采用组合学习的方法来学习,通过初读课文、研读课文以及美读课文等几个环节,仔细品味这几篇课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9.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渎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课文。文章通过对一座海滨小城美丽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受到美的熏陶,并从中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