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岁前,中国的孩子在认字,美国的孩子学会扔尿布;3岁时,中国的孩子背唐诗,美国的孩子学习扔垃圾、整理玩具……近日,一份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引发争议,部分专家感叹,中国家长包办一切家务,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德育》2012,(9):75-77
自主决定,指家长凡事多与孩子商量,最后由孩子决定。当孩子的意见与大人相同时,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他们自己的主意;当孩子的意见与大人不同时,家长要通过讨论分析,帮助孩子正确选择,而不是强制孩子盲从。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曾说:“要当老师,先学会当孩子。”孩子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看到他们真实的也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有变成孩子才能将教材童化、趣化、活化,才能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他们接受。只有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以孩子的视角读课文,品字词,孩子们才会畅谈所想,无拘无束。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和无数名人成长的历程充分证明:让孩子从小广读博览,诵读千古美文,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是丰富孩子文化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当孩子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美文,当孩子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孩子的气质,孩子的谈吐,就会慢慢地变得高雅起来,孩子的读写能力,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就都有了一个扎实宽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于低年级学生“学习惰性”成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年级的一些孩子学习参与度不高,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惰性”。这一类现象发生在很多家庭,甚至是家教“到位”的家庭。通过调查分析及个案的研究,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1)自由充分的实践体验活动是促进孩子积极思考,让孩子有东西好说的基础。(2)自由宽容的氛围促进孩子的交流与表达。孩子的不愿意表达是由成人造成的:其一,家长缺少倾听孩子表达的耐心,变相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和权利,是孩子失去表达的欲望。其二,对于孩子表达的事件和观点,家长们往往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于孩子。一是造成孩子对自己今后的表达心存顾虑,我的想法说出去别人怎么看?二是你不听我的,我干嘛要听你的,埋下不会倾听的祸根。(3)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思考。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告之等方式把成人的认知结论强加给孩子,自然而然地剥夺了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导致孩子今后碰到需要思考时,就等待,等待一个告诉他结果的声音。因此,信赖孩子,减少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干预,是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6.
《人生十六七》2011,(9):31-31
现代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苦恼孩子的成绩,为孩子创造能力所及范围内的一切条件,但是却少有父母关心孩子一辈子的“理财教育”。多数父母会认为,等孩子年纪再大一些,再来和孩子谈谈理财问题,认为让孩子太早接触金钱不是件好事。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提起关于钱的问题,父母往往会斥责:“问钱的事情干什么?”甚至有的父母向别人炫耀:...  相似文献   

7.
当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家长、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普遍性问题,孩子从刚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家长就编织着一个五彩的梦,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高水准地再现自己。但是,怎样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呢?一、理解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想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必须首先理解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而要尊重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讲究同孩子说话的技巧,善于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同孩子谈话。现在我们许多家长碰到一起,只要一谈起孩子的事,很多家长都是牢骚满腹,说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8.
理论上讲,每一个稍微懂点儿童教育学的人都清楚,我们不应该由于孩子一次、两次的考试失败,就影响到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就影响到给孩子的爱,而是应该坚持不受影响地继续信任孩子、关注孩子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9.
萧洁 《家庭教育》2010,(1):26-27
换牙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也是孩子的一次成长蜕变。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牙齿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关心体谅这一阶段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曹秀玉 《辅导员》2010,(12):40-40
现在社会流行着一种说法:“我们吃了苦,不能让孩子再吃苦,我们没有的要让孩子有,我们亏了不能让孩子再亏了。”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苦”,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不惜重金为的是能给孩子提供锦衣玉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许哲斌 《广东教育》2009,(12):36-38
一、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3题。 天才 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订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12.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遭受挫折,身为父母,不一定要事事都为孩子代劳,帮孩子“排忧解难”。引导孩子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然后让孩子自己学着去解决问题,或许对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2009,(1):9-9
“孩子营养不良怎么办?”爱子心切的家长一听到孩子营养不良,就慌了神,急忙想着为孩子选择营养品,可该不该给孩子吃营养品?又该怎样为孩子选择适合他的营养品呢?  相似文献   

14.
蔡静 《学苑教育》2012,(19):72-72
爱是一种情感,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是促使内心完整的力量。父母爱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需要去满足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不管家境如何,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该教孩子些什么?幼儿园到底应该教孩子些什么呢?作为孩子家长,我认为有以下内容。一、品德教育孩子进入幼儿园,心灵是一张白纸,认知水平还相当低下,教育孩子的首要内容应该是品德教育。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教育孩子怎样做好孩子,让孩子能够明辨...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之友》2014,(1):33-35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那些家长以粗暴的方式教养孩子时,爱的温暖、家的温馨也就离开了孩子,留给孩子的就会是粗暴处理问题的方法经验,攻击他人也就慢慢地变成了孩子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在最初实施攻击他人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有效制止而采取默然认可的态度。或者孩子打完架后,若赢了,则夸奖孩子好样的;若输了,则教育孩子“要先下手为强”“要厉害点”等,都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因此,要避免学生攻击行为问题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就必须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导甚至干预。  相似文献   

17.
大多父母教育聋孩子时,不会像教育健听孩子那样严格。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致聋是自己的原因,对孩子一味溺爱;一些家长和孩子沟通有困难,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每天只有几句简单的日常对话。在这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奉献、自己索取乃理所当然,进而没有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8.
在很多父母眼里,厨房不是孩子应该经常踏足之地。孩子小时,父母担心安全问题,孩子大了些,又觉得孩子在厨房碍事。即使有些孩子做家务,也不过是收拾收拾碗筷,用微波炉加热一下食品。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2009,(7):16-17
杭州读者小马问:“暑假到了,孩子心里特别高兴,盼着能在暑假里出去玩。我想让孩子痛快地玩玩,又想让孩子补习一些课程,但孩子不满意。请问一下,其他家长都是怎样指导孩子过暑假,让孩子既感到快乐幸福,又不白白浪费时间呢?”  相似文献   

20.
花开有声     
周红 《家庭教育》2008,(5):16-17
家长朋友们,“示爱”是父母、孩子间必不可少的亲情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喜欢观察周围的家长和学生,我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问的密切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喜欢用什么方式对待孩子就用什么方式;也不要拔苗助长,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更不要认为父母和孩子交往是没有必要的,沟通交流是在浪费时间。在这里,你们可以读到我们杭州天长小学三(3)班孩子们和家长的对话。在给孩子一个充满笑声温馨的家的同时。爸爸妈妈们,请停下手边的事,耐心地听听孩子的心声,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孩子。——摘自周红老师的《班主任手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