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的诗歌,凝结在其中的山水情结是理解他的诗歌的关键。成长于四川,漫游长江南北,诗仙用心在歌颂长江的山水风物,也唱响了他深沉、奔放的爱国之曲。  相似文献   

2.
李白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他一生诗思敏锐,创作繁富,巨制名篇,传播中外,震动古今。自然山水陶冶了李白的情愫,李白也赋予自然山水以性格和力量,他虽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其山水诗中不乏豪迈、大气、雄奇、苍凉之作,堪与历代山水名家媲美。本文以李白山水诗篇为例,浅析其山水诗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李白生于盛唐道风炽盛之世,深受道文化的影响。他一生漫游天下,周览名山大川,留下大量山水诗作。这些多姿多彩的山水诗作,既与其个人桌性、际遇相关,更孕育于时代的道文化氛围。本文主要从李白山水诗的自由精神和宇宙境界浅析其道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李白现存诗歌中,200多首写月意象。这些咏月诗不仅表达了李白对月亮的钟爱之情,还使月亮被赋予了深层次和多角度的精神内涵。首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固有情结;其次,赋予月亮孤寒高远的精神品格,同时用这种精神品格象征自己;再次,借咏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思之情;最后,月亮还是李白的情感归宿,寄托了他对人生宇宙的无尽思索。  相似文献   

5.
送别诗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安二年为界,李白早期的送别诗多用格律体,写得明朗单纯,侧重于叙惜别之情;后期的送别诗则采用了不少歌行体,在情感的表现上要丰富复杂得多,另一方面,虽然他与王维、岑参等诗人共同反映了唐朝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但李白的送别诗在情感表现、意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6.
唐宋山水游记以柳宗元、苏武、陆游为代表。柳宗元为中国文学史公认的山水游记开山之祖,他再现山水胜景;苏轼则淡化自然山水,强调表现自我感受;而陆游的山水游记则处处留连的是一系列浸透文化意识的人文景观。唐宋山水游记的这三种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7.
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引出了作者浓浓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亲友的想念;当然,经我们仔细地品析也不难看出作者对月亮(尤其是故乡之月)的爱恋,也让我们领略了作者独特的恋月情结。  相似文献   

8.
山水是古代诗人的生命绿色;山水以母亲般的怀抱,为古代诗人的本性复归提供了最安适的栖居之地。李白是一个把山水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融合到极致的诗人。他将盛唐精神贯注于山水,创造性、个性化地刻画山水,扩大与丰富了山水意象,为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走近李白     
读李白的诗,常有种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之感。感动于他那集侠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诗人等一体的富有传奇的一生;感动于他那天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梦幻现实无不触及的文字;感动于他那挟天风海雨,发无端之想的诗句.读他的诗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洒脱不群、自由浪漫的李白。  相似文献   

10.
李白与王维山水诗艺术特色比较谈王建新李白和王维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诗人。他们都写出了大量优美的山水诗,王维还被称为山水诗人。李白的山水诗以他的浪漫主义,即豪迈的气势、超现实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著称于世;王维的山水诗则以他的诗中有画、恬静新雅取胜。两位诗人...  相似文献   

11.
<正>古语虽存之,今学却难解。诗歌如此美妙,许多同学们想起来就瑟瑟发抖。如何赏析诗歌才有趣呢?请同学们往下看吧!一、古典诗歌言志缘情传统“隐逸诗人”陶渊明总是一副醉心田园山水的模样,他于东篱下采菊花,倏忽南山便出现在他眼前,这是怎样的悠然淡泊啊!陶渊明以诗来阐明他热爱田园之志向。李白给孟浩然写:“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来表达钦慕之情。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作品中胎记般不可磨灭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对故乡故土的眷恋与追慕;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与坚守;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依,并贯穿于他大半生的创作之中。其用心编织而成的“中国情结”,将作者眷恋祖国母亲之心与母亲思念儿子之情不可分离地紧紧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在巴蜀文化、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多重浸润下,李白将扬马以来对自由精神的追寻推向了高峰。李白既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中吸取养分,又能离旧格而去之,为文重意,尤至于神,而当神与酒会,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豪放纵逸,自由自在。终其一生,李白的济世之志从未改变。同时,他又不违本性,继承并发扬了游士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平交王侯,戏万乘若僚友。因为李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的诗歌总能从深沉的悲感之中见出乐观与豁达。面对难以排遣的苦闷,李白也曾一度悲愤、茫然和徘徊,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悠然自得,在山水和诗酒之中任意陶醉,在自由和欢愉之中静待时机。他的全部诗歌,都是让我们珍视今天、相信明天。李白确实是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4.
打开大唐的诗库,李白的诗篇超凡脱俗,他的许多名篇都离不开山水,而山水的灵气和大气就是李白的诗魂。可以说,没有山水就没有李白的名诗和名气,也就没有浪漫的李白。大唐繁荣昌盛,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李白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尽情地漫游。李白借助山水抒发了豪情和壮志,排遣了郁闷和孤独,表达了乡思和友情……李白生在唐代,他没有白活,他用浪漫的足迹把大唐的山水都写成了千古流芳的好诗,辉煌了中国的诗坛。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唐代以后,都有特殊的内涵和魅力,而其山水诗更是古今历来山水诗中的奇葩。李白写山水诗并不单纯写山水,他的山水诗豪放浪漫,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他的山水诗景含情、诗言志。其中诗言志部分又从壮情怀天下,柔意儿女长,总析李白佳作;入无清明无以施志,寄情山水凭吊伤情,展李白治国之志;出则堪忧意欲济国,虚实相生山水田园,现李白忧国之思三个方面体现了其思想经历和心路历程,表现了这位壮游的谪仙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6.
旷世奇才苏东坡在一生中吟咏山水的诗词难以数计,赋写山水的文章大都脍炙人口。苏东坡与山水的情结为何如此厚重,归根结底,源自于苏东坡乐山乐水的先天禀赋。他在黄州期间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常放浪山水,以嬉水为乐,他还辨水、论水、铭水,天天饮用长江之水,真可谓与黄州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山水学在中国古代学中占有重要席位。中国山水学的兴盛发达,与中国人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关系密切,可以说,“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中国山水学发达之酵母。而中国人士大夫追求个性自由精神解放的隐逸情结则与最纯净的山水学一拍即合,隐逸情结对中国山水学的发达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山水学的发达兴盛原因众多,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人士大夫的隐逸情结是其中最趋本源的两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在李白故里江油市,李白文化在儒家庙宇、佛寺、道观等处都有影响痕迹。这是故里人们自古以来通过民俗信仰表达对诗仙李白的崇敬之情。这些寺庙观宇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有关部门应对这些寺庙观宇进行保护与开发,并将其纳入李白文化旅游路线规划。这对江油市打造以李白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城市,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意义。这些寺庙观宇实际具有了从民俗学角度传承李白文化的功能。由此引发我们对当下江油市文化教育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精神的体现。绝句《望天门山》作为唐代山水名作,反映出李白独特的文化个性,也代表着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诗人以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天门山的动态、雄奇之美,寄寓了主体崇尚自然的性情和炽热的人间情怀。对山水的痴迷、游览和刻画是李白一生精神活动与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在诗中,自然被李白生命化、艺术化,具有了崇高美,展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与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以《尧典》为代表的诗学时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言志”时代。《舜典》之“言志”产生于祭祀过程.“志”指一种宗教文化情感;春秋时期“道志”诸说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际氛围,“志”一般指称人的世俗文化理念。“志”的指向主要在群体,在他者;但这并不是说“志”排斥主体之情,“志”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