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让学生语言的表达训练更有实效,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一个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完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第3小节后,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咯咯,咯咯,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还会领着盲婆婆走到哪儿?盲婆婆又会看到什么?学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盲婆婆,歌声会领您走进花园,让您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歌声会把您带回故乡,让您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相似文献   

2.
师: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会带着她到哪里去,让她看到什么?请仿照课文的句子样式,试着说说看。生:盲婆婆,歌声会带您到大街上,让您看到可爱的猴子。生:盲婆婆,歌声会带您到动物园去,让您看到漂亮的孔雀。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让学生语言的表达训练更有实效,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一个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完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第3小节后,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一个教学片段。师:咯咯,咯咯,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还会领着盲婆婆走到哪儿?盲婆婆又会看到什么?学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断一】师:自己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这只蝈蝈不但漂亮,还会唱歌呢。生2:我读了“婆婆,婆婆”,感觉那个小朋友给盲婆婆送蝈蝈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他想现在盲婆婆不孤单了。生3:我知道了这个小朋友在放假的时候经常陪伴盲婆婆,给盲婆  相似文献   

5.
<正>一、说课内容本次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诗共4小节,课文根据诗的内容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我"送蝈蝈给盲婆婆:另一幅是盲婆婆倾听蝈蝈的歌声,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以达到增强直观、  相似文献   

6.
学习《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的生字时,我照例让学生谈谈自己记忆字形的方法。生:"您",上面是"你",下面是"心"。(学生说得对,不过感觉少了点什么。)师:这个"您"字,为什么下面有个"心"?(他答不上来,我便把目光转向大家。大家看着我,用心想着。)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上的一首诗,它富有浓浓人情味,烈烈生活情,全诗有两条线:明线:叙事线——送蝈蝈";暗线:情感线——献爱心,教学本诗,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2.情感目标:让  相似文献   

8.
<正>《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以儿童的口吻叙述,诗句清新、自然,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儿童情感。全诗虽无"爱"字,但却令每一个小读者自然地走进爱的主题,从文中充满童趣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一名天真纯洁的儿童对盲婆婆那纯真的爱,具有真切、深刻的教育意义。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童趣,充分展示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基于我对文本的理解,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和虫虫们一起玩。这不,我已经用麦秆为蝈蝈编织了一个“家”。傍晚,蝈蝈们的“歌声”可欢快了,顺着“歌声”寻找过去,瞧,草叶上有一只碧绿的大蝈蝈正在“唱歌”。我屏住呼吸,轻轻地一伸手就将蝈蝈扣入掌心把它送进了笼子里。回到家后,我把蝈蝈笼挂在了屋檐下。听着蝈蝈的叫声,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蝈蝈是怎样唱歌的呢?为什么要唱歌呢?这对我来说真是个谜,通过长时间仔细观察,我发现了蝈蝈会唱歌的秘密。原来蝈蝈的“歌声”不是从嘴里发出来的,而是翅膀摩擦发出的声音。它的发音器官位于翅膀基部,结构比较简单。雄性蝈…  相似文献   

10.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儿童叙事诗。它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关心他人的好思想。其中,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 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首儿童叙事诗.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分别用了四个"婆婆"和"您",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教师出现失误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巧妙地把握这些失误,如何灵活地驾驭这些失误,让失误生成甚至升华为精彩。一位教师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在范读时出现了一个细节性的失误,把"提"误读成了"捉",当学生提出意见后,这位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不仅重新读了一遍,而且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巧妙地  相似文献   

13.
陈凤娟 《考试周刊》2014,(99):45-4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有趣的儿童诗,全诗紧扣"送"字,描绘了小男孩送蝈蝈给盲婆婆的情景,通过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及蝈蝈"咯咯"的欢唱,塑造了一位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的少年形象。因为教研活动的需要,作者连续在三个班级教学此课,其间对课文的把握不断深入,发觉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读教材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此诉诸笔端,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4.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把自己用卡纸做的一只蝈蝈送给了朗读最好的那位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读得好老师教你画蝈蝈,你就可以自己画一只绿色的蝈蝈了。”我本以为这样  相似文献   

15.
总体而言,儿童诗教学是少不了朗读、领悟和想象等要素和环节的。笔者曾以《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为例,对儿童诗教学中的朗读、领悟和想象有如下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庄周燕 《教育现代化》2005,(12):119-119
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什么样的感受.对学生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过去我从未考虑过这些问题,直到有一次小测验结束.我让学生每个人写感想及对老师的建议.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对您的教学我没什么意见,我觉得您的课上的很好.唯一的缺憾就是您上课太严肃了。其实您笑起来的样子挺可爱的,如果您以后能多一些微笑.我想您会把数学课上得更好。”其实,不止这一个人给我提出这样的建议。我看后心情既激动又沉重.没想到这些细节学生观察得那么仔细。能给他们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后来我静下来思考.教师的微笑在教学中到底有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文识字"教学模式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提倡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理念,就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结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教学,探讨随文识字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在领略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三自然段的优美意境后,老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小男孩把手举得高高的,小脸涨得通红。老师摸着他的脑袋说:“你这么急切地想读,就来试试吧!”小男孩摇头晃脑地读起来,读得还真有感情,可就是把“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中的“您”读成了“你”。同学们指出后,老师让小男孩再读一遍,可连续读了三遍,他还是读成了“你”,班上的同学忍不住都笑了。小男孩的嘴巴瘪了,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一个快嘴学生大喊一声:“于晨威哭了!”顿时,教室里静极了,那个名叫于晨威的小男孩的抽泣声显得格外清晰。老师关切地注视…  相似文献   

19.
在观摩一堂《月光曲》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教学片段给了我许多的启迪,感触颇多。教学片段之一:教师出示语段———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激动地说:“①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议这段话后,随即安排了引读的环节:盲姑娘激动地  相似文献   

20.
听,隔壁又传来一阵阵"歌声"。哦,原来是爸爸在打呼噜呢!你别说,爸爸打呼噜还真像是在唱歌。一听到这"歌声",我就会哈哈大笑,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把爸爸的呼噜声录下来,让他自己也听听他这位"音乐家"的"作品"。说干就干!我拿起前几天刚买的录音机,把爸爸的呼噜声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