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认为 :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学生学好一篇课文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上得好坏 ,也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 ,教师认真上好了语文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就能很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强语文意识。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研究人员更要重视语文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然而 ,近些年来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被忽视了 ,从上至下 ,从全国各地的“赛课”、“教研课”、“示范课”等等看来 ,绝大多数是课文的第二课时 ,即分析课。似乎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上得好不好 ,不那么重…  相似文献   

2.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更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义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第一课时如何设计才能取得高效呢?  相似文献   

3.
张婷凤 《考试周刊》2011,(68):52-53
目前.小学语文第一课时应达到的目标可用三个问题概括:生字词掌握了没有?书会读了吗?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认为.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第一课时更要扎实进行。现以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两篇课文《梅兰芳学艺》和《大禹治水》为例,谈谈低年级语文第一课时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朱海英 《广西教育》2013,(29):59-60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个维度,在教学中应当侧重于哪一个维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应取决于学生与课文互动的需要。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文的教学中,当课文阅读中的工具性问题已经解决时,人文性的有关讨论便浮现出来,这个时候如果加以延伸,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可能是一件益事。一、教材分析教学《嫦娥奔月》一般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工具性问题:生字词要让学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为什么教师不感兴趣?第一课时真的上不出精彩吗?第一课时演变杂交成第二课时,长此以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利还是有弊?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如何显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几位语文老师以及几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试图破解第一课时难上之谜,并竭力唤起建构第一课时有效性教学的“范式”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起始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点。那么,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阅读教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经纬论”,  相似文献   

7.
纵观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对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合理细化定位、教学策略的灵活选择、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依然存在困惑与茫然。于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第一课时有效性的探索也成了一线教师思考、探究的领域,第一课时怎样上才能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准备,如何提高第一课时的实效性,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探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觉得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两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谈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铭 《时代教育》2010,(3):286-286
语文教学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第一课时的教学更多地体现工具性,而第二课时的教学更多地体现人文性,如何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有机地统一,尤其是在第一课时进行扎实有效的字词教学指导,笔者拟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教师们普遍认为第一课时难上,要么错位,要么越位,导致第一课时教学效率低下。一、现状分析当前,很多教师对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把握不是很到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僵化的第一课时。场景扫描: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梳理脉络——概括段意——字词教学——作业练习。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都比较长,只有古诗和部分短课文可以在一课时完成,大部分课文一般需要两节课乃至稍多的时间完成。但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合理分配课时,往往在公开教学时第一课时容量很大,求多、求全、求完整,想把课文所有的内容都学完,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如蜻蜓点水,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很多公开教学都超时,也影响了学生休息的权利;而日常教学第一课时的容量又比较小,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课时分配不均,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怎样合理地分配好教学时间,使两课时的容量适中,合理分配好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  相似文献   

11.
教学交流中,很多教师都表示怕上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很简洁、很明确:解决生字词——朗读好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可越简单的课反而越难上。一线教师总是存在这样的矛盾心理:希望能够把课上扎实了,可又怕落入俗套,吞噬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变着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往往是兴趣浓了,拓展多了,却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能完成。一节课下来往往是鱼和熊掌一样都得不到。那人文性和工具性到底该如何有效整合,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扎实,而又不失情趣呢?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少教师无非是让学生认一认生字,学一学词语,读一读课文,理一理脉络。其实,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一样需要“精彩”,需要教师去细细思量如何上出语文味来。接下来,笔者将以苏教版《小动物过冬》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让第一课时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讲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就一篇新课而言,第一课时是学生的“黄金时间”,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轻第一课时、重第二课时的现象。造成了第一课时结构呆板、内容单调、效率不高;第二课时内容多、形式复杂、师生负担重的偏颇。渠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组为改变这一现状,历经六年探索、研究和反复实践,总结出“五步教学法”。该教法的五个程序前铺垫、后延伸,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和“求知欲”,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益。这里刊载《讲读课文第一课时“五步教学法”简介》及教学设计,旨在引起更多的教师重视学生的“黄金时间”,精心设计和安排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讲读课文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4.
近日,我利用校本培训时间重温了新课标,感触颇深.现就课标中阐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理念,结合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困惑: 工作以来,只要稍稍聚焦一下阅读教学,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各类竞赛课、展示课,甚至名师的观摩课都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但凡语文教师都特别青睐第二课时.有人把语文教学第一、二、三课时分别说成是山脚、山腰和山顶.而语文课上,只有扎扎实实地上好第一课时,才能为后面的精读课文奠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课时堪称阅读教学的"山脚".但因为是"山脚",它关注的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5.
<正>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一般会将课文划分成二到三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比较熟悉,但是平时的教学研讨中却少有涉及,通过留意课堂,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展示课、观摩课,甚至是竞赛课中很少有人能够执教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成为大家忽视的一个盲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普遍认为第一课时比较难上,教学内容不好安排,没有现成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认为第一课时没有多大意思,不能出现精彩课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对于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设计思路是:初读课文,认识字词,初步感知。近年来举办的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提倡用30分钟教授第一课时,引发了我们对第一课时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公开课避开第一课时,只呈现第二课时的精彩。难道第一课时的教学只能匆匆而过,没有教研的价值?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和难以把握的问题。多年来,许多教师第一课时的教学只是教教生字、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扫清障碍,教法简单、学法机械,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度。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其实只要教者用心设计出独具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传统的第一课时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划分段落等。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的结果往往过于单调,对于教师而言,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任全部放在第二、第三课时讲解有点困难,学生也早就对这样枯燥乏味的方式了如指掌都,毫无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课时非常重要,它是引导学生初次接触课文,顺利走进文本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第一课时要通过有效阅读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计划带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在分层次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词语教学,进一步夯实语言基础。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有效性,能够促进第二课时的顺利进行,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一篇精读课文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读通课文,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观摩课、评优课、研讨课,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分析教学。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特别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