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现状、人权保障为出发点,依据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构建的人权保障工程理论,初步阐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当前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加大对弱势群体保护的资金的投入是正当必要的,因为他们有权利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权角度探讨了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在总结我国现行法律对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在“人权入宪”这一原则性的指导下构建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是由于生理或者社会转型原因造成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维权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现状令人担忧,社会舆论的偏向、公平正义的异化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其主要原因,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保障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为弱势群体解决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现实需要。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自然、社会和其他三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期,弱势群体问题凸显,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依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已成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因此,亟需实现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三方联动,建立机会均等和分配公正的法律机制,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弱势群体的含义、成因以及保障弱势群体人权的正当性,进而认为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应具体建立救济型保障制度和发展型保障制度。从而使整个社会、政府树立其对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义务观,充分认识到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并非是施舍或恩赐,而是一种义务,一种基于社会正义的义务,也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进步所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6.
法律援助制度通过对弱势群体权益的法律保护,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作用。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要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进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法律援助制度的价值基础是社会的全面和谐。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点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而法律援助的精神实质在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因此,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立法就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规定尚存在诸多不足,这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极为不利。为避免这一弱势群体之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必须以人权保障为视角,重新审视及构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从而使之更为科学、合理,更有利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指的是在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承受力、社会地位以及权利保障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对其予以特殊保护是实现社会实质公平和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有相应的保护条款,尽管尚有不尽完善之处,但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实现已有的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9.
耿志强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3):27-29,37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是一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富有人性化的新认识,其根本是要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保障人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民工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其人权保护存在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探讨农民工人权保护问题,以加强农民工人权保护的力度,切实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从法学思维出发,经济法必然要关注其视野下的人权保障问题.经济法视野下的人权表现可以以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划分作为认知视角.经济法人权观的实质是人权与财产权、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权的矛盾,其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社会强弱势群体问在基本人权实现上的矛盾,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对社会强势群体滥用经济强权的限制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相对扶持.经济法对其人权观的践行还要从根本上诉诸宪法和经济宪政.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是现阶段法治运行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从法治精神的角度探讨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的问题。主张从法治的人权精神、人道精神、诉讼平等精神和追求实效精神等方面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性分层使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显。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权利明显弱化。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范围不断扩大,而相关权利保护却相对薄弱,尤其在法律救济上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农民工的讨薪难、就业歧视、贫困儿童缀学等等,这已经成为困扰和阻碍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保护弱势群体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我国当前弱势群体的认识,对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概念加以界定,在此基础上指出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所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分析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救济的现状及存在的司法问题。进而从司法层面对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救济体系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弱势群体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泛指生活状态、生存状况、适应能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人群.弱势群体以虚拟的形态存在,是最容易被边缘化和被歧视的社会人群.在我国,弱势群体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法律保护的主要对象之一.为了有效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我国建立了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利用法律武器充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发展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完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由城镇贫困人口、农民工等群体构成,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弱势特征。弱势群体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合乎中国国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应承担的责任,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基础,建立和完善针对弱势群体社会公平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推动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弱势群体悄然形成,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隐患。本文拟从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对弱势群体实行法律保护的法理依据,并针对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保障制度中的不足与缺陷,探求如何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解决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讨论了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指出了弱势群体的存在和扩大对我国社会和谐的不利影响,探讨了解决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群体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弱势群体问题已由隐蔽状态逐渐凸显出来。一个相当规模和程度的弱势群体的存在,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析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特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强政府以及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持,可以缓解弱势群体问题,从而使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一切改革措施如果要求弱势群体或社会局部作出无偿牺牲,本质上就不是改革,而是侵权和违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弱势群体问题备受关注,其权益亟待法律予以保护。很有必要分析弱势群体从何而来,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弱势群体,我国现有的法律在保护弱势群体的问题上还存在什么样的不足,以及如何加强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以促进我国法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社会,我国有相当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存在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所以社会要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