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广西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师资培养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广西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师资的现状和培养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主张大专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增加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主辅修双专业,创办体育与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专业,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再培训,这就是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师资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健康教育是当前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充分肯定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健康教育知识准备和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中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健康教育知识储备,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来,高等院校体育本科教育面临着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人才及如何培养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体育课程标准来思考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探讨深化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技能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学校教育正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体育也由单纯的体育课转变成体育与健康相结合课程。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学校体育教师,因此也必须走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之路,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校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全民健身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理解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认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三方面的关系,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综合素质,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今后开展学校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真正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当前与今后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纲领,它的贯彻与实施关键在于培养出一大批的高素质体育教师.基于此,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体育师资实践中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亚洲  白阔天 《考试周刊》2014,(49):111-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现代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有所改变,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应走出"运动员型教师"的培养误区,在新课改下重新明确培养目标;深入贯彻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理念,跳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限制;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列入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中,推进体育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7.
丁军宏 《教师》2011,(9):118-118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但长期以来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还是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问题。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追求课堂的高效率。体育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得到长足的进步。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得好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健康状况和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影响着人才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的速度。笔者结合高职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初步探讨怎样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提供身体素质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的小学体育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为教学的最终目标的变化。现代小学体育教学转型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成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1]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体育课堂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很多体育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只是单纯的教学,或者进行体育竞技,没有严格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更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并加以改善,从而提高学生"健康第一"的体育学习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我国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大学生就必须身心健康、品学兼优,才能肩负起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的历史使命。本文在分析大学生体质健康滑坡的原因之后,提出了发展大学体育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应的对策: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化大学体育的执行力、优化大学体育课程和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增强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自我意识、创造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环境、加强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健康课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很多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确实从体验式教学中看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前我国初中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推广,对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就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健康课程中的应用加以阐释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对我国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走向提出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拓宽体育教学内容,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注重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教学形式、方法应趋于多样化;改造竞技体育项目,创新高校体育形态;重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等观点。在体育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角色要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决策者转变;由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引导者转变;由增强学生体质的训练者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促进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贵州省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为典型案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当前贵州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师自主性与创新性的课程能力、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内容体系呈现薄弱环节.发展黔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第一, 强化体育教师的课改意识,加大自主创新性的课程能力培养;二、注重校本课程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三、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构建"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下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但君不见,我们的孩子为了初中升学体育水平测试拿到满分在毕业阶段奋力拼搏,但一旦拿到满分就和体育说了再见,因此去功利化的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还没有真正把体育作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来对待,体育教师需要认真研究体育教学改革的课题。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行动指南。针对大学生健康状况和体育教学现状,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关系,并探索其最佳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5.
蒋伟 《成才之路》2009,(36):20-21
体育教学一直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体育课程的基本途径。由于体育课程改革质量和效果,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学体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学改革便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焦点。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改革,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构成,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对高中体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理解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陈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和当前中学生的健康状况。文章结合一些理论观点,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有效的促进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中应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等。以期为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体育健康课程的变革,预示体育教师再也不能照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需要自行开发、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造,因此,经验型和技术型的体育教师,将难以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立足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使体育课程顺利高效地实施,教师行动研究恰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教师更需要关注中小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其能够良好地发育成长。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与健康教育在本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发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中小学体育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新型人才,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下的体育与健康定义,性质,教学特征的诠释,对当代体育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教师知识老化、教学内容竞技化等不足。同时研究探讨了继续教育中体育教师知识少能力的获得、更新职后培训观念,创新职后培训模式,转变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开展以新体育课程为核心内容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优化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以期通过以上手段全面提升学员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