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艳  王燕侠 《新闻前哨》2009,(12):69-70
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中,传者将信息传至受众,传播过程就结束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不可能交流,传者与受者是单向的传播关系。这种模式使“传”“受”双方明显处于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受众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传者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2.
南言 《视听界》2006,(1):140-143
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传播理念和价值取向应用于电视领域,体现了我台在产业理念上的升级,也是应对中国电视业转型期阵痛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传播学认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传者、受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五个要素构成。以人为本在传播学的视野里,强调的是传者和受者作为最活跃的人的因素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在这里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将传播过程的焦点从传播者转向接收者,即以受众为根本和目的;第二,在庞大的现代传媒机构的运作中,人发挥核心作用,是最强大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人节目在我国广电传媒的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并逐渐成为大众的宠儿。主持人节目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是改革开放在广播电视宣传中的一个重要成果。这种传播形式的根本特点在于,节目的传播者即主持人是直接面向受众的,它将人际传播的优势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嫁接”到一起,非常注重与受众的直接交流,吸引受众的参与。按照传播学的循环互动理论,主持人节目正是克服了传统节目所采用的“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在从传者到受者的线性结构中加入了受者的互动与反馈,更加注重传播中人的色彩,因此才建构了较为科学完整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高扬起服务的旗帜──论如何增强新闻的受众意识唐杰孝传播学认为,传播者与受众组成了传播过程中的一时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传播是以传者为起点,以受者为终点的信息、信号的传输过程。如果传播者输出,受众得以接受,那么这一完整的信息传授过程,则意味着传播的...  相似文献   

5.
媒介生态视野中受众意识偏离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不管是媒体的运行还是传播学的理论研究,重心都已经由原来的传者中心论向受者中心论转移。受众是大众传播活动中唯一也是终极的目的,是传播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同时还  相似文献   

6.
传者与受者是大众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新闻传播学的传统研究无论是传者中心还是受者中心,都把侍受关系看作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故不能揭示传播关系的实质。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传播关系的两极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主客体关系问题。从主体意识的失落、到主体意识的觉醒,再到主体同性的转向,这是西方人学与传播关系发展的共同历程。  相似文献   

7.
受众作为信息的传播对象,是真正的信息寻求者,同时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它从根本上掌握着新闻媒介的生杀大权,是对新闻媒介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新闻媒介对受众的态度和观念反映了这个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龙炘成 《新闻窗》2005,(3):42-42
传播学中有“传播三要素”之说,即“传者、受者、信息”。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传者”就要多为“受者”着想,力求使其传播的“信息”为“受者”所能接受和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传播学中.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主持人作为媒体代言人.是媒体“人格化”的代表,充当着传者的角色。因而,主持人形象塑造与受众的认知有着下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的不断转变.受众的地位越来越高.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受众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受众认同在本质上是对传播效果的肯定.所以主持人形象塑造真正被受众认知才有价值。作为媒体的重要组成方面,主持人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由于在媒体的频繁出现,他们便成为公众的、社会性的人物。他们还是自身所属媒体形象的体现.同时,由于媒体在我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主持人有时也就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2):48-58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和非对称的,而是具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层级对称性,形成一种趋同和趋近的"话语流动圈"。这种话语层级并非基于实体性或线下性的社会因素,而是基于线上性和准虚拟化的话语特征。在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受众。对传-受者的话语层级基于线上活跃度、互动性、影响力的定量检验和分析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现象,在所考察的媒体样本中是存在和显著的。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话语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1.
贺一鹏 《新闻世界》2012,(6):126-127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传播实践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播实践的两个关键环节——传者和受者的变化最明显。鉴于此,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曾提出新型的受众观——生产性受众,强调受众的高度主体性和能动性。虽然初期受到诸多质疑和批判,但其后的传播实践却印证了其合理性。特别是网络传播中,受众主动性的边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被突破。本文就来讨论生产性受众在互联网发展到微博时代与之前相比有哪些前所未有的能动性以及被微博特性所束缚的被动性。  相似文献   

12.
新闻工作者与受众,前者是新闻的传播者,后者是新闻的接受者。传者与受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受众.接近受众,联系受众。如果不懂得受众心理.不了解受众的需要,传者就会脱离受者。新闻传播就会无的放矢。笔者就当前新闻文风中存在的脱离受众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对流动的信息进行把关,那么,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有没有为自己进行把关呢?传播学的受众选择机制表明:传者将信息传给受众,受众接触信息要经过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的理解和选择性的记忆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王亮 《声屏世界》2001,(5):44-45
受众,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信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传播过程赖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现代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并非单向的过程,它并不以受传接受信息为终止,而以受传对信息作出反应为新的起点?传播根据受众提出的反馈信息,调节传播内容和方式,对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章浩 《现代传播》2022,(12):18-26+47
过往对影响受者解码因素的研究聚焦在传者所呈现信息、传播情境中业已存在的各种信息和受者心智三种因素,忽视了不同受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一次传播活动中,传播行为会影响到多个主体。对某个特定的受者而言,其他主体所受的影响都可以称为“第三方效果”。在很多单一的传播事件中,第三方效果会影响到受者对传者所呈现信息的判断,成为影响受者解码的第四种因素。第三方效果的影响广泛存在于社会互动之中,在网络传播中尤其显著。它是传播行为在现实情境中即时制造的新信息,以“传者呈现导致了他者的这般状况”“他人对此传者呈现持这般判断”和“他者处于这般状态”的形式,对传者所呈现的信息形成补充,并以复合因果链的方式,共同作用于受者的解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刘琛 《新闻界》2007,(3):72-73,84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公共新闻理念,有观点认为这是民生新闻的自我提升。本文试从传播学视角对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传者、讯息、受众、传播效果、反馈机制五个方面的传播要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赵薇首部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传播学的视野下即传者编码过程、符号设置过程、信息传递过程以及隐含的受者解码过程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石晓雯  杨杰 《今传媒》2014,(1):77-78
赵薇首部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传播学的视野下即传者编码过程、符号设置过程、信息传递过程以及隐含的受者解码过程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是不容忽视的电视收视群体,教育类电视节目对他们的影响尤为重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类节目是劝服性传播。遵循劝服性传播模式,显然有益于提高收视人群的教育效果。所谓劝服性传播模式,是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传播途径和受者几  相似文献   

20.
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微博火速蔓延,以"碎片化"的信息形式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微博赋予了公众话语权和媒介接近权,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信源、传者、受者等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