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与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等方面存在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采用调研、专家座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得到如下结论:中高职衔接教育需要合作院校共同研究,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考核等的课程衔接体系,从而才能达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对于培养幼儿教师的中职师范学校来说,人才的培养得益于课程体系的设置,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满意度及课程内容结构体系设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如整体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专长课程开发不足、素质课程发展滞后;课程内容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设置忽略学科间的逻辑关系、课程设置忽略了课程的实用性、实践课程单一、理论与实践缺乏联系。基于此,课题组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优化整体结构、调整素质课程、开设全面的专长课程等。  相似文献   

3.
以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为例,对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等进行比较分析。按照七年一体的原则,从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中职段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定位、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专业课实现高教性与职业化互补、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以及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等六个方面,整体构建课程体系,从而制定了符合教育规律、具有"3+4"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99):158-159
分析试点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虑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通过专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高职试点院校共同确定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分别面向的职业岗位,再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和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实现岗位与专业课程的对接以及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无痕衔接。本文介绍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能力递进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的构建基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和教学实施。  相似文献   

5.
中职本科"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体制,实现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本文以数控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对中职和本科的教学衔接、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明确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以及如何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专业课程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是中职与高职学科的简单拼接,而是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程,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基于学前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原则和职业能力标准,专业基础教育、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的四大模块,构成了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四位一体”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很多高校均开设了大数据相关专业,但是整体上,我国大数据人才培养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也处于探索阶段。在分析国内数据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数据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例,从数据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入手,探讨"数据科学导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作为导论课程,将以培养学生专业认知基础为目标,采用理论教学、前沿讲座以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方式教学,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起点,而课程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文章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例,以课程为核心探讨了"3+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方式。首先,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要由中高职教师共同研究建立,在知识培养方面,中职阶段侧重打好基础,高职阶段侧重提升。中职培养的是汽车"护士",高职培养的是汽车"医生",在职业能力方面要形成衔接的、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其次,建设好衔接课程,确定好衔接课程的中高职课程的目标、梳理好课程内容,采取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原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存在重复、断层等现象的高职培养方案,本课题通过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提出"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徐丽君 《文教资料》2005,(36):187-188
课程设置作为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中职会计课程的设置应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从中、高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探讨基于岗位工作能力的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及衔接的方式,通过实施“3+2”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从中职到高职的顺利跨越。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及学校定位决定了应用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职业"的办学特色,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其中课程设置成为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及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既要区别于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中职院校,又要区别于以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为目标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应用日语专业的课程建设本着以职业为核心,加强专业与岗位的对接、强化应用能力,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概括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代表性的设置,提出平台课为基础的课程类别群+灵活的专业方向模块设置是当前的趋势。文章对中国计量学院四届毕业生专业主干课程进行统计,提出部分低成绩同学是拉动专业整体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并证明了专业不同类别课程群整体设置合理,但专业方向课程群需要淡化、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比重有待提高,个别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存在错位,并最终指出了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中职幼保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处理好"保"与"教"的关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关系、就业导向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专业基础课程要注意保教结合、专业技能课程要基于工作过程、专业拓展课程要丰富、灵活有弹性;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通过创新技能训练策略突出操作技能培养、通过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构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核心工作。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3+2分段贯通制"衔接教育中,应按照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原则,通过岗位分析,准确定位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避免课程重复与脱节,为中高职教育的顺畅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高职人才培养是面向岗位人才需求,课程是按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而形成的。数控技术专业是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专业,中职数控技术专业面向基层岗位,高职数控技术专业面向技术员岗位,具有较好的衔接基础。本研究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总体设计、核心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内容等方面的一体化衔接设计,从而达到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概括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代表性的设置,提出平台课为基础的课程类别群+灵活的专业方向模块设置是当前的趋势.文章对中国计量学院四届毕业生专业主干课程进行统计,提出部分低成绩同学是拉动专业整体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并证明了专业不同类别课程群整体设置合理,但专业方向课程群需要淡化、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比重有待提高,个别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存在错位,并最终指出了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友良 《红领巾》2005,(4):123-125
企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相衔接的途径主要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充分挖掘企业人才资源;积极运用各种人力资源开发手段,推动企业文化建设;适应发展需要,树立开放型人才培养观念等.高素质开放型人才的培养思路是:以企业需要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调整各类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及教材体制;完善人才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五年贯通"3+2"高本衔接协同培养,探索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本衔接的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高本协同培养基础、学习形式及培养模式、人才需求调研情况分析,提出"3+2"分段培养目标与定位;构建了"3+2"高本衔接课程体系;确定了高本衔接转段考核方式;提炼高本衔接取得的成效;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转段升本率、加强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等方面对"3+2"高本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中高职衔接电子技术专业系列教材总编委会指导下,课程开发与教材研究组基于创新并实践了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衔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横对接,竖衔接"中高职衔接的创新理念梳理和贯通课程衔接的脉络,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了电子CAD课程,文章阐述了编写的中职《电路板设计与制作》衔接高职《印刷线路板设计与制作》教材结构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