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和图片,认识到生活中有些物体是对称的,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着,教师提供了相关实物的抽象图形,让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和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适时揭示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概念:最后,让学生从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教材"对称图形"例2. 背景介绍:上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的前面、后面、侧面,初步了解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这节课学生要进一步观察物体的特征,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教学上是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3.
刘玉莺 《福建教育》2007,(11):51-51
《轴对称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北师大版教材把它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呈现方式与原人教版第十一册《轴对称图形》基本一致。于是,我照搬原来的教法,在三年级上了一次。我先后出示纸剪的不对称的衣服,对称的蝴蝶、蜻蜒、亭子等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结果,学生发现的都是和对称无关的特征。课上了十几分钟,学生连对称的边都没“摸着”。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把上面的实物图片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安排了一道“试一试”,让学生从一组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轴对称图形,以巩固刚才获得的初步认识。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初…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堂“做”数学的课。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操作和观察来“做”数学。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嘶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6.
轴对称图形是在学生学习了“对称现象“,认识了对称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正确理解、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轴对称美,产生动手创造美的欲望.……  相似文献   

7.
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的一节内容.对这一新增的内容,一线的教师有很多疑惑:对称图形原本是高年级的内容,下放到低年级,学生能掌握吗?仅仅让学生简单地认识对称图形,还是有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合适?尤其是  相似文献   

8.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对称现象并不陌生。《美丽的轴对称图形》选自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主要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因此,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的含义,能辨认轴对称图形,会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通过观察、…  相似文献   

9.
一、课前活动生:老师,还有蝴蝶也是对称的!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唱首歌还是生:还有蜻蜓!表演一个节目呢?[点评:物体的对称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一个知生:我们来表演一个节目吧!识铺垫。因此,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考虑到三年级师:那好啊,请上来!这一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用他们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生模仿“千手观音”的造型)引出,促使他们投入热情去探究物体的对称性]师:同学们,美吗?三、认识对称图形生:美。师:这些对称的物体,我们把它画在纸上,就得到这师:真棒,给他们掌声!样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片)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  相似文献   

10.
轴对称图形是在学生学习了“对称现象”,认识了对称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正确理解、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轴对称美,产生动手创造美的欲望。执教者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观察、想象、猜测、操作、验证、交流中理解认识轴对称图形,体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观察物体”中第69页的例题3和练习。设计理念“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教材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在数学课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数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并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感悟数学,认识数学,亲近数学。一、案例表述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活动课中,我曾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有一个学生根据袋子的样子,真的猜出了:“袋中装的是一些有棱有角的物体。”我随即说到:“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袋子里摸物体,说出形状,如果说对了,老师奖励…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教学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在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教材从生活着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接着,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  相似文献   

14.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15.
片断一:师:同学们,我们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请大家看看这些是什么物体?(电脑出示长方体砖块、正方体木块、国旗、篱笆、电脑显示器和楼梯的扶手等)它们表面的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电脑抽出每种物体的某个面的形状,让学生逐一说出它们的形状后揭示课题)。师:看到这些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我想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生2:我想知道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生3:我想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的特点?……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极有价值。相信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同学们就可以解决多数的问题。老师也想…  相似文献   

16.
张学万 《云南教育》2015,(Z1):40-4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各种形状的物体,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8页,看到了哪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三种物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闪动上述物体的长方体轮廓,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让学生在脑海里对长方体形成表象。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师: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7.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本课有过不少公开课.但笔者发现不少课例或让学生陷入欣赏的泥潭不易自拔.或教师把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得较为生涩。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在学习“菱形”这节内容时,同学们从“剪纸”开始对菱形进行探究学习,收获甚多.图1如图1,将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之后将一个直角剪下”.观察一下剪下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容易看出,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观察,可以得出它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即“菱形”.在此基础上,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思考、交流“菱形有什么特征”.同学们大胆说,放开说,尽可能地多参与,而且专挑别人没说过的内容说,这样,对“菱形的特征”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非常漂亮的物品,你们愿意帮助老师把它画出来吗?(出示由正方体拼成的图形)生:愿意。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把你看到的形状画出来吧!比一比,看谁画得最漂亮!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如正面、侧面、上面等)观察,画图形。评析:设计符合儿童喜欢涂涂画画的年龄特征,抓住了“童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观察者的角色,培养了学生观察、绘画能力。二、设疑激思学生尝试画图形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图形。师:对同一个物体,为什么你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让学…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而发展智力;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制作、剪、折、画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发展思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中,通过青蛙、蜻蜓、蝴蝶的对话,引出问题: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老师把对称的青蛙、蜻蜓、蝴蝶图形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形状,比较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怎么样。组织学生讨论、对折,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是一样的。师:像这样将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